汪岳林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体验式教学”在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研究
汪岳林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就业指导课对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品质。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将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自由辩论、社会调查、材料投递等是就业指导课常见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应当注意教学的设计与调控以及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用
本文系2014年滁州学院的校级科研项目“机械类女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GH26)。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国人就业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复杂,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已成为常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更趋于理性,用人单位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历与毕业院校,而是更加看重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院校认识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校期间,既要加紧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体验式教学的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学者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库伯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体验、观察、反思与归纳这四大学习步骤的科学重复。除了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教育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还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应用于教育领域,一直以来,美、英、法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同期,我国也接触到了“体验式教学法”,但我国主要停留在对教育理念的介绍与梳理上。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对体验式教学价值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国内教学领域得案例也越来越广泛。
“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更为突出。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更加在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也更提倡课程的活动由学生负责设计,将他们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并引导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
二是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体验式教学”的情境非常灵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与个人的特殊需要,能够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探求每个学生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三是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都更为灵活。如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按照市场中的职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用社会调查、个人信息材料投递、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求职过程,增强学生在求职中的应变能力;
四是教学更具实效性。“体验式教学”可以“体验”为重点来展开教学活动。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来说,真实且生动的求职情境,可以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文件,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做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要求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展开,同时,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发展。调查显示,当前国内高校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开设情况较为乐观,讲座、报告会等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很常见,但不少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缺乏就职面试、笔试、材料投递、个案分析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环节设计苍白、陈旧,简单、统一,教师基本上照本宣科,侧重政策宣讲、形势分析,对就业市场信息变化的掌握不深入且缺少体验式就业指导,难以兼顾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因此,现有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多教学效果不佳,很难满足教育部对课程提出的教学要求。同时,由于职业认知能力得不到切实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悲观失望,并因此而轻视这门课程。可见,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迫切需要改革。而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切实对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帮助,是高校职业指导课面临改革的重大课题。
1.自由辩论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初衷就是帮助工科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定位,引导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感知就业的压力,做好就业的心理与技能准备。就业形式分析是就业指导课的先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展开分析。辩题可根据就业形势、行业实情和学生兴趣进行设计,如“用人单位是关心工科大学生的学历,还是能力?”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辩题,如“当前就业形势是否有利于工科大学生就业?”等等。不论选择怎样的辩题,关键在于要能引起学生对就业形势的重视与思考。辩题选定后,按照辩论赛的模式,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为正、反方以及评审团,各自投入辩论准备。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引导辩论有效地进行,尽量让辩论活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辩论完成后,作为评审团的学生,应当首先对辩论予以点评,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并陈述,一是要对三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二是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重点分析,以促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深度思考,使之建立起理性的择业目标,并积极投入就业准备。
2.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求职面试形成直观的印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没办法让学生体验真实求职的过程,领会求职时的心态与感受,“体验式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法是召开模拟招聘会。在模拟招聘会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招聘会场,再设计若干个待聘单位以及需求的职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展开模拟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求职者或者招聘团队的角色。模拟开始后,先由“招聘方”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岗位的工作要求、薪资待遇,再由“应聘方”上场递交简历,发表应聘演讲。观场的学生要认真观察其他“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并将其他人的面试表现与自己的“应聘”流程形成对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参加模拟招聘会,以营造更为真实的应聘情境。模拟招聘完成后,教师应对各方表现予以点评,剖析其中的求职技巧,强化学生真实的感知。角色扮演不但有利于工科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增强其职场应聘的应变能力,也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3.社会调查式
很多工科大学生之所以对求职感到茫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求职前做好知已知彼、人职匹配的准备。社会调查教学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建设符合社会现实的职业认知。具体来说,各专业的工科大学生要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人才选聘要求。具体方法是:选择省内或者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定各自的调查范围,联系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展开调查。调查方式的形式不限,可以侧重运用其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形式。调查完成后,每个小组都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用于班级交流。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教师在交流现场要进行点评并进行梳理,汇总出当前社会人才选聘要求。通过社会调查,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熟悉岗位供需状况,增强其对就业信息进行筛查的水平,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4.小组讨论式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进行集体面试的重要方法,最为常见的形式是情景模拟,旨在观察应聘者在面临现实压力环境中,展现自己语言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水平的能力。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工科大学生得以对面试场景产生直接印象,亲自感受面试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升学生沟通和应变能力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先将教室布置成会场,再将参与课程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提供招聘案例,在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假如你是一个大型企业的领导,你会从《西游记》师徒四人中选择谁作为你的人力资源部长?”。案例选定后,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要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参与讨论,其工作重点在于组织活动开展和观察学生表现,并及时点评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的现场表现,并由此入手制定提升其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案。讨论完成后,教师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升面试水平。
5.材料投递式
在细节决定成败的求职过程中,材料投递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满含学问的重要工作,也是包括工科大学生在内的一切求职者所必然经历的求职环节。材料投递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投递途径,体验各种投递形式间的差异,熟悉求职材料的制作流程。在材料投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1组尝试网络投递,1组尝试现场投递,1组负责处理投递材料,1组负责旁观评价。进行现场投递的小组要先后历经材料准备、现场演说以及结果反馈等环节;进行网络投递的小组要熟悉简历格式与邮件使用、线上面试等技巧;负责处理材料的小组要事先了解清楚工科大学生常规就业单位的招聘程序和用人标准,接收投递材料,及时反馈投递结果;负责旁观评价的小组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下各组材料投递的整个过程,提出疑问、指出问题,对投递展开评价。投递完成后,教师要针对各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投递过程存在的问题予以专门的具体指导,分析各投递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材料投递水平的提高。
与传统的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比,“体验式教学”的开放性更为突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这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重要的考验。教师需要熟悉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招聘流程,以便指导学生合理地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将现实就业场景转化为学生课程中的体验场景,促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情境需贴近现实。“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它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亲身感受求职择业时需要面对的环境和问题,从中取得求职经验,实现体验得有效性。为实现教学情境模拟的有效性,学校应购置专门的教学设备以模拟真实的就业场景,缩短校园与真实职场的距离。
其次,要看重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验式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要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就必须在实践活动前,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明确体验的目的、方法和关键节点。在体验结束后,教师们应及时予以点评,以引导学生们领会“体验式教学”中“体验”的微妙之处。当然,部分就业指导课内容,如就业政策等,并不适用于体验式教学,对这些内容还是应以理论讲授为主;
最后,要突出体验教学的过程。“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它注重以实践感知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始终是启迪与引导,教学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境,以饱满的情感对待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到能力的快速转化。此外,就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影响至深,它要突出“体验式教学”的特性和院校实情,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学校模式或者课程,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体验过程,因此,不要过于看重体验的最终结果。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有利于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缓解当下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其中涉及的各类方法,同时突出教学的体验过程,设计出与实现更为贴近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党珊珊.音乐治疗理论下的体验式教学——以高职就业指导课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56-57.
[2]王永珍.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35):136-137.
[3]钱黎.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9.
[4]徐燕.论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品牌,2014(07):109-110.
[5]赵荣生,宋宏福.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3(05):64-67.
[6]章峰,吕晓亮.浅谈体验式教学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帮助——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06):25+31.
编辑郑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2-080-04
收稿日期:2015-11-25
作者简介:汪岳林(1977),男,安徽岳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Experiencing Teaching in Employment Instruc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WANG Yue-lin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
Abstract:Employment instruction courses are meaningful to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 It's obvious to emphasize theory and neglect practice in the employment instruc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Experiencing teaching can cultivat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And free debate,social research and material delivery are the common contexts. When experiencing teaching model is used,it should be noticed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design and adjust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Experiencing teaching;Engineering Students;employment Instruction Course;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