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中国体育文化之自觉

2016-02-12 16:00史冬博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史冬博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生存的灵魂,继承与光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和辅政亲民的特殊效应,成为中华文化DNA表象的重要标识之一而倍受关注,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生生不息,其精髓得以传承至今。然而,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化”趋势。体育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中交融机遇最大、同质化最为容易的一项。弱势文化如果不能及时自省,其结果必然会被边缘化,最终失去本我。面对异域文化的介入和侵蚀,目前有两种思潮危害极大:一是否定自我主动迎接,张开双臂不论好坏一拥入怀;二是盲目自信被动接受,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妄想以自己文化的实力去自然抵御。所以,当今对中国体育文化而言最缺乏的是顿悟和自觉。只有充分的自我认知,才能聆听到自己文化的呼唤。在包容性接纳外来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修正”实现现代性转化的同时,不忘根本,方能使我们民族的体育文化继续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扬弃发展一脉相承,继续发挥凝聚民族力量,固本民族自尊,促进世界认同的实效。

1 中国体育文化是否有“根”

谈到“根”,自然会引出起源和传序的问题。遍寻中国历史文本,也找不到“体育”一词。那是不是就可以断定“体育”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无处寻根,更谈不上其文化传承有序呢?难道它像许多现代奥林匹克体育项目一样是舶来品,它的到来仅仰仗于近代教会学校的传道,洋务运动的吸纳以及“五四运动”破旧立新的推波助澜?非也。表面上看,“体育”一词舶自东洋,它是伴随着现代体育在中国的登陆和传播而广为流传的。它的称谓虽不过百年的历史,但是,究其内涵所涉及的领域,在浩瀚如海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却早已是百花争艳,精彩无比。虽然古代中华文化词典中没有“体育”一词,但其丰富的体育内容一直与现实生活如影相随密切相关。它们或与生产实践结伴而行,或与生活方式休戚与共,或与战争的命运因果相连,或与统治者的理念交相辉映。中国体育文化不仅有“根”,而且盘根错节、支脉丰腴。

1.1 百花齐放的体育实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明中,既有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也不乏精致灵动、个性化极强的少数民族文化。它们交相呼应,成为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的主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之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的。

1.1.1养生文化中的体育“导引”以养生。“导引”一词最先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刻意》。其文云:“吹埙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经历代演化渐成体系,其内涵可以概括为:身心并炼,内外兼修,调和气血,强健脏腑,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健身术和养身法。[2]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生活环境的抗争中,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长寿思想根深蒂固,出现了许多名家名著名说。如《吕氏春秋》倡导“顺生”(顺应自然)、“节欲”(把握度)、“去害”(消除有害因素)、“主动”(积极运动)的健身养命思想;荀子“以动养生”的观点、老子“以静养生”的主张、庄子“身形并养”的理论等都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思想宝典,对中国的养生体育发展影响深远。另外,长沙的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导引图》详尽展现了当时古人的健身实景;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的《五禽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的《养生论》以及后来的《八段锦》《易筋经》都是古代医疗体育健身内容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健身医疗体育。

1.1.2包含在“生产实践”“武术”“军事”中的体育1976年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球”。据考证,这些“石球”是距今10万年前旧石器中期人们用来狩猎的工具。[3]无论石球还是其他工具的使用,都必须有较为熟练的技艺,而技艺是需要日常的磨炼与积累获得。再加上技艺的父传子、长传幼的过程,这便形成了最原始“身体教育”的雏形。虽然其直接的目的在于生产实践,但同时也成为了相关体育项目产生的基石。发展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射”“御”及“武舞”,各类训练均体现出“礼”与军事训练的色彩。不仅射箭要有稳准的要求,驾车要有实战的准备,持兵器的舞蹈也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些也均是要靠学习才能掌握的。此外,各国都利用奔走、踰高、超远(跳跃)、游泳、操舟、强钩等手段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隋唐时的角抵大戏;武则天的“武举制度”;唐宋时的蹴鞠、武艺与武术的转化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军事武艺的发展。其训练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传统体育的萌芽。

1.1.3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的娱乐体育蹴鞠即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汉武帝时期蹴鞠高手常被召入宫中待奉,传习技艺;“贵人之家,蹴鞠走狗(赛狗)者甚。”因此,上行下效,在汉代该运动风行天下且踢法多样。有赛场上的双方对垒;也有数人围成圈的围踢;还有个人的技艺表演。可见当时蹴鞠运动是何等的时尚。此外,投壶、围棋、百戏、踏青、竞渡、登高、舞龙、冰嬉、踢毽、荡秋千、飞鷂(放风筝)、捶丸(类似曲棍球)、击柱(类似保龄球)、击鞠(马球)等民族体育项目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产生的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1.1.4古代传统教育中的体育孔子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术。其中的乐舞、礼射、御(驾驭战车)均有体育教育的色彩。另外孔子“成人”的教育思想,(“成人”被认为是完美的人)以“知”“仁”“勇”来表达“君子”应具有的德、智、体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更有甚者,孔子身体力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技艺,教育出的学生也多为身强体健者。所以在孔子看来“体育教育”(尽管当时不这么称谓)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宋代设立的武学,学制三年,按武艺高低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优行劣降。专门培养蹴鞠人才的学校称为“社”,更接近于学校体育的雏形,则完全是体力的强化,技艺的传授以及竞技能力的培养。

1.2 丰富而深刻的“体育”理论研究及论述

中国的体育文化不仅有百花齐放的体育实践,还有丰厚的理论积淀,使得中华体育成为有根有干,枝繁叶茂的文化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实践始终受理论所引导,成为发展脉络清晰的中华本色体育。

对养生实践具有深远影响的有形成于战国的《黄帝内经》、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南北朝时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在当时自然科学认识还非常薄浅,对生命的认识唯心至上之时,提出了“形”“神”统一的思想,并极力倡导肉体的锻炼与精神的修炼要相结合。“形与神俱”“形恃神以立,形须神以存”“性命兼修”就是这样思想的集中体现。《养生延命录》云: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之虚静,息虑无为,侯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氧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

此外,《吕氏春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以养生的思想则更接近现代科学的要求。对竞技体育也有严明的规则要求,汉代李尤的《鞠城铭》除系统地描述了蹴鞠比赛场景外,对裁判执法的要求作了详尽明确的阐述:“不以亲疏,不有阿私”。[4]明代第一部武术专著是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它系统地对少林棍、单刀、长枪及心法进行了实践性的训练理论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则拔高了理论指导于实践的必要性,阐述了行武的价值与意义,且总结了自身的“实战武艺”在战术和技术上的创新。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价值

谈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民族体育文化应具有的文化特征。只有了解了其区别于他文化的属性,才可能看到其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繁荣的众多文化现象的表象。那些是体育文化的彰显使然,它又显示出怎样的民族文化教化的痕迹,从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一般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哲学性、交融性、人文性、大众性与普及性等文化特征。[5]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体育文化也暗含其中。其顺应自然、中庸处事、神形合一、阴阳相合、击防相济、内外兼修等理念无不体现出东方文化的民族性和辩证思辨的传统哲学思想。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锁国与开放交相应时,此起彼伏,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以及对内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始终成为主流;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也无论怎样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动摇其不断自我革新,顺应时代发展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历史必然;它极力倡导人本主义,并以它固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实践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体现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人文价值观;无论是孔子的“成人”理念,还是老子“天人合一”的抱负,都代表了中华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都有形无形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走向,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当然也纲举目张地引领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开发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始终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须臾没有离弃之嫌。它不是空头理论领先诱导而发生,而是切切实实在实用的背景下发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如医疗体育的内容,强调了练习的针对性,或养心养神或修形强身或防疾祛病,每动每法都目标明确。《八段锦》的练法名称直指效应点: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攥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把蹴鞠,角抵,马球,武艺等直接用于军事训练之中,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鄂伦春族更是将儿童游戏打熊、追戏以及爬高与狩猎的技巧与生产实践技能传授相结合,让下一代在“戏”中“学”,在“学”中“戏”,寓教于乐相得益彰。

2.2 注重体育悦心价值的拓展

中国传统体育与人们的生活实况密切相关。它始终是人们调节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如孔子为“舞”而可三日不食肉味;《战国策·齐策一》有这样精彩的市井文化描述: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4]汉帝推崇蹴鞠、唐王偏爱马球。上行下效赏心悦目,使得蹴鞠和马球成为当时风行一时全民皆欢的娱乐项目。

2.3 注重以文化浸润体现固基的价值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箭比赛本是人类最原始的技能展现,而古人冠之于“礼射”,除了在“射”中分层划位,更有甚之在于教化人的品位。赢者谦谦拱手“承让”,败者则毕恭毕敬接曰“领教”。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汉时李尤所写《鞠城铭》,则通过对蹴鞠比赛的场景描述,表明了对社会公开、公平、公正、遵规守纪、诚信至上风气的向往和追崇;岳飞始创“岳家枪”千年流传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传说不无缘故;“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柳里”。诗歌描绘体育民俗,加深了人们对它们的记忆。太极拳以阴阳五行的观点来阐述拳势内与外、击与化、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庸”“平衡”的内涵。正是有了文化的浸润,中华体育成为文化的载体,使之传承有序,传承有力,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稳基助推的作用。

3 舶来文化的冲击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

文化就是这样,一方面它威力无比,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教化对它认同的群体,使之成为“同类”;另一方面它又十分地脆弱,极易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干扰、异化甚至侵蚀,使原有的群体失去“民族性”。从对民族传统体育中“传统”与 “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便可充分认识其“传承与变异”动态发展中的平衡机制。理性审视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就会找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持与更新中,如何实现“构造性”的文化重构,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身文化价值基础上又适应时代变革的新的价值体系。[6]当代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它正在面临怎样的冲击?传承与变异将促发怎样的格局?应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焦点。

3.1 价值观的嬗变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我意识被弱化

东西方传统体育文化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轨迹。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讯、交通的便利,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文化的“大同”趋势在加快,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殊途同归的现象日益显现。但在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价值观的融合与排斥是最为剧烈的。在人类近代发展史中,西方列强武力征服,随之而来的以经济、文化为主导“软实力”的侵入与渗透,其力度远比侵略战争本身带来的冲击更加残酷和深入。围绕价值观的争夺一时都未间隙过,殖民化的强势统治及假借科学和民主的幌子所造成的影响,还是使弱势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嬗变。除了殖民化强加的剥夺性的影响外,现代社会全球化强大的“软实力”影响,绝不亚于殖民化的冲击,已造成了第三世界文化分裂的现象。从表面上看,全球化总是围绕着贸易、外国投资、资本涌入以及其他话题,但有关文化、身份认同、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的问题,往往在隐形渗透中被忽略。贫穷和落后国家缺乏抵御西方文化侵蚀本土文化的自省意识与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势力压倒了其他文化,因为全球化当然不是公平的游戏。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一定会集体决策占有较大的话语权;而弱小或较为落后的国家(或不重视文化保护的国家)一方面竭力期望获得更好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绝望地看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被一步步吞噬。严格意义上说,目前我们所提到的西方文化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这是一种有选择的文化,其目的是为资本化服务。这种选择后的文化只剩下物质的价值观。[7]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至今天,与他文化不断融合而表现的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无不体现出被侵蚀的迹象。大多数年轻人羡慕、追崇与享受西方传来的体育生活方式,而把本土的传统的体育文化看成是落后的、不入时流的俗品加以贬低;所谓当代西方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自我表现欲、竞争中求最强、名利至上、冒险意识的价值观以及迎合快节奏生活方式而进行的快节律的运动形式,正在逐渐取代以中庸之道、完善自我、天人合一、精神内敛、形神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以及以静缓舒展切合慢生活方式的体育表现形式。本我意识被弱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3.2 主体功能及外延的不断异化使民族传统体育被逐渐边缘化

除了有被他文化侵蚀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异化和滥用,也正在使我们的体育文化失去本质的价值,改革开放的中国更是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现在人们越来越难界定,我们身边的“体育”还能不能称之为“体育”,体育的外延距离其传统内涵越来越远。体育成为当今全世界最为认同的文化现象,说明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对所有文化体系均俱内化的魅力。故其自然令人瞩目同时也最易被利用。例如: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让人体不断超越极限以实现名与利的丰收。自然体育追求高载荷的运动训练以刺激机体的非常规应激发展有时甚至伤害人的机体,在展现力与美的同时,也参杂着利益的交换和金钱至上的物欲贪求;种族问题、人权问题也常常绑架体育。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奥运会遭到了西班牙在内的6个国家的抵制,以此反对苏联入侵匈牙利;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东西两德之间的冲突,开幕式上,两国运动员伴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共同步入赛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人枪杀以色列运动员惨剧发生;2008年奥运前夕的所谓借势“抗议”人权问题;原苏美两国奥运会的相互抵制均体现了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痕迹[8],体育成为政治秀的工具。法国总统萨科奇在本国足球队靠“上帝之手”挤进世界杯时,既兴奋又同情的表态是为了安抚对手淡化两国紧张关系,同时也为提升本国的士气;中国通过“乒乓外交”使小球转动了大球;印度与巴勒斯坦板球大赛是为了两国关系的冰释;俄罗斯获得足球世界杯举办权,美国等西方国家大为不满,审查国际足联贪腐案,田径选手兴奋剂事件,无不体现出政治制衡的端倪;此外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形成,一些虚拟的情景运动和网络情景运动迅速成为时尚。视频健身游戏让更多人在办公室、客厅、卧室及游戏间内畅游于运动情景中;更惊险、更刺激、不断超越极限甚至违反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生理机制的运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民族传统体育因其历史的局限性和主观被忽视,从而缺少了与新时代的脉动共振,较难产生共鸣,其原有的积极影响人类的本质驱动力也渐渐他化、异化和边缘化。如再不被从主观上主动意识,则被新事物的强势遮掩及取代将成为现实。

4 中国体育文化之自觉的意义

白晋湘先生在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有这样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存在四种主要模式即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其中整合态度是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选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过程。[9]当今的中国体育文化也正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面对传统与现代,本文化与他文化的现代性交融,是整合、是被同化或分离、还是被边缘化,正在抉择。当下,我们不缺包容,在外来文化强势挤压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更不缺认同,我们更多缺失的是自我意识。如何能发现自我,如何能坐怀不乱,如何在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自我,保留住中国体育文化遗传的基因,从而使我们的主体文化再次激发出不竭的生命力,成为“大同世界”的主流文化,去“和”天下,才是对世界文明进程最宝贵的新贡献。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恐怕非有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不可。

4.1 中国体育文化之自觉是保持中国特色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石

既使在今天世界“趋同”的大环境下,个性的民族体育文化依然是国际现代体育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鲁迅先生曾言:就文化而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国际现代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合体”现象是当今现代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体坛此景更比比皆是,体现了大同但又表现出差异与个性。既使在规则一致的竞技领域,也表现无疑。以足球特色表征为例:巴西的整体与艺术;阿根廷的技巧与速度;德国的力量与精准;意大利的防守与反击;西班牙的短传与控制;非洲的柔韧与幅度;甚至日韩的快速与小巧你都能通过比赛得以阅读出不同。这些特征既有队伍实战经验积累的成分,而更多的是文化影响思维使然。文化的根基在于地域、气候、环境、习俗、先人哲理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滋养,所以,苛求完全的统一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健身的手段而言,西方以强壮机体来带动机能优化的理念与中国健身文化强调内外兼修,由里及表以防未病的养生之道大相庭径。但它们指导下的多种手段,均有对人体良好影响的实证,很难说孰是孰非。兼容并蓄,因人而异,因时而动恐怕是最好的“趋同”。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现象发展到今天,不再是游离于人们自然社会生活方式之外的事情,不再是用于简单体验、鉴赏、娱乐、强体的工具。更随文化内涵的不断渗入与充实,它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且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全面扩展的社会现实,使得体育自然会受到来自生活本身的影响和制约。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体育的民族价值观往往会随着西化而渐被淡化。很难想象,缺少了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特征的体育文化能称得上是世界体育文化。所以,我们不必一味否定自我,自觉地自省,保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个性与遗传的密码,才能在国际体育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才能享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才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4.2 中国体育文化之自觉是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必然途径

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民主进程以及体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与国际的交流与接轨,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使得繁衍生息五千年的中华体育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大众健康意识的淡薄是小农经济在作怪;竞争性差是“中庸之道”的影响;竞技体育上不去是中国教练的理念落后;传统体育项目是庸俗小技;养生之道更是腐朽没落的象征。在体育领域我们自己似乎一无是处,望人所长观己之短已成为习惯,自我挫败心理相当严重。

其实西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两个字“科学”。实证论是科学最为基本的手段,用科学指导一切,用科学创造一切,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同时也不应否认,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相当地浅肤,一切以科学的解释来判断正误,恐怕会把一些确实符合自然规律,或对人体有良好作用但又无法解释的手段束之高阁。比如周易学、经络学、导引养生之说便是实例。其实中华体育文化史之丰满绝不逊色于其他任何民族。我们有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们更为先知的先贤,他们以对人整体的认知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指导着中华体育的进程,甚至影响着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

否定自我是挣脱桎梏的决心和力量,但盲目地否定一切割裂继承,则是自我放弃和自我毁灭的开始。及时地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省与自觉,登高望远看世界,自信而勇敢地担当,是振奋民族精神和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4.3 中国体育文化之自觉是现代中国内视自我的需要

所谓内视在这里是指在保持自我文化根基的前提下,能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评价自身的社会性价值。其目的是修正自我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华体育文化之所以能连绵不断五千年,尽管有过低谷甚至绝境,但依然生生不息地传承了下来。究其原因敢于自我批判,敢于自我修正,不失本我文化根本是影响至深的原因。

在崇洋思潮的影响下,今天我们习惯于拿西方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似乎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失去了现代的意义,就是落后,就迷失了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目标。所以,我们提的最为响亮的是“奥运战略”,对学校体育的评价也是以“合格率”“达标率”为标准,“考”决定一切、数量决定一切,内容和过程可以忽略。表面数据掩盖了本质,民族体育文化厚德以为社会担当、实效以为大众共享的优良传统被压在了箱底。其结果必然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奖牌至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重智轻体的恶习泛滥。内视本身也有比较的含义,但绝不是一味地否定自我而盲从他学。它是通过內检,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靠传统来凝聚人心扎实底蕴,靠学习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一切先进的好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奉献全人类的精神,拿自身的优势去影响世界。所以,我们提倡的内视,不应是只看优点盲目自大固步自封,抵御一切外来的东西,更不是放大缺点一味自责妄自菲薄,失根忘祖丢失传统;内视的作用在于:在充分了解自我传统的基础上,扬长弃短、兼容并蓄不断更新,以使传统的精髓得以保持并在新条件下更加稳固扎实;改变的目的则是契合时代要求,使其更具生命力。内视成为习惯,中国才能在繁杂的世界事物中既不失自我又能与国际相融共同发展。

这里所谈的自觉有觉醒的意思,但还不尽然。更大的目的和更迫切的期许在于尽快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璀璨,体悟中国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我们的文化珍宝推而广之,成为影响世界的一支力量。如果我们自己尚且不能自我肯定与承认,不能汲取与光大,何来为祖先负责,又何来为全人类担当。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生存得有尊严,对全人类发展有所贡献,当下,必先自我觉醒,以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哲学引领思维与行动,恐怕是当代中国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职责。

[1] 编写组.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 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5]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8~60.

[6]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2005(11).

[7] 拉姆齐.巴鲁德.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杀手[N].参考消息,2009-11-23.

[8] 埃菲社.政治情结,现代奥运史上的不幸篇章[N].参考消息,2008-07-16.

[9] 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