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群良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革命遗址的历史成因及其保护利用
骆群良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活动并建立组织的地区,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的革命遗址,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铜陵革命遗址历史成因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了铜陵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铜陵;革命遗址;历史成因;保护利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铜陵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活动并建立组织的地区,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的革命遗址,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铜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先辈们的革命活动,在铜陵各地留下了许多遗址和遗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革命遗址总数117个,其中,枞阳县65个,占全市总数55.55%;义安区42个,占全市总数35.90%;铜官区8个,占全市总数6.84%;郊区2个,占全市总数1.71%;其他遗址(与党史相关)19个,其中,枞阳县10个,义安区1个,铜官区6个,郊区2个。
(一)铜陵是皖南地区较早出现的红色热土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就有陈春圃、王同荣、佘文烈、王同根等一大批中共早期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家乡或者到安庆、芜湖乃至北京等地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很多铜陵籍党员回到家乡积极建立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初,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枞阳县横埠镇方家仓宣布成立;1931年初,中共铜陵特别支部在义安区西联乡钱湾村宣布成立。随后,浮山、山、大通、铁板洲、山墈汪村及钟鸣、金榔山区的党组织相继建立。1934年11月,中共铜繁无县委在义安区西联乡紫沙洲三官庙成立。从此,铜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始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可歌可泣和卓有成效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①
(二)铜陵曾留下革命老前辈厚重的足迹
抗日战争时期,铜陵地处皖南沿江抗日前线,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三支队第五团、皖南支队临江团等部先后驻防铜陵,帮助地方党组织相继成立中共铜陵中心区委、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中共铜陵县委、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中共铜繁芜中心县委、中共铜青南县委、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等,组建民众抗日武装沙洲游击大队,全力推动铜陵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燃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有效拱卫了皖南中心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军部。特别是“皖南事变”爆发后,铜陵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不惜牺牲,接应、收容、护送近千名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到达江北,为保留革命武装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12月,皖南地委、皖南军分区与皖南支队领导机关从江北南迁铜陵后,铜陵成为皖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在此期间,谭震林、傅秋涛、江渭清、黄火星、黄耀南、梁金华等革命老前辈率新四军第三、第一、第二支队和第七师皖南支队先后战斗在铜陵地区,谱写了铜陵抗战的辉煌篇章。②
(三)铜陵是“江南解放第一城”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在西起江西省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发起了震撼中外的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担任中路突击的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一梯队从无为江段率先横渡长江,突破敌军防线,并于1949年4月21日上午8时占领铜陵县城。这是渡江战役发起后,长江南岸被解放军解放的第一座县城,铜陵由此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③
革命遗址,是党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革命遗址,是妥善保存人民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证的历史责任,是传承、发掘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选择,是建设文化强市、推进红色旅游的重要环节。解放后,铜陵市各级党委、政府为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兴建了一些纪念设施。但历经风雨沧桑,许多遗址和遗迹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对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做好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坚持系统规划,坚持科学保护,坚持有序开发,坚持永续利用,切实将我市的革命遗址保护好、利用好,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坚持系统规划
1. 运用革命遗址普查成果。我市革命遗址普查登记工作已全面完成,这是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成果来之不易,应当充分利用。尤其是随着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我市行政区划作出了重大调整。为此,应以革命遗址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区划调整为契机,系统制订我市革命遗址整体保护和开发规划。
2. 纳入城乡建设统筹考虑。在推进我市城乡建设过程中,注意将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纳入其中,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在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修旧如旧”。
3. 抓紧做好挂牌标识工作。当务之急,要对我市所有革命遗址进行标识挂牌,先行保护起来。目前,除枞阳县之外,三个区的革命遗址均以立碑的形式进行标识挂牌保护,其中义安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下一步,要在枞阳县全面推行革命遗址标识挂牌工作,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按照统一材质、统一式样、统一碑文的“三统一”要求,实现全市革命遗址立碑保护全覆盖。
(二)坚持科学保护
1. 确保有人保护。针对目前革命遗址存在的多头多级管理、管理权限分散、管理工作缺位等问题,建议确定一个责任管理主体,统筹革命遗址遗迹管理工作。要明确管理主体的具体职责、权限、工作要求,重点是将分散于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权责适当集中,做到权责一致,人财物统一调配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2. 实行依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到国家保护。但《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定和措施。《安徽省文物保护条例》中亦无针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条款内容。对此,应抓紧制定《铜陵市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条例》,把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以增强遗址遗迹保护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3. 做到有钱保护。在全市文物保护经费中增加革命遗址保护经费,专款专用,以尽快解决我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资金严重匮乏问题;还可以考虑设立一定资金额度的全市性革命遗址保护基金,用以解决日常维护问题。与此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史志部门与发改、文旅、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编制项目,向上争取资金。
(三)坚持有序开发
1. 分类分批修建。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细分,明确哪些需要抢救修复、哪些需要整理开发、哪些需要重点修建,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批实施。当务之急,要责成市直有关部门,抓紧列出濒临消失和损毁严重的革命遗址名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政府下达抢救任务,优先安排资金对损毁严重的、重要的革命遗址实施保护性抢救措施,确保相关重要遗址得到修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规范管理;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应尽快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定位,符合条件的应申报和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2. 建设重点场馆。目前,在我市已建成开放的8座党史纪念场馆中,铜陵市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黄镇图书馆、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铜陵县首次党代会旧址纪念馆、中共铜陵特别支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专署暨新四军皖南支队旧址纪念馆属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这些党史纪念场馆最主要的不足是在展示内容上具有单一式的特点,亟待以建设市史志馆为契机,建立一座能够反映全市党史全貌的市级综合性党史纪念馆,并将其打造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争取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搞好资料征集。高度重视党史资料文物征集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向市内外广泛征集铜陵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党史文物资料。征集的范围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铜陵地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和建设史的相关资料,铜陵地区人文历史资料和铜陵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为鼓励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进行捐赠,对所征集的资料、文物,史料征集部门应向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图片、文物及实物资料的捐赠者,除颁发捐赠证书外还应予以奖励;所有捐赠品在史志馆展览展示时均注明捐赠者姓名。
(四)坚持永续利用
1. 把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同党史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放眼铜陵地区一江两岸,无论是从江畔到山里,还是从洲区到圩区,到处都有革命遗址,都有革命先辈活动的印记。尤其是作为“江南解放第一城”,相关的遗址遗迹更是俯首可见。铜陵为什么能够成为“江南解放第一城”?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应以深入探究“江南解放第一城”红色历史成因为抓手,系统梳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厘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铜陵革命史脉络,对铜陵的红色历史进行再总结、再提升,努力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2. 把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同建设红色基地结合起来。要切实加强对革命遗址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内在价值的研究和宣传。通过宣传,一方面增强人们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一方面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操的课堂。
3. 把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同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以“江南解放第一城”为核心内容的红色旅游业,并以此为重要突破口之一,推动我市整个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而促进全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尤其要围绕唱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主题,做足“江南解放第一城”文章,充分整合我市特色红色旅游资源,使之与周边业已建成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相关革命遗址有机构成独具特色的铜陵红色旅游体系,力争跻身我省主题形象为“运筹帷幄,雄师渡江”的“瑶岗—皖江渡江战役旅游带”,并成为安徽省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
注:
①中共铜陵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铜陵方史第一卷(1919-1949)》,第15-38页.
②中共铜陵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铜陵方史第一卷(1919-1949)》,第45-170页.
③中共铜陵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铜陵方史第一卷(1919-1949)》,第219-237页.
(责任编辑:王跃飞)
K878
A
1671-752X(2016)04-0017-03
2016-10-22
骆群良(1965-),女,安徽铜陵人,中共铜陵市委党校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