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胡适两种国学书目之比较

2016-02-12 18:42王连君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
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梁启超书目胡适

王连君(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



梁启超与胡适两种国学书目之比较

王连君
(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

[摘要]系统梳理了两种国学书目的异质,为传统国学阅读推广、研究打开了视域。

[关键词]梁启超胡适国学书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表征,需要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丰厚积累和不断传承。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独特标识。可见,研究、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嬗变,风云激荡,国学的存废,曾引发知识界广泛争论。《清华周刊》邀请当时知名学者梁启超、胡适开具国学最低书目,“希望读过那书目中所列的书籍以后,对于中国文化,能粗知大略”,但是,二人虽学贯中西,所处时代背景相同,都受过系统的国学浸润,但各持己见,其中,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开列图书160种,后考虑“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压缩成25种,名曰《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下称梁《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190种,后压缩成40种,名曰《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下称胡《目》)。细较二书目,可以说“异质而白章”。

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曾师从康有为,力主变法维新的梁启超(1873-1929),“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建树颇多。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赴欧考察,发现其推崇的西方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考察结束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其《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可以说是其思想变化的缩影,其书目列有:《四书》《书经》《礼记》《老子》《易经》《诗经》《庄子》《韩非子》《史记》《后汉书》《荀子》《战国策》《左传》《墨子》《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李太白全集》《韩昌黎集》《白香山集》《文选》《杜工部集》《柳河东集》。

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的胡适(1891年—1962年),系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倡导文学革命而著称于世。1923 年2月,应即将出国留学的清华学校学生要求,并“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设想”,发表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考虑学生提出“书目太多,时间太少”,“在原书目上加上一些圈,那些有圈的,真是不可少的了”,最终成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其书目列有:《书目答问》《九种〈纪事本末〉》《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大纲》《老子》《四书》《墨子闲诂》《荀子集注一百种》《韩非子》《淮南鸿烈集解》《周礼》《论衡》《佛遗教经》《元曲选》《法华经》《坛经》《阿弥陀经》《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王临川集》《朱子年谱》《王文成公全书》《清代学术概论》《章实斋年谱》《崔东壁遗书》《新学伪经考》《乐府诗集》《左传》《文选》《全唐诗》《宋诗钞》《宋六十家词》《元曲選一百种》《宋元戏曲考》《缀白裘》《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比较梁、胡二书目,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不同。

1 梁《目》重思想构建,胡《目》重兴趣培养

据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其书目所列图书在内容上分五大类,即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韵文书类、小学书及文法书类、随意涉览书类。在梁《目》中,涉及了前三类。其中,修养应用及思想类位书目之首,列书8种,占总量1/3弱;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类列书9种,占总量1/3强;韵文书类(文学类。笔者按)列书8种,占总量1/3弱。在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中,首推四书《论语》《孟子》,认为“《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因为“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在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类中,《尚书》居首,尤推《资治通鉴》,“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因“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对韵文书类(胡适呼之“文学”),“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他认为应少读小说类,“何如用来读二十四史、九通呢?”,可见梁《目》对国学思想、道德养成、民族历史之重视。

由于国学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且“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有鉴于“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本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理念,胡《目》包括工具、思想史、文学史三类图书,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纳入书目,且有12种之多,占总量的3/10弱。另外两类分别是工具类3种,占总量的1/10弱。思想史类23种,占总量6/10弱。可见,胡《目》走的是从培养兴趣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深奥,由通俗到高雅的路线。可惜,后人多未能识此良苦用心。

2 梁《目》重历史,胡《目》重文学

梁《目》对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类图书十分重视,认为“若没最普通的国学常识时,有许多书是不能读的。试问连《史记》没有读过的人,读崔适《史记探源》,懂他说的什么?连《尚书》《史记》《礼记》《国语》没有读过的人,读崔述《考信录》,懂他说的什么?连《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没有读过的人,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懂他说的什么?”,对胡《目》“把史部书一概屏绝”,表现“诧异”,极力主张:“史部书为国学最主要部分,除先秦几部经书几部子书之外,最要紧的便是读正史、通鉴、宋元明纪事本末和九通中一部分,以及关系史学之笔记文集等,算是国学常识,凡属中国读书人都要读的”。“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若说《史(记)》《汉(书)》《通鉴》是要‘为国学有根底的人设想’才列举,恐无此理。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艾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而在胡适看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寓教于乐”,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他坚持“思想与文学两部为国学最低限度”,基于此,《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全唐诗》《缀白裘》《府诗集》《文选》《宋诗钞》《宋六十家词》《元曲選一百種》《宋元戏曲考》12部文学书,堂而皇之登入了“大雅之堂”,诚如其在《答书》所说:“我们这个书目的意思,一部分也正是要一班留学生或候补留学生知道《元曲选》等是应该知道的书”。这个思路,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小说个性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的生活细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图书无法企及的。

3 梁《目》重知识积累,胡《目》重学术方法

梁启超认为“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是“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他作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可见其非常重视国学知识积累,认为知识积累是学习、研究国学的基础。如何进行知识积累?梁启超的“条陈”主要有:养成读书习惯和磨炼记忆。“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精、读结合。“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熟读成诵。“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钞录、笔记。因为“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

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而胡适十分重视国学方法之养成。提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胡《目》增设工具书之部,虽然数量仅仅3种,但很能说明问题。因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对求取“治国学有何门径”的青年朋友,起初,胡适“也学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但他很快认识到“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因为“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这位深受中国乾嘉考据学派和美国杜威实验主义方法影响,建树颇丰的文化“旗手”,毫不吝啬贡献出了自己的学术“法门”——“历史的国学研究法”,“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依笔者拙见,其一生的学术成就赖此甚多。

比较梁启超与胡适两种国学书目,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两种书目开列的角度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其重视国学的继承与传播,藉此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初衷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存·2[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9·专集71卷·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书集注论·语·雍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王连君男,1962年生。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分类号]G257

收稿日期:(2015-12-16;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梁启超书目胡适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胡适的美国恋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