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芳,解冰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动力”
孙春芳,解冰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随着当代社会深刻演变,网络信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到振兴中华民族之举的高度,本文就当前如何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多元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和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但目前存在着大学生被动接受高校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因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学校中的教育渠道,笔者做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入学习知识是提升精神境界、形成人格力量非常重要的途径。“深”学才能弄清。“深”学才能修身。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曾说,学习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什么样的学习叫“深”学,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第一步应该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向书本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内在关系和基本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第二步向实践学习。目前各高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实践教育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三步向模范学习,尤其是身边的模范。为此高校要重视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发掘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价值引领、行为示范和道德感召作用。
学用相长,学用皆“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不仅要有理论的传授,还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高校要善于铺路架桥,使其善学善行。目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须注意以下两点事项:一是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如开展的各类活动要符合大学生阶段性特征和大学阶段特征:要力求让大学生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避免因平台过高而流于形式。目前在高校较为盛行的如行为规范教育、学雷锋行动、经典诵读、缅怀先烈等主题教育活动要用好。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在落实上下功夫。任何活动要做实,必须有制度保障,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要求、考核办法、宣传、总结等作出相应的安排。还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注册登记证”,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次数、时间等。用制度促践行,做强、做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根植于心的基本素养和如影随形终身践行的良好习惯。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学经典学习相结合,注重源头滋养。
为有源头活水来,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提升。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要坚持古为今用、赋予时代内涵,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和继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育化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好开足思政理论课之外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开国学经典诵读公共必修(选修)课。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在探索把国学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个创新性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学基本经典精粹的传授。可以说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然国学的涵养育化功能是“慢工方能出细活”,贵在坚持,重在可持续。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内在需求。
总体来说,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主流值得肯定。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成才意识强,但时代特征在大学生身上也集中体现着。社会深刻转型,信息网络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加之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冲击,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如理想信念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轻视个人道德品质;注重奢侈享乐,忽视中华传统美德等。针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既要唱响价值观教育主旋律,又要结合学生思想状况,摆事实,讲道理,因势利导;既要尊重个体的主体自由和选择,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只有把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认同,引导青年大学生重构合理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
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协同推进。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校园设施;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等等无不彰显出当今各高校全方位、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其是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先进人物的事迹介绍等,让师生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有形的物质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相融合,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4.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建设相结合,注重渠道创新。
信息社会的当下,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自媒体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咨询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甚至他们本身就是新闻的制造者。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这势必冲击着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权。如何引导自媒体传递社会正能量,重构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笔者认为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校园网站、校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学生认可的传统媒体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懂得信息网络技术的思政教育队伍,搭建起官方微博、微信、博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让这支队伍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现象。实现从观念灌输到信息引导再到信息分析的转变,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同时打破交流的藩篱,缩短沟通距离,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高校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合力工程,必须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各种优势力量,合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4(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
[3]吴树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王跃飞)
G641
A
1671-752X(2016)04-0086-03
2016-10-15
孙春芳(1972-),女,安徽无为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2016年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Y2016B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