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满洪
生态环境短板效应及其策解
沈满洪
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属于“短板”,而且在生态环境系统内部还存在“短板的短板”。浙江在未来发展中需坚持和践行“五个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省在“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弘扬“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沿着“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生态浙江建设→‘两美’浙江建设”的绿色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属于“短板”,而且在生态环境系统内部还存在“短板的短板”。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比较,环境保护依然属于“短板”。经过改革开放37年的发展,浙江省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644元,约等于12000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对应,环境保护虽然部分指标已经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但是还有部分指标尚未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即使已经越过顶点的指标也仍处于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浙江省现有环境质量大致上还处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1930-1970年期间的状态。总体上看,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老百姓的需求层次迅速递增,不再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上升到对安全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要、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另一方面是因为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过大。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容量的大小,二是污染排放的多少。环境容量大而污染排放小,环境质量自然就好(例如西藏自治区);环境容量小而污染排放大环境质量自然就差(例如浙江省)。之所以“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实施减排而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就是因为虽然年度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流量)有所下降,但是累积在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污染物存量)并未减少。环境质量取决于存量,不是取决于流量。只有当年污染物排放量(流量)与原来存积在环境中的污染存量之和呈现下降趋势,环境质量才能好转。因此,污染减排依然是环境保护的大趋势。
陆域环境与海洋环境比较,海洋环境依然属于“短板”。根据《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大力建设浙西北、浙西南丘陵山区“绿色屏障”和浙东沿海海域“蓝色屏障”。“绿色屏障”建设成效显著,杭州市、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等已经获得了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所有国家级荣誉称号,杭州市、湖州市、丽水市均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以陆域环境和海洋环境做比较,浙江省的陆域环境已有改善趋势,但是海域环境污染却呈加剧趋势,劣四类海水比例从2005年的44.4%提高到2014年的54.8%。东海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大海,杭州湾又是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海域。嘉兴学院虞锡君教授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三角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研究》时发现:杭州湾水环境质量多年甚差,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近岸海水污染重于离岸,内湾污染重于外湾;全国主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横向比较,杭州湾位居最差之列;长江口水环境对杭州湾有重要负面影响。该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排放入海的污水也呈递增态势,其中包括浙江省的污水排放“贡献”。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洋面积超过陆域面积,海洋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海洋经济强省的地位就难以确立。没有海洋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省的生态文明。
气土治理与林水保护比较,气土环境依然属于“短板”。如果拿林、水和气、土做一个比较,浙江省由于植树造林、平原绿化、森林城市等的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好转而且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由于连续几个811行动计划以及“五水共治”战役,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劣于Ⅴ类的地表水已经从2005年的14.1%下降到2014年的10.4%。从个案调研情况看:海盐县已经消除地表水Ⅴ类水体,新昌县出境水质已经达到Ⅱ类。但是,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灰霾问题依然是心头之患——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成为老百姓的强烈诉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总体上还处于心中无数状态——吃上一口放心的食物也是老百姓的强烈诉求。浙江省森林生态建设做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要发生森林火灾,必然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多年的努力,老百姓上坟时放鞭炮的少了、烧纸钱的也少了。与此相对应,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杭甬高速上行驶,只要闻到臭气就说明绍兴到了。这种凭嗅觉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环境污染至今无人追究,实在是执法过宽。近年来浙江省的环境执法力度显著加大,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办案数量处于领先水平,正因为执法力度加大了,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也明显显现。
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比较,绿色消费依然属于“短板”。浙江省在推进产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等是低碳城市国家试点,丽水市是绿色发展的代表性区域。虽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言,绿色生产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但是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则更显不足,绿色消费成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块“短板”。传统的摆阔式消费、破坏性消费、奢侈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消费行为依然盛行,绿色的节约型消费、环保型消费、适度型消费、重复性消费等消费行为则严重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绿色消费观念尚未确立,依然存在“温水煮青蛙”的侥幸心理;二是绿色消费设施没有跟上,例如垃圾分拣的工具、设施及监控措施没有到位;三是绿色产品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识别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四是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由于绿色产品生产存在风险、难以规模化生产等原因导致价格过高。
绿色科技与绿色制度比较,绿色科技依然属于“短板”。浙江省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全面走在全国前列。东阳义乌之间的水权交易是全国第一个案例,嘉兴市秀洲区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是全国第一个案例,《浙江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若干意见》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的制度。浙江省在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结构的优化等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浙江省绿色科技创新相对不足。绿色技术既包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无污染技术,又包括生态环境修复的治理技术。对于后者,浙江省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在“五水共治”工作中更是具有不凡的表现。对于前者,浙江省缺少引领一个产业绿色发展的高端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要求原创性,但是浙江省缺乏这种技术研发的人才支撑。正因为这样,浙江省至今还是以纺织印染、石油化工、制药、造纸等传统重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转型升级,靠的就是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实现了从非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实现了从非环境友好型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型。深圳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针对上述短板,浙江省在未来发展中更加需要坚持和践行“五个发展”理念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核心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文化普及化战略,让生态价值、生态道德、生态习俗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实施生态产业主导化战略,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生产活动的主旋律;实施生态消费时尚化战略,让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低碳消费成为社会风尚;实施自然资源高效化战略,优化自然资源的投入结构并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实施生态环境景观化战略,让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满足审美感受;实施生态资源经济化战略,让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转化成货币化价值。
同时,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创新发展,通过绿色文化创新、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管理创新,真正使得浙江省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绿色创新自主化战略,以绿色自主创新增强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生态制度体系化战略,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的长效化。二是坚持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陆海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上下游协调发展、左右岸协调发展,真正使得浙江省走上绿色和谐之路。同时,通过绿色发展推动协调发展,使得上下游之间、左右岸、陆域与海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使得“绿色屏障”与“蓝色屏障”相得益彰,使得低碳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相映成趣。三是坚持开放发展,通过区域间的开放,推动绿色标准的普及化和一致化;通过国际间的开放,促进浙江绿色标准的逐步提高并努力做到国际化。同时,通过开放发展,促进浙江绿色产品的进出口。四是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使得绿色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所共享,做到在生态环境面前人人平等,在环境保护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态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为宁波大学校长、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资助: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编号:14YSXK03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