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从图书馆特藏到特色馆藏的演变考析*
王一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考证了“特藏”一词在我国出自何时与来历,以及在我国法规史上从“特藏”到“特色馆藏”的演变。针对“特藏”消失于法规却未消亡于图书馆实际工作,从而与“特色馆藏”在图书馆研究中引起混淆的情形,提出有必要将二者从理论到实际尽快加以澄清、明确、定位、规范的观点。
特藏;特色馆藏;演变;法规
“图书馆”这个名称是在近现代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作为图书馆专业词汇,“特藏”亦由英文译为中文。可以稽考的是,“特藏”一词于1929年首次出现在我国图书馆专业刊物上,一直沿用至今。“特色馆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我国图书馆的法规中有替代“特藏”之意,但在图书馆随后的实际工作中,“特藏”并未被终结。同时,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特藏”较之“特色馆藏”虽处下位,却因二者内涵近乎两圆相交,又同样因容易望文生义而导致混淆,形成如今 “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此情形虽于图书馆实践一时看不出有何大碍,但长此以往,终究于图书馆学研究与建设不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利,故应尽早正本清源。
目前国内以近现代报刊文献为建设内容的、有较大影响的、同时也正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数据库,是收有二万五千余种期刊的《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有七千余种期刊的《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完整收录《益世报》、《申报》及三百种报刊的《瀚堂近代报刊数据》。经分别对《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项进行检索(无“全文”检索项)、对另两个数据库以“全文”检索“特藏”,结果是:“特藏”最早出现于1929年,系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刊、民国图书馆学权威杂志《图书馆学季刊》上的一篇译文《特藏之搜罗与管理》(The Acquisition and care of special collections),译自国外1929年3月号的《图书馆杂志》,作者为玛丽·鲁德尔·科克伦(Mary Rudel Cochran)。
图书馆的“特藏”较早见诸报刊的是金陵大学图书馆,1931年有报刊报道称该图书馆的“善本及特藏图书,近数年来陆续添置,已有百余种。其中明版及毁禁书籍为数不少,颇多珍贵之本。”[1]“近数年来”云云,表明国内图书馆的特藏意识至少在二十年代后期已经产生,特藏建设也于同时开始。金陵大学图书馆肯定是在我国图书馆中较早明确进行特藏建设的图书馆,但是否由其开启先河尚需佐证。金陵大学乃教会大学,其图书馆特藏建设与科克伦的译文都表明了 “特藏”的观念来自西方。
“特藏”一词因内涵丰富、宽泛,所以一直以来,难以有观点一致的定义。科克伦下的定义为:“乃指专搜集关于某一项事物之图书而定。其价值在:(一)能搜罗宏富,无所不备。(二)所藏者稀有难得。”[2]此定义包含了特藏的两个本质属性,一是文献搜集的专项性;二是藏品的稀有性。
国民政府教育部1939年颁布的《修正图书馆规程》虽未就特藏进行定义,但规定了特藏的文献范围,为“金石、舆图、善本、地方文献等”[3]103-104,并且在几乎同时颁布的《图书馆工作大纲》中,规定特藏部的工作职责之一是 “办理各种特藏专室”,在有意无意间道出了特藏的一个特殊管理要求——专室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195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明确并扩大特藏的范围为“善本、稿本、精抄精校本图书或地图、乐谱、金石拓片、档案、图片、照片、显微书影等”,并且强调了对于特藏“管理与使用”方法的特殊性[4]。
“特藏”一词在国外一直用Special与collections作固定搭配,从词义上来看,是特殊的或专用的,或专门的,或重要的收集、采集、收藏品以及募捐。将募集的捐赠作为特藏是国外图书馆的传统,难怪科克伦在上述的论文中也专门论及募捐,在我国则可将此扩展为由特殊渠道获得的特藏。从词义上可以看出,汉译“特藏”是紧扣英词原义的,其最初的定义自然也随英词。之后定义的漫延,更多的是在原义上的具体化与中国化。
清光绪三十年(1904)奏准颁行的《古越藏书楼章程》,第三章“藏书规程”的第五节规定:“各书之外,兼收各种图画,类别为三:曰教科画;曰地图;曰实业图……”[3]21“特藏”的萌芽隐约可见。清宣统二年(1910),朝廷颁布了学部奏请拟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该《章程》第八条谓:“凡内府秘笈,海内孤本,宋元旧椠、精钞之本,皆在应保存之类。保存图书,别藏一室。”[3]45“特藏”二字,呼之欲出。
但在之后的28年里,“特藏”字样一直未见诸法规。北洋政府教育部1917年2月2日以第64号指令颁布的《京师图书馆暂行图书阅览规则》第十条谓:“善本书中有旧椠秘籍,海内罕传,且纸质脆弱易损者,特别保存”[3]70,算是比较接近“特藏”的。而其后的两个法规,一是1927年12月20日蔡元培的大学院公布的《图书馆条例》,一是1930 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图书馆规程》,均未见“特藏”。
直到1939年7月2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修正图书馆规程》,规定省市立图书馆设置总务、采编、阅览等部门,包括“特藏部”[3]103-104。这是“特藏”在图书馆法规中首次出现。
两天后,教育部随即又根据 《修正图书馆规程》有关省市县立图书馆设置部门的规定,颁布《图书馆工作大纲》,对“特藏部”的工作职责作明确规定“1.办理各种特藏专室,设立各专室讲座;2.办理各特藏专室之阅览事宜;3.办理各专室参考咨询事项;4.编制各专室阅览统计;5.编制各种特藏文献物品提要说明等事项 (如金石拓片、善本图书、地方文献、音乐谱及各种专书)等;6.办理其他关于特藏事项”[3]109云云,虽然颇为周详,但至少较“特藏”出现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迟滞了8年。
自此以后,“特藏”在图书馆各项法规中固定出现,如1945年10月国民政府修正颁布的《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该馆隶属教育部)、1946年6月28日颁布的 《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条例》(该馆也隶属教育部)中,均将特藏作为规定设立的机构;1947年4月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第17752号令),基本沿用《修正图书馆规程》中对于特藏的表述[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民国组织机构多有裁撤,而特藏大多保留下来,保留“特藏部”的有浙江省立图书馆[6]、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7]、广东省人民图书馆[8]、福建省立图书馆[9];保留“特藏室”的有兰州大学图书馆[10]、中山大学图书馆[11]等。
高等教育部1956年12月上中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宣示这次大会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走向新的阶段的里程碑”,会议讨论并于会后随即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下称《试行条例》)。《试行条例》将“特藏部(组)”列为图书馆常设机构之一。沿用于民国图书馆模式的特藏机构,至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立法的方式规定下来。
1981年9月中下旬,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修订《试行条例》,于10月15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下称《工作条例》)。两个条例相隔25年,社会及图书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个条例的行文也颇有不同。比如对于图书馆的组织机构,1956年颁的《试行条例》的表述为:高校图书馆 “得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规模,逐步分设或增设”与办公室及采编阅览流通等部(组)并列的特藏部(组)[4]129-130;《工作条例》则将办公室及采编阅览流通诸部(组)的设立,改以较为温和的口吻,分为“一般应设”、“可分设或增设”两类,且将特藏部(组)列为后一类,其被视重要性明显下降,将其分设还是增设、抑或不分设也不增设的权力下放给图书馆。而《试行条例》对特藏还有较为详尽的解释与指导性的意见,除了指明特藏的范围,对特藏的工作职责与内容也都有相当具体的要求。而这些在《工作条例》中都已不见。
国家教委对1981年颁《工作条例》进行修订,于1987年7月25日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规程》(下称《87版规程》)。在《87版规程》中,“特藏”历史性消失,之后教育部分别于2002年2月26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下称《02版规程》)、2015年12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15版规程》)中,“特藏”也都未见恢复。
伴随着“特藏”的衰微,以“特色”修饰馆藏的词语搭配诸如 “特色藏书”、“特色文献”、“特色资源”等相继出现。1981年颁的《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图书馆应……逐步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12]《87版规程》只变动了几个字:“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13]《02版规程》:“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根据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特色及地区或系统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分工,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14]《15版规程》:图书馆应“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15]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调查“文革”结束后、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图书馆特色馆藏研究情况,至2014年截止,逐年以“图书馆”并含“特色馆藏”为题名检索条件作“模糊”检索,结果发现,第一篇符合检索条件的论文出现在1983年。此年度当然不是我国图书馆特色馆藏研究的肇始,仅改以“图书馆”并含“特色”为题名条件检索,就可发现1981年、1982年各有一篇含有图书馆特色馆藏内容的论文,由此可以认为,“文革”结束后的我国新时期关于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研究不晚于1981年。16年里,共发表论文17篇,最多的一年发表4篇,有6年空白;②长足发展期:从1999年至2006年这8年里,共发表论文103篇,最后一年摸高至22篇;③高位运行期:从2007年至2014年又一个8年里,共发表论文332篇,年度发表量未曾低过35篇,而最高达51篇。可见图书馆特色馆藏研究的发展亦即特色馆藏越来越受重视的程度及趋势。
从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特色馆藏研究的发轫恰与国家开始提倡特色馆藏同期,表明二者存在关联性。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几年就上一个台阶,且加速增量的趋势显而易见也表明相关条例所起的引导作用。同样可以表明相关条例作用力存在的是特藏研究论文的低位徘徊:在1983至2005这23年中,发表论文共26篇,几乎平均每年只有1篇。从2006开始,论文发表数量虽然略有起色,但至2015年这10年中,每年平均发表仅10篇,与特色馆藏论文比较,相差4倍不止,而且此数尚未剔除与特色馆藏混为一谈的论文。需要引起注意并解决的问题是:特藏论文十年来的增加趋势,透露出人们对于特藏与特色馆藏概念的混淆已经发生;特藏在各图书馆处于自由生存与发展状况。
“特藏”是某种藏品只要从其本身到来源有某种特殊性就可归为特藏,而某种资源的特色常常不是藏品本身所固有及所能负荷的,而需要经历图书馆加以长期的、科学的、专业的建设这么一个过程。换句话说,“特色资源”要比“特藏”的容量大、要求高,更讲求系统性、完整性,且又特别强调了图书馆的作用与主动性。从这一点来说,以“特色资源”替代“特藏”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异性与侧重点的存在,与其由此替代彼,不如让其共存,此其一;其二,“特藏”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并且迄今已有较长的历史,其消失于法规条文却一直未从图书馆建设及工作实际隐身,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它并不能被“特色馆藏”完全替代,或者说,它仍有生命力,即仍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同时,鉴于特藏的自由生存及与特色馆藏概念混淆的现状,应尽早从相关法规上结束忽略“特藏”的情形,而予以正名并纳入规范,予以正确定位并明确其与特色馆藏的关系。
[1]金陵大学图书馆善本及特藏之概况[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6(4):20.
[2]科克伦著,衡译.特藏之搜罗与管理[J].图书馆学季刊,1929,3(1/2):301.
[3]郭锡龙.图书馆暨有关书刊管理法规汇览[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编.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专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30.
[5]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馆员必备:图书馆业务资料汇编[Z].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1982:263.
[6]浙江省立图书馆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8):3-6.
[7]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一九五〇年工作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12):35-36.
[8]广东省人民图书馆一九五〇年工作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12):27.
[9]福建省立图书馆[J].文物参考资料,1950(10):36.
[10]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10):52.
[11]中山大学图书馆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12):53.
[12]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文集[C].1981:4.
[13]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文集[C].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EB/OL].[2016-01-27].http://www.moe.gov.cn/ 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3/tnull_221.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 OL].[2016-01-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编发:王域铖)
Textual Criticism from the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of Evolution
WANG Yi-x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special collection"in our country from when and where,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from the"special collection"to the"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reflected in Chinese regulations. The"special collection"has disappeared in regulations but not died in the practical work of the library,thus with"special collection"in library research caused confusion.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rom theory to actual as soon as possible.
special collection;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evolution;regulation
G258
G258
A
2095-5197(2016)03-0008-04
王一心(1960-),男,副研究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中国现代文学。
20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