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图书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02-12 21:47江苏大学图书馆
图书情报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文献图书馆

江苏大学图书馆

江苏大学图书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江苏大学图书馆

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发展时期的开局之年,图书馆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征程。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实现“十三五”发展的前提,各图书馆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积极探索,硕果累累。本期发表江苏大学图书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也期待其他各级各类图书馆秉持开放的态度,将所在馆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惠寄本刊,与同行分享。

1 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1.1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五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分管校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全馆同志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紧扣“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顺利实现图书馆“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发展,获得“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主要发展成就

简要回顾江苏大学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科研与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成就,总结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明确“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目标,阐述“十三五”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推进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交流中心、文化传承中心四个工程的建设,认为经费、人才、技术、管理、党的领导是完成主要任务的重要保障条件。

1.1.1 资源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按照保障教学、保证重点、保持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了文献总量丰富、类型完备、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文献资源体系。目前拥有纸质馆藏243余万册,提供100多个数据库链接,引进了ESI、TI、SSCI、SCIFINDER等外文高端数据库和方正读报系统。积极参与JALIS、CALIS共建共享,建成CALIS外文期刊、E读、馆际互借示范馆;加强对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揭示,开展文献信息定制和推送服务;配置了轻印刷系统,实现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按需双向转化;注重文献资源的使用评价与科学征订,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构建了江苏大学机构知识库、开展了“江大文库”特色资源征集保存工作、制定了《江苏大学图书期刊报纸样本呈缴办法》,不断完善学校重点学科自建特色数据库。

1.1.2 读者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服务为主导,不断拓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与外延。①延伸教育职能,“读书节”、“书山的问候”等已成为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品牌;面向全校师生开办“耶鲁学堂”、“新东方讲堂”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依托ACCA、HSK、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网考考点,构建了集资源、空间、技术和培训为一体的学习中心;②深化信息服务,开展ESI学科分析评估,为省教育厅、学校的学科建设评估和科研管理的决策咨询提供有效支撑;③创新服务模式,搭建融资源共建共享、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师生自主自助学习于一体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开展嵌入式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1.1.3 科研与学科建设持续推进5年来,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取得了市、校级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奖30余项,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有140余篇。学科点建设卓有成效,“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13年再次获批成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届研究生班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3人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多名馆员赴国外大学图书馆进修访问;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交流34人次。《图书情报研究》学术期刊获批国际刊号,刊物特色日益显现,影响力稳步提升。“信息行为分析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

1.1.4 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创新科技查新工作成绩斐然,5年来,年均完成科技查新报告近4千份,突出的业绩多次荣获教育部通报表扬,查新站被评为“江苏省科技系统巾帼标兵岗”。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创新,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利查新、专利分析、知识产权贯标、应用软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为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全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作社会服务经验交流,广受好评,《江苏科技报》进行了整版专题报道。

1.1.5 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着力优化馆员的学历和专业结构。5年来,引进博士4人、硕士12人,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14人次,在职攻读博士3人,其专业背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加强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培训,20多人获教育部科技查新员资质,4人获专利代理人资格;将学分制引入到馆员岗位培训的管理考核工作中,提高了全体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1.1.6 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省126所兄弟高校领导参加的图书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现场观摩中,我馆开展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深受指导组专家的肯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图书馆党总支2011年、2013年、2015年被评为江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荣获校党建工作创新创优奖十佳。图书馆分工会多次获得先进工会基层组织的称号。

1.2 主要经验

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有四条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加快功能、服务转型,积极主动适应信息环境发展新趋势、学校事业发展新要求。

二是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理念,努力将图书馆建设成“教学科研的保障基地,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

三是始终坚持党政一心、共谋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全馆的凝聚力、创造力。

四是始终坚持科研带服务、服务促科研。牢固树立“科研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龙头、服务是根本”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学科建设、拓展服务内涵与外延、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1.3 存在不足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为图书馆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资源建设方面,先进的资源建设理念、技术、模式还没被充分认识和接受,特色资源的建设、不同载体资源的相互转化、数字资产的保存与管理任务还相当繁重;②读者服务方面,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束缚,个性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读者服务工作的空间、设施、设备等有待优化和更新,以满足用户需求及使用习惯的改变;③文化建设与国际化发展方面,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校园文化中心的地位还没有很好地确立,图书馆国际化发展的推行力度还不够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④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依然制约着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高水平的教研成果仍较匮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4 面临形势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主旋律下,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出加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反映了图书馆深化文化功能、拓展社会职能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期盼。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广泛应用,带来整个社会信息环境的变革,也给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和良好机遇。数字出版趋于成熟,促使出版商、图书馆、集成商和作者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角色不断融合,合作更加紧密;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和推进,构筑了新的学术交流环境和学术交流模式;新媒体、社交媒体的深入应用促使用户信息行为、用户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将驱动图书馆服务与运行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微课和MOOC等发展冲击,学校需要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开放式教学平台以支撑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学科发展的大融合和知识创新的大协作趋势,使得学校师生对于“精准专”的知识需求和研究性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功能变革和服务转型已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主题。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知识发现和学科服务、用户研究和服务推广、空间再造和管理创新、联盟合作与协同共享等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转型实践领域。图书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发展主要趋向:业务重心由资源导向到服务导向,服务内容由简单粗放型信息服务到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和数字人文服务,物理空间由场所设施到支持学术交流、协同创新和丰富体验的空间功能重塑,业务范围由阵地守摊到融合网络空间的跨界合作等。

经过“十二五”发展,我馆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战略转型期。应对新环境、新技术和学校发展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清发展形势和趋势、重新审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定位和馆员角色职能、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图书馆“十三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改革统领全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登高望远,瞄准前沿,以人为本,凝心聚力,努力在读者服务、资源建设、素质教育、学科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开拓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为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服务研究型图书馆而努力奋斗!

2.2 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一条“主线”,紧扣两个“抓手”,推进四个“协同”,积极营造和保持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用户期待的图书馆良性发展态势。一个“中心”,就是坚定不移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工程提供优质服务;一条“主线”,就是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贯穿于“十三五”全过程,用改革的理念和举措化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着重进行三项改革:一是文献资源保障机制的重构和优化,二是服务体系的重构和优化,三是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和优化;两个“抓手”,就是坚定不移地突出服务和研究两大主题,以服务为导向,推行泛在服务、全方位服务,同时以服务带动科研,使学术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反哺、促进服务工作,从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四个“协同”,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传统服务功能与新兴服务功能协同发展,校内服务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业务工作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学科服务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2.3 发展目标

未来5年,在办馆条件、文献资源、技术保障、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以先进的办馆理念为指导,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服务功能,奋力实现“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服务研究型图书馆发展目标。

到2020年,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科学研究水平、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文献保障更加完备,服务渠道更加便捷,学习空间更加优化,学科服务更加精细,社会服务更加开放,人文环境更加浓厚,学科建设更加强劲,使图书馆成为全校的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和全面支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科学管理的文献资源中心、全方位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中心、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知识交流中心、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中心,为学校转型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2020年,在教学方面,全面改革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方法,力争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总经费达到300万元,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5项,CSSCI、SSCI、SCI论文150篇,省部级以上成果奖3~5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力争获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专门人才5~10人,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办学国际化方面,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成为合格的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馆藏建设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各项资源经费的结构比例,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经费比例为6:4。

3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将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工程,并以此支撑图书馆成为校园公共基础服务平台。

3.1 文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

文献资源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挥职能的物质条件,按照“保障教学、保证重点、创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支持开放获取、强化协作共建,着力建设全面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中心。

3.1.1 建设基于用户决策的馆藏体系,提高文献资源建设水平(1)完善馆藏资源发展政策。完善“江苏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载体多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特色显著、藏用并举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为合理安排资源建设经费提供基本依据,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维护和发展提供政策框架,以保证文献资源发展的连续性、一致性与平衡性,着力使文献资源发展为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服务。

(2)创新馆藏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推行基于PDA(读者决策采购)的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采购体系,建立以用户为主导、赋予用户决策权的文献资源建设和馆藏服务工作模式,搭建PDA服务平台,不断尝试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你采我购”、“新书速递现采”等多种渠道和模式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3)建立科学的馆藏评价体系。“十三五”期间,按照“整体性、科学性、继承性”的原则,提出符合本馆发展实际的、更高建设层次的文献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对纸本和数字等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为资源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3.1.2 拓宽融合资源共享的馆藏建设渠道,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1)加强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开放获取资源作为一种可以免费获取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优质学术资源,其稳定性和连续性日臻成熟。“十三五”期间,须将开放获取资源纳入馆藏资源建设,制定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化工作流程,从发展战略、馆藏结构、组织揭示、资源整合等资源建设各个环节对开放获取资源予以统筹安排,有计划地开展开放获取资源的发现、获取、整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2)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机构和资源共享联盟的合作。进一步深度融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等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3)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联盟合作,拓宽各类文献资源的传递渠道,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共享。进一步加大文献传递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受益面。利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共享资源补充馆藏,全面保障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3.1.3 整合基于用户需求的馆藏资源,提高文献资源服务能力(1)加强特色文献资源的整合。特色文献建设是馆藏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积极整合建设“农业机械”主题特色文献资源,满足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

(2)开展教材教参资源的整合。筹建专业教材图书中心及专业教材样本书阅览室。以本科教学各个专业为主线,建设并回溯我校历年来专业主干课教材,采集当前专业课教材,通过专业教材样本书陈列书架,充分展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同时,重点引进国内一流大学精品教材、国外同类专业的优秀教材,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的全面、系统、配套的教材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为本科教学服务的重要职能。

(3)加快推进数字化教参资源平台建设。围绕学校842T精品课程,有效整合馆藏课程资源、教参资源与教师的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

(4)建立健全教科书回收利用运行机制。通过开辟教材循环利用专门书架,探索教材复用运行机制,推动教材循环利用。

(5)加强数字资产的整合。关注下一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数字资产的整合力度,实现馆藏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深度整合。跟踪数字资产长期保存发展趋势,研究探索数字资产长期保存的标准、规范、系统、方法、及其管理与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数字资产长期保存系统。探索并积极推动校级科研数据服务中心的建设,为全校提供专业的科研数据管理、咨询和服务。

3.2 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信息服务是当代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与有效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建立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实现从固定服务到移动服务、从传统服务到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转型发展,着力建设全方位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中心。

3.2.1 进一步加强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1)以“互联网+”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大规模读者调研,分析总结我校不同读者、部门、团队、学科、学院的深层次需求。根据细分的不同需求群体,组织相应的信息服务内容,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全方位融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决策、校园文化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重构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式的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

(2)整合信息服务门户。以“面向用户、强调设计、移动交互、动静结合”为原则开展图书馆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积极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突出在线咨询、移动图书馆、个性化定制、实时交互服务和社交网络等创新服务功能。

(3)推广机构知识库应用。构建我校数字资产典藏中心,记录、集成、再组织、展现机构成果,盘活机构知识资产,为科研人员和团队提供知识获取、知识管理和知识应用系统。

(4)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通过自建、引进与外包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或完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与资源管理平台,运用中英文发现服务系统,实现全馆数字资源与纸本资源的同平台揭示,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3.2.2 进一步拓展深化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1)深入开展学科服务。围绕学校重点开展的“优势学科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等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学科服务。利用各类数据挖掘与分析方式、计量分析工具、学术评价新工具等,全面开展人才引进计量评价、教师学术影响力评价、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科研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学科竞争力与战略分析等学科信息服务,为教学和科研管理、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乃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探索面向学者个人的个性化微服务;承接校外机构委托的计量分析项目,对各种用户数据以及教学科研产出数据等进行整理分析。

(2)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量化层面上对图书馆的读者与用户的群体类型、需求层次、阅读倾向和信息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读者用户研究成果为导向,提供针对性、有效性的信息服务。

(3)拓宽移动服务覆盖面。利用短信平台、微信平台、手机图书馆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全面开展移动服务,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时空限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开发移动阅读服务、移动搜索服务、移动身份认证、移动互动交流、移动自助功能等,打破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单一化局面。

(4)探索社会服务新机制。围绕信息行为研究成果,推动理论研究与商业化运用相结合,形成集用户体验实证研究、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视觉行为研究和生理心理行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分析应用商业模式;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挖掘用户专利、研发等深层次信息需求;引入知识服务理念,创新查新服务模式,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查新项目的技术内涵,开展嵌入式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服务。

3.2.3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科研带服务、服务促科研”是我馆一直秉持的办馆理念。“十三五”期间,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通过留学生招生的突破与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扩大招生规模;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引领,以大型项目为纽带,着力推动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以信息行为分析实验室为依托,加强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与应用研究,为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实施管理和过程监控,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强化《图书情报研究》的内涵建设,为我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知识交流中心建设工程

通过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味文化活动,打造贴近用户需求的信息共享空间,提升全校师生的文化修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建设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知识交流中心。

3.3.1 创新特色品牌活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1)传承并创新多年打造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持续开展“读书节”活动、“读者服务月”活动。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创新活动模式,畅通与用户的各种沟通渠道,加强互动,让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文化活动中。

(2)全面支撑学校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扩大“耶鲁学堂”、“耶鲁讲堂”的办班规模;内引外联,积极开展托福、雅思培训;切实办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雅思镇江考点。

(3)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构建完善的针对学科特色的用户信息培训体系;依据用户的阅读记录、信息反馈记录以及预测分析数据,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工作;根据本科生专业认证需求,改革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论文与学术规范教育,不断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

(4)积极拓展知识文化交流平台。邀请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开展“辉煌一课”,与年轻教师和大学生分享一生的科研教学精华、人生感悟等。挖掘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优势,组织开展精彩纷呈的精品社团活动,举办思维交融、启迪智慧的学术沙龙、博士论坛,开办形式多元、中西交汇的主题读书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主题沙龙活动等。

3.3.2 优化重组馆舍空间,服务师生知识交流优化馆舍空间布局,对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等利用率较低的空间进行改造,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流的活动场所、创造知识交流的必备条件、营造知识交流的良好氛围。

(1)改造电子阅览室以适合托福雅思等标准化考试。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电子阅览室利用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功能需要变革。“十三五”期间,将配合托福雅思考点申办工作,将电子阅览室改造成标准化机考考场,并与学习空间配套使用,以满足读者需求。

(2)改造报告厅以满足网络化学术交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术交流模式日趋网络化,网络学术会议、网络学术研讨、网络国际交流将成为不可或缺的知识交流模式。通过增加必要的设备将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改造成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知识交流场所。

(3)构建网络虚拟空间以服务师生学习互动。构建具有超大容量的信息存储与传输优势的网络虚拟服务空间,突破物理时空的局限,实现图书馆全天候的服务。建立读者虚拟社区,搭建网上信息共享空间和知识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为读者创造学习和科研的必备条件和营造知识交流的良好氛围。

3.3.3 创新借阅服务模式,助力校园阅读推广(1)构建用户自助服务新模式。借鉴广受欢迎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应用元素,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构建一套包括自助借还、自助预约、自助续借、自助复印、自助打印、自助扫描、自助缴纳图书逾期款、自助座位预约、自助研讨室预订等项目的自助服务体系。利用个人设备自行完成借阅流程的流通自动服务,提升流通服务的智能化管理。

(2)构建借阅推广新模式。创新读者服务项目,结合信息行为分析研究,创建阅读疗吧;结合阅览室主题与新书主题,针对新生、毕业生等分门别类的加强导读推介活动,增强阅读氛围;分析读者需求,扩大读者借阅权限以吸引更多读者。

3.4 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工程

文化传承是高校图书馆的又一重要职能,通过文化传承中心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开放性的文化传承体系,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校园文化主阵地,大力弘扬优秀校园文化。

3.4.1 江大记忆文献资料的征集、保存与揭示(1)开发江大记忆项目。校园记忆对学校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江大记忆”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数字化网络时代,图书馆在发挥校园记忆功能方面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将与校史馆、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通过内容策划、资源搜集、建库保存和发布传播等方法,征集、保存并揭示校园活动记忆资料。

(2)打造江大名人文化品牌。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大师级历史名人,他们勤奋刻苦、努力拼搏的求学精神,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善于思考、勇于超越的治学精神,为校园营造了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优良人文环境,是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最具说服力的材料。“十三五”期间,着力挖掘历史宝贵资源,打造江大名人展览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和大学精神。

(3)加强江大文库建设与管理。对收藏的特色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加强有关特色资源尤其是以人物、学科、专题或地区文化为中心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对著名学者、获奖著作等做择要介绍,设置特藏珍品、精品教材、文库简介、名师手稿等展示专区。做好岚清书屋二期资源接收与建设。引进RFID图书管理系统,提升文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图书馆主页开设江大文库栏目,将捐赠管理系统纳入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统一平台,并在平台上以虚拟展示的方式弥补实体展示空间的不足。

(4)开展古籍的修复与保存研究。探索性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古文献资源整理、修复与研究。全面梳理民国馆藏(1912~1949)文献资源(图书、期刊、报纸)并纳入古籍保存体系。建立古籍修复档案,记录破损古籍的破损情况、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以及修复结果。兼顾利用与保护,制定古籍保管与利用制度。

3.4.2 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建设建立海内外相关文献的资源收集和整理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收集赛珍珠原著、译著、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学位论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资源,“十三五”期间,建设成为国内首家有国际影响力的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为地方文化研究、赛珍珠文学研究、赛研会学术交流提供资源丰富的信息服务平台。

3.4.3 构建宣传体系助推文化传播积极融入全媒体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积极构建图书馆文化知识传播和媒体宣传体系,着力打造有人气、有能量、有热度的栏目或平台。注重宣传内容的特色化与多样化,突出实用性与服务性,用贴近师生用户的语言体系,全方位的营销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

4 保障条件

4.1 优化运行经费的投入、使用与评价机制

优化经费投入机制,开源节流、合理预算、科学配置是图书馆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条件。“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年度增长比例不低于10%,并以此作为基准合理配置设备经费、运行经费。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

优化经费的使用与评价机制是图书馆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要按经费管理制度进行全口径预算,多渠道筹措经费,提升文献资源建设、设施与设备的运行、空间优化、人员成本等经费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效率。

进一步调整各种载体资源经费的结构比例,确保经费结构科学合理,经费投入效益最大化。优化经费投入的评价机制,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通过各项经费的科学使用,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设施、设备故障等应急处置能力和馆藏文献资源对学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保障水平。

4.2 完善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与考核机制

做好人才队伍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培养体系。建设一支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实行“存量优化,增量优选”原则。

探索图书馆员准入机制,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将提高员工素质纳入长远规划,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后备队伍;开展人才队伍的团队建设,培育支撑图书馆全面发展的服务团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着力引进学科带头人,推动图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有计划分步骤地邀请国内外业界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业务培训、名校图书馆交流;继续加强与海外高校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为年轻馆员外派访学提供机会;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给予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为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考核与激励相结合,深化绩效考核制度。打破身份壁垒,完善岗位聘任机制,科学合理地用好各级各类人员。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机制。将馆员的个人发展与图书馆整体发展紧密联系,有效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图书馆内在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调动全馆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3 创新现代技术的应用、跟踪与储备机制

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加强新技术应用,为业务发展与用户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探索与研究现代技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搜索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中来,更加广泛和高效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4.4 进一步加强业务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与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及时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同时强化制度的执行和责任追究,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细致性、规范化和科学化。

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馆际合作与共享,在资源、技术、业务、馆员等层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基础业务外包、租用云服务等互联网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开发基于业务、服务、管理流程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数据安全、物业保洁、读者隐私、文书档案、数据统计等管理水平,提升图书馆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水平。

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加强对信息传递与交流机制、决策优化机制的研究,完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机制。重点加强对图书馆岗位评价、服务评价、效益评价的研究。

4.5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党建工作,推进图书馆发展。坚持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图书馆中心工作开展,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群众对图书馆重大决策的参与度,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落到实处。

构建和谐团结的内部环境。加强党对工会、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发挥群商论,2014(6):84-88.

[49]齐佳音,刘凌含,张一文,等.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态势演化内外源动力探究[J].情报科学,2015(11):28-33.

(责任编校骆雪松)

(责任编校骆雪松)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ning(2016~2020)of Jiangsu University Library

Jiangsu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of Jiangsu University Library in resource construction,reader service,scientific research,discipline construction,social service,talents building and party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are also revealed.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future situation, it clarifies the guiding thought,development idea and goals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and elaborates the main task in the 2016~2020 period,nam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l Resource Center,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Knowledge Exchange Center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Center.It points out that funds,talents,technology,management,the Party’s leadership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task.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G259.2

徐敏,男,1982年生,2015级情报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与网络信息系统,发表论文9篇。团组织作用、推动群团组织工作创新。开展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服务群众。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党团员的理论学习;以研究生科研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为中心,大力开展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十三五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