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摆手舞的历史嬗变与现代发展

2016-02-12 13:35唐君玲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活动

李 政,唐君玲

1 前言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万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区。土家族在该地区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摆手舞是许许多多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它源于土家族早期渔猎农耕生活,具有教育、娱乐、健身、交际等功能。其主要流传于武陵山区的酉水和清江流域,现主要以重庆酉阳、湖北来凤、湖南的龙山、永顺等县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摆手舞等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课题组深入土家族生活的武陵山区,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探究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发展轨迹,演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推动摆手舞等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土家族摆手舞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酉阳、来凤、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参与摆手舞活动的群众进行广泛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各县市文化局、教育局、旅游局、体育局、县市文化馆、村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摆手舞传承人、学校师生以及城乡居民等共计150余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CNKI、超星电子数字图书馆等,搜索与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摆手舞相关的专著、论文以及地方志等文献资料。

2.2.2田野调查法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利用节假日和当地举行重要活动时节,对酉阳、来凤、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有关单位、学校、村镇,进行深入调查,通过摄影、摄像、录音以及访问笔记等形式,获取了有关摆手舞活动的大量第一手数据和材料,为整个研究奠定了基础。

2.2.3逻辑分析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产生于武陵山区特定环境的土家族摆手舞,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形式、功能、特征都有所变化。课题组通过对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从社会结构变迁入手,从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影响的因素来分析“摆手舞”变化的状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土家族摆手舞形成的文化生态

3.1.1摆手舞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因此,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它植根的现实土壤。早在18世纪前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思斯鸠就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个世纪后,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提出了“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概念,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的决定性因素更多地来自于自然[1]。

土家族生活的武陵山区地跨湘、鄂、渝、黔四省市,是我国三大地形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海拔超过800米的地区约占70%,平均海拔在1 000米左右,境内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溪河纵横,河谷纵深。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武陵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3℃到16℃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这里地形起伏,平地和高山气温悬殊较大。在高山深谷地带,常常是山麓是亚热带气候,山腰是温带气候,山顶却是寒带气候,一些高山常常是云雾缭绕,溪流淙淙,多似仙境。

由于武陵山区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文化必然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色彩;巫风巴雨,人神杂糅,凸显着鲜明的原始性特点。加之在这种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自给自足型的山区农耕自然经济。刀耕火耨的生产方式的影响,适应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家族人们都将冬月、腊月和正月视为一年当中的农闲季节,这就为祭祀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人员保障。也是土家族摆手舞作为传统祭祀活动内容得以保留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摆手舞形成的社会制度环境新制度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道格拉斯(C.North Doug-Lass)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他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聚族而居,就必须有社会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天赋人权”的价值观念,形成从上至下的等级结构[2]。一项民间大型集体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稳定地传承千百年,无疑与当地民间组织的存在以及民间组织的权威与号召力有直接的关系[3]。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曾是乡村社会组织的一种普遍形式,族权曾是国家政权的一种辅助力量。在土家族地区,历史上的宗族势力以不同的方式支配和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元以后,宗族形态发生了大规模的转变,即由血缘群体转向社会组织,宗族组织成为乡村自治的社会基础。这种组织化的宗族形态是由祠堂、族谱、族田、族长和族规构成的[4]。武陵山区土家族祭祀的祖先神是“八部大王”。在永顺、保靖、龙山、酉阳、秀山、来凤等地,过去都有“八部大神”庙。庙前设摆手场。每当春节过后,龙山县马蹄寨、保靖县水八炯等地的人们在“八部大神”庙前举行盛大祭典,祭典过程中都会跳摆手舞。

公元956年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形成,土家族地区长达800年的土司制度引发了土家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土司作为土家族地区集政治、军事管理于一体的部族首领,实行世袭制。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地区的土王或土司王生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受朝廷册封独霸一方,家族世代为王,集政治、军事、宗教权力于一身。因为实行世袭制,所以,统治权始终控制在一家一姓之手。由于土司王生前声威显赫,被奉之为王,死后仍被奉为神而被百姓祭祀,称“土王神”。土王崇拜在武陵山区土家族生活地区承袭流传,最早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后发展到土家族居住的其他地区[4]。土家族地区的小摆手舞最初就是在祭祀当地的土司、土王时在摆手堂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3.2 摆手舞的历史变迁

摆手舞主要流传于武陵山区土家族生活地区的酉水和清江流域。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土家语在“改土归流”以前是土家族人民的主要语言交际工具。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来完成。所有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记载也是后人通过汉文记录下来的。但是土家摆手舞的起源到底是怎么样的,到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摆手舞在土家族地区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湖南的永顺双凤村、龙山县的苗儿滩镇捞车河村、保靖县的拔茅乡水坝村,湖北来凤县的舍米湖村、重庆酉阳县的后溪镇长潭村实地考察时通过与当地的老人交谈以及资料考证,都认为摆手舞是在当地正月或三月祭祀祖先八部大王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据史料记载,公元910年,彭瑊任溪州刺史,938年,彭瑊去世,其子彭士愁即位。彭士愁继位后,对政事十分勤勉,发展农业生产,注意跟各部的团结,并得到了溪州当地势力的拥护,从而势力不断壮大,同时扩大辖区。不久相继吞并了上、中、下溪州、永顺、保靖、感化等20余州,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956年,彭士愁去世,其子彭师裕即位,其子孙相继世袭统治酉水流域,直到清朝雍正年间。1727年,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彭氏献出辖地,其世袭统治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共计存在了818年[5]。从公元956年彭师裕自任州刺史开始至清改土归流止,土家族地区进入了长达800年土司统治。

土司制度时期是土家族摆手舞最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土司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了土家族社会的稳定,为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社会环境。由于大规模移民屯兵开垦,大量的汉人和汉族士兵进入土家族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帮助当地居民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使得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土司与朝庭之间为了加强联系,便于往来,相互间修建道路,设置驿站。这些举措,方便了土家族人们与外部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随着与汉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土家族地区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从渔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与汉族地区区别不大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促使土家族地区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关系的加强。居住形式也开始以同族、同宗、同姓的聚寨而居的形式。以农耕为主生产方式以及聚寨而居生活方式为宗族祭祀活动提供了条件,摆手舞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也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晚清土家诗人彭施铎曾作《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摆手舞的盛况。

“改土归流”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土家族地区,也促进了土家族地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时期的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传统祭祀活动,也开始成为区域内多民族参与的大型活动。直到民国末年,由于社会局势的动乱,摆手歌舞等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开始遭到禁锢。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当时的政府为了实现对基层政权的牢固控制,对于异质性的民族风俗活动更是采取了严厉压制的政策。具有悠久历史的祭祀活动包括摆手舞都逐步丧失了活力[6]。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土家族地区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跳摆手舞了。

课题组在永顺县的双凤村调查时,村里的老人给笔者介绍了过去双凤村的摆手舞活动的一些情况。1949以前双凤村包括双凤老寨、新寨、反坡、沙乎、八极、昭溪、下列布(半个寨)杨品沟等七个半寨。每年正月的大摆手活动,凡是由双凤老寨发出去的其他六个半寨的人都要回来敬祖先,每个寨子负责组织一个晚上的摆手舞活动。第七夜因昭溪路途较远,照例由其他六寨人共为其组织一夜的摆手舞活动。这一夜由于合办人多,节目荟萃,是最热闹的一夜。双凤老寨是彭、田两姓永顺县内的总发祥地,族长、村长负责每年祭祖仪式的承头和督办。彭、田祠堂和摆手堂都建在老寨。双凤村“舍巴日”仪式程序安排包括:扫堂、请神、安位、绞旗进堂、跳摆手舞、唱社巴歌、演毛古斯、辞神等八个内容。其中摆手舞以各种摆姿模拟神祖降临之状,表演各种家事活动及先民的生活方式或模拟各种动物的姿态等。解放前,双凤村和其他六个半寨的还是十分紧密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各寨属不同的公社和大队,摆手舞等祭祀活动内容,因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

1953年秋天,永顺县文化馆的文艺干部唐天霞受馆长委派,到双凤村调查摆手舞的基本情况。当她到达双凤村实地考察时发现,全村还会跳摆手舞的只有一位六十多岁的田姓老人。通过向老人了解,唐秋霞看中了摆手舞中反映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内容,于是就组织村民到村里的摆手堂前跟老人学跳摆手舞。这次调查工作共发掘出十几个相当古朴的摆手舞动作。1954年冬,县文化馆以双凤村村民为主组建县摆手舞代表队,参加了州里的文艺汇演,并受到了广泛好评。从此,摆手舞开始从摆手堂走上了文艺舞台。1956年9月,双凤村的彭若兰、田仁信到北京参加全国第2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表演摆手舞,首次将摆手舞介绍到全国。文革期间摆手舞活动因与当时的潮流不符,属取缔对象,摆手舞活动就没能再开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民族政策又开始重新受到国家的重视,尘封了十多年的摆手舞又开始复兴,双凤村、洗车河和舍米湖等村寨跳摆手舞的鼓声又响了起来。从此以后,摆手舞在土家族地区得到了广泛开展,摆手舞的开展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湘西的永顺、龙山,湖北的来凤,重庆的酉阳相继举行过万人摆手舞活动。

3.3 摆手舞的现代社会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活动形式,是土家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缩影,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以及与自然和社会抗争的精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摆手舞的价值也不是一般活动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1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摆手舞作为土家族古老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家族人民进行本民族历史教育和生产生活技术学习的大课堂。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技能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完成的。而摆手舞活动就是土家族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技术的重要平台。摆手舞中所展示的各种动作,就是土家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反映。土家族后人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同时在学习参与摆手舞活动中,真切感受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强化民族意识。

3.3.2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庆典活动。每年的传统节日“舍巴日”,聚居在同一区域的土家族人,都会身着节日的盛装,来到摆手堂前,共同跳起欢快的摆手舞,祭祀本族的远古祖先。从摆手舞的活动内容中追忆祖先迁徙、征战、创业的历史,再现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使每个土家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摆手舞促进土家族人的民族认同,加强了本民族的团结性,强化了民族凝聚力。

3.3.3凸显民族特色,促进旅游发展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特有的、具有本民族独特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以及参与互动性,不管是亲身体验还是观看表演,都会让人真切地领略到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粗犷与美好,感受到土家族的历史与嬗变,体味到土家族的山地民族风情, 使人获得身心的愉悦,从而满足现代游客在旅途中所需要的求动、求奇、求新、求乐的心理。将自然观光与娱乐健身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与美好感受,让人流连忘返[7]。同时,摆手舞作为土家族大型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不仅将土家族,还将区域内的其他民族吸引、聚集到摆手堂。因此,摆手舞活动在当代社会不仅是大型祭祀活动,也是人们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活动,同时还促进了当地商品的销售与流通。也就是说,摆手舞活动在为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为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交往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本地区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3.3.4丰富文化生活,增进身心健康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传统祭祀舞蹈,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已成为一项具有较好健身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身体动作源自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跳摆手舞过程中,会经历跨步、屈膝、蹬伸等动作,并且这些动作在跳舞过程中会循环反复,能够较全面地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在跳摆舞的整个过程中,两臂与腿部动作配合做前后协调地摆动,使肘关节和肩关节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跳摆手舞属有氧运动,经常练习对提高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功能具有很好作用。同时,摆手舞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在简洁的一锣一鼓与雄浑歌声的伴奏中跳起摆手舞,让人仿佛身处田园牧歌般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无论是亲自体验还是观看表演,都能让人从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享受[8]。因此,摆手舞在当代社会应该说是一项适应面广、开发价值很高的全民健身项目。

3.4 摆手舞现代发展的路径选择

3.4.1从战略高度建立摆手舞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具有土家族特色和全面展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摆手舞”,于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想让摆手舞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因为摆手舞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单位或少部分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创造适应摆手舞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形成合力方可实现。因此,地方政府及各部门,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战略的高度对摆手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土家族摆手舞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3.4.2确立摆手舞的多元化发展思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封闭且形式单一的文化类型可以说基本不存在。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对外开放,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吸收,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摆手舞产生并发展于土家族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冲击,摆手舞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价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必须从学校教育、全民健身、旅游发展、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保护、传承和发展摆手舞。使摆手舞在新的历史阶段,以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思路,再现当年“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景象。

3.4.3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化创新与改造通过创新与改造,使摆手舞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使摆手舞在融入现代社会的同时又保持原有的价值内涵,使其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从而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通过改造,吸取当代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但也不要在过分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将摆手舞改造得面目全非[9],要尽量遵循和保留摆手舞原本具有的一些先进和优秀的本真成分。

3.4.4加大宣传,积极引导,推动大众参与当今社会,要想让摆手舞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让大家知道推动摆手舞发展的重要价值,并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途径与方法,加强与广大群众的沟通与联系,为摆手舞在本地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部门要尽力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具体的活动,为摆手舞的推广搭建平台,并使活动的开展常态化,不要搞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面子工程,要使开展的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规模化。只有这样,摆舞手才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千年的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和体育形式,全面展示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土家族摆手舞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已经从传统的祭祀活动走入了平民百姓的日常业余休闲生活,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项目、广大群众娱乐健身的手段、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摆手舞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功能多元、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必将以特有的时代风姿和文化价值走向人类健康的大舞台,成为人们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吴理财.村落社会与选举制度[J].社会,2000(11):32~34.

[3] 陈奇,杨海晨,沈柳红.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运动的田野报告[J].体育科学,2013(2):30~37.

[4] 宋仕平,娜拉.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J].湖北社会科学, 2009(12):193~196.

[5]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6] 马翀炜,郑宇.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4(4):18~23.

[7] 袁革.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健身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05(4):120~122.

[8] 刘彦.土家族摆手舞的综合保护与开发[J]. 湖南社会科学,2007(6):188~190.

[9] 张世威,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21~27.

猜你喜欢
土家族民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们的民族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家族情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