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东台市图书馆,江苏 东台 224200)
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探讨
王慧
(东台市图书馆,江苏 东台 224200)
针对公共图书馆覆盖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利用家庭书房建设对外开放的社区家庭图书馆的创意,并分析了推广潜力、条件等可行性及社会意义,最后提出具体的途径、方法。
图书馆;社区;家庭;建设
全民阅读是一个大课题,已经上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文化战略。如何让图书馆的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除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外,我们还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热情,利用民间资源,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在社区培植志愿者,建立社区家庭图书馆,利用居民自家的图书为社区群众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试图就此做一个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社区家庭图书馆,是指在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之下,居民群众自愿参与,以志愿者家庭书房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建立互通有无、图书共享的网络机制,为本社区普通群众或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群体提供大众阅读或专业阅读的纯公益性质的小型便利图书馆。社区家庭图书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纯公益性。不存在任何的牟利;二是组织性。在政府有组织有计划以及专业指导下进行,需要当事人申请,经审核批准方才可以加入;三是自愿性。参与者必须是自觉自愿的,愿意为图书馆公益事业无偿付出;四是专业性。志愿者不仅本人要有较多藏书量,而且对图书管理有兴趣,懂得基本管理知识;五是家庭性。顾名思义,社区家庭图书馆必须建在志愿者家里,以其原有的家庭书房为依托,不需花费资金投资建设专业馆所,它完全是在社区里面、居民当中,首先是家庭成员共享,而后才是社区居民共享,是由家向外的延伸。
中国有几千年的兴学读书传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有她的偶然性,也有她的必然性,既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有关,也与她的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建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私人图书馆鼎盛的年代,其数量占到全国图书总数的20%[1]。历史上众多珍贵图书资料就是通过私人藏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大型私人藏书阁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登录、编目、借阅管理,并为教学提供服务。虽然借阅范围相当小,但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了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更如雨后的春笋,遍及中华大地。众多的私人出资(或捐款)修建的图书馆、同仁发起创办的图书馆、社团拥有的图书馆、实业界附设的图书馆纷纷涌现,数不胜数。著名实业家张謇1912年创办的南通图书馆藏书达10万余册,上海东方图书馆1931年时藏书达34万册,它的读者人数仅1930年就有396万人[2]。这种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们推行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的依据。
2.2深厚的邻里分享文化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远亲不如近邻”的价值理念深入骨髓,邻里相帮相扶成为天经地义的责任,进而衍化出深厚的邻里分享文化。即便城里居民住进了楼房,农村居民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单干了30年,但邻里之间相互串门、有什么好的东西相互分享、节日期间互送礼物的文化传统依然存在。社区家庭图书馆的核心运行方式就是分享。这样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社区家庭图书馆的推行和运行,容易得到群众的文化认同,使社区家庭图书馆图书分享成为每个居民群众“我本应然”的状态。
2.3民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社会共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公共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私人图书馆应运而生。从媒体报道来看,比较突出的有浙江省海宁市的农民杨霄松以家庭为依托的私人图书馆[3]、广州的“令狐小涛”私人图书馆[4]、山西省左权县农民张小宝的“心连心”家庭图书馆[5]、太原的“绿洲”私人图书馆、深圳市的“青番茄”私人图书馆、重庆市渝北区共建共享的22个家庭图书馆[6]7和山西省祁县农民权勇创办的“文化大院”私人图书馆、北京的 “书飞网”“皮卡书屋”、上海的“2666图书馆”[7]及郑州的“绘本TAXI”、成都的“哈里爷爷读书汇”[8]105等一大批私人图书馆,藏书从千册到上万册不等。据《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私人图书馆已有近300个[6]5,而又有人保守估计个体兴办的图书馆(室)总数已超过了600个。种种事实和数据说明两点:一是有人愿意共享图书,愿意做图书馆这项公益事业;二是有广泛的社会阅读需求。这些实践和探索,为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积累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民意基础。
2.4成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发布称,全国2011年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9]。目前,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核实,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即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年轻人结婚后与长辈分居、许多退休夫妇独居套房是普遍现象。另据新华网2015 年10月30日报道,从事图书市场零售数据研究的开卷公司2015年10月29日公布数据:2011年至2014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保持9%的平均增速,2014年市场销售额达到543亿元。其中,在线零售图书持续高速增长,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2015年上半年在线图书销售规模的增速约为30%。住房的改善和居民图书购买力的增加为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高度普及的即时通信系统和互联网,也为社区家庭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及时沟通途径和技术支撑。
2.5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总体预期寿命在过去22年间增加了6年,在2012年达到75年,其中健康预期寿命为68年;中国男性预期寿命增长了7年,平均达到74年,女性预期寿命增长了6年,达到77年。阅读群体中,老龄人口数字庞大,如何应对,也已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课题。在自家小区里了有图书馆,对老年人来说是最大的福利。
2.6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早在2009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99.7%,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数占全国县数的99.5%[10]。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6%和86.5%[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扩大至355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的国家,标志着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正在到来。
社区家庭图书馆的建设,它的意义不止于全民阅读本身,它还对和谐社会建设、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1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
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它的首要意义是对政府公共图书馆不足的弥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标准规定,每1.5公里半径内要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2万人左右要拥有1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要有2册图书。我们从2011年的一份研究资料中得知,美、日、加等国规定,每1万人要有1座公共图书馆;俄罗斯规定,人们从家里步行10分钟就要有1座公共图书馆;而在英国,平均每2 800人就会有1座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以色列是每4 000人就有1座图书馆;德国是每5 500人有1座图书馆;北欧丹麦是每10 000人有1座图书馆[8]107等等。据《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只有2 951座,一般一个县只有1座。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4亿多册,人均只有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的标准,而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平均每日不足0.4元,与发达国家比相去甚远,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需求极为不称。另一方面,全国私人图书馆的总藏书量超过了5亿册[12],而这些图书,大部分躺在私人家里睡觉。将这些海量的图书盘活,让它发挥作用,服务大众,可以缓解公共图书馆在空间上的局限和数量上的不足。
根据混入油品在气测上的响应特征,可进一步区分真假油气显示。现以国内某油田一水平井为例,分析如何识别混油情况下的油气层特征。
3.2延续优良传统
如前文所述,我国自古就有藏书读书的传统。这对于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历朝历代文人士子的座右铭。甚至有人教导孩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14]这些教导对于塑造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品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回顾“十年动乱”期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影响甚远,这一传统被破坏殆尽。拨乱反正之后,国家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读书无用论”得到了纠正。然而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经商下海,不管有文化没文化,好像人人都能赚钱发财,读书与不读书好像无关紧要,甚至不读书的比读书的人日子过得更滋润,人们又开始动摇起来,好在这种现象持续时间不长。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满足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生活,深度阅读也开始受到重视。“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衡量一个家庭财富的多少,不仅要看家里有多少存单,还要看家里有多少书。开展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是重拾中华民族坚守了五千年的“读书、修身”的文化信仰,是对藏书、读书优良传统的延续,也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品质的传承。
3.3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应用知识只有20%是在学校读书中获得的,还有80%是来自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民阅读列入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2015年3月1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谈到“全民阅读”这个问题时指出:“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倡导全民阅读,关键在家庭阅读。民众普遍存在从众和跟风心理,开展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可以利用大众这一心理,发挥鲶鱼效应,积极引导和带动民众开展阅读,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3.4促进社会和谐
人是社会性动物,交往、交流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一方面发达的即时通信工具方便了人们的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农村的单干、城市的套房又妨碍了熟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上的交流是最高层面的交往、交流。建设社区家庭图书馆,为社区民众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交往、交流平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交往,而且将人们的交流一下子提升到精神层面。通过读书,缩小人与人之间社会认识、价值理念上的位差,通过借书还书、分享心得体会,让陌生人成了朋友,朋友有了心灵的默契、精神上的和谐与共鸣,这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想状态。
3.5培育公民共治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治理”的理念。治理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的过程,强调政府与社会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人与人的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寻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3]。好的治理意味着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和公民的合作管理,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的过程[14]。从“管理”到“治理”虽然只是一词之变,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其核心的变化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它要求我们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事业的服务当中,要摒弃过去什么事都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做有限政府,能够放手让市场去做的一定要让位于市场,同时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上下互动共治的良好局面。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践行了这一理念,是让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政府与公民共同治理社会的一个手段之一,因而对于培育公民共治精神,建设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4.1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从国家政策层面,要制定长远规划,支持基层文化部门开展创新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图书馆公共事业建设;地方文化部门要制定具体推行和管理的办法及考核激励措施、长效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定星评级、更新淘汰和表彰奖励;强化社区家庭馆图书的传承利用,通过在公共图书馆设立专柜等形式,延续社区家庭图书馆;建立津贴补助、图书奖励、社会评价和志愿服务认定、社会肯定体系,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4.2建立主体对象选择的基本范式
有没有人来参与、什么样的人参与,对于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这项事业乃至每个社区家庭图书馆的生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发动,鼓励有识之士参与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争当志愿者。另一方面要严格筛选和把关,制定评审程序,保持严肃性,选出真正能胜任的人。在选拔标准上要强调“五有”,即有图书、有时间、有激情、有办法、有责任心。在人员选择上要突出“三个重点人群”,即:老教师、老干部、老文化工作者。这三类人员相比较而言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阅读习惯,会沟通交流,有一定的能力,责任心较强,对图书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在人员的发现上要立足“三个途径”,即自主申报、社区推荐、主动挖掘。首先要广泛发动,鼓励小区民众自愿申报,同时要调动居民委员会进行排摸,推荐能力强的人参加竞选。文化部门也要通过平时的业务工作和与各行业部门的交流,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人。在程序把握上要抓牢“三个环节”,即评审、公示、考核。通过公开选拔,扩大社会影响,增强评选的严肃性,提高参与者的自豪感。
4.3开发信息化运行的便捷软件
社区家庭图书馆建设要有信息化支撑,文化主管部门要统一研发相关软件给予支持。通过信息化和网络来管理每个参与者家庭的图书,建立图书来源、周转和借阅、归还、统计分析系统,通过网络公布书目、目录,开辟网上申请借阅和读书分享通道。
4.4研究图书保障和更新的模式
一个家庭的图书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如何保证每个社区家庭图书馆的图书充足、新鲜,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总体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独户支撑”模式。如志愿者家庭图书较丰富、处于推广的初始阶段、政府财力支持不足的家庭;二是“1+N”现实模式。以志愿者家庭图书为主,社区其他居民群众愿意加入,把自家的图书登记进入主办者家庭图书馆,与社区民众共享,自己也在共享中受益;三是“1+N”虚拟模式。协办的群众将自家的图书登记进入主办志愿者家庭图书馆网络系统,成为主办志愿者图书馆虚拟图书的一部分,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查询申请与协办者人借阅共享;四是“家庭+公共图书馆”模式。政府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群众的阅读需求,定期配送一定量的图书到社区家庭图书馆,并不断更新。通过“你点书我配书”,激发居民群众的阅读热情;五是“1+公共图书馆+N”模式。这是上面二、四两种模式的混合式;六是“家庭+政府配套”模式。即根据社区家庭图书馆的藏书量,按照一定的比例,用“你点书我买书”的方式配套奖励一定量的图书给志愿者家庭,供其阅读和分享。
4.5拓展图书利用效能的途径
一是要广泛宣传。社区家庭图书馆建成后,要通过社区报栏、电子屏、电梯口和公共活动场所,加强宣传和告之,让社区群众知晓图书馆的地点位置、联系途径、借阅方式。二是要广建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社区家庭图书馆网站、微信群、QQ群,为居民群众查询、交流提供便利。三是要形成普特互补的布局。既要有适应大多数群众阅读的普通家庭图书馆,也要有一定量的满足专业人员、特殊群体的专业家庭图书馆、特色家庭图书馆。四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五个档案”,即建立图书身份档案。这本书是来自于哪个家庭或公共图书馆,通过信息查询让读者一目了然。建立图书身份档案可以激发更多的居民群众分享自家的图书。建立图书推荐档案。可以是社区图书馆馆长、家庭成员或任何一个读过该书的人,都可以写推荐语推荐,或引用出版社、新闻媒体、社会知名人士的推荐语。建立图书利用档案。该书哪些人借阅过,发挥了哪些作用,在该书的信息化档案中一清二楚,让后来借阅者心中有数。建立图书阅读反馈档案。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个读者反馈每本书读后的感受,让后来阅读者分享体会。建立延伸阅读档案。在图书管理系统每本书的后面,挂接一些相关书目,让读者可以开展延伸阅读。总之,只要在网上点击社区家庭图书馆中的任何一本书,都要能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它有哪些兄弟姐妹、它曾经与哪些人相逢、发挥过哪些作用、读者有什么反响等等。
社区家庭图书馆是适应国家治理理念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之举。它是利用自愿参与群众家庭的图书对外开放,但又不收取费用,与一般的家庭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及社区公共图书馆不同而又形成互补。它的推广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是历史的延续;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全民阅读的范畴。在推行中要坚持高点规划、试点先行,充分发动群众,认真选好志愿者,要借助信息化和新媒体手段,在便民、利民中寻求长效发展路径。同时要注意帮助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1]朱珍.私人图书馆的兴起、困境与发展条件摭谈[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5(5):22-20.
[2]王进.民国时期的私立图书馆[J].山西老年,2009(7):47.
[3]罗铮,周群英,张赞梅.基层纯公益性私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杨霄松家庭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2(6):17.
[4]王大伟.试析共建共享理念在私人图书馆的实践---以广州一所私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6):70.
[5]王子舟,邱璐,戴靖.太行山里“种文化”的能手——心连心家庭图书馆田野调查手记[J].图书馆建设,2014(9):92.
[6]卢庆侠.阅读权利的当代实现---浅议国内私人图书馆的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6):5-7.
[7]钟芳芳.当代私人图书馆之“会员制”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2):86.
[8]马艳霞.基于案例分析的私人图书馆运作模式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1(2):105-108.
[9]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调查中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EB/OL].[2016-03-3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06/09/8079624_228586199.shtml.
[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EB/ OL].[2016-03-30].http://news.qq.com/a/20100926/00076 0_2.htm.
[11]杜丁.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2951个[EB/OL].[2016-03-30].http://news.sohu.com/20130429/n374407123.shtml.
[12]周薇.新形势下图书馆合作模式构建——以私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 (5):116.
[13]夏存喜.从国家治理方式创新视角审视平安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J].公安研究,2015(2):84.
[14]骆圣宏.平安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 (5):102.
(编发:王丽)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Family Library
WANG Hui
(Dongtai library,Dongtai 224200,China)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adequat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reative idea that using the study of families to construct community family libraries,which are open for outside,then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dea such as promotion potential and conditions,etc.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ncrete ways and methods.
library;community;family;construction
G258.2
G258.2
A
2095-5197(2016)03-0031-05
王慧(1963-),女,馆员,大专,研究方向:阅读推广、读者服务。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