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江
·首席论衡·
企业信用模型的建立
王宁江
信用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在不同场合会出现信用、诚信、征信等不同的用词。以示区别,人们往往把诚信归之为道德社会范畴,把征信理解为行业专业名词。不管如何,我们还是应当避免把信用建设泛化,避免把信用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局面。基于信用作为延期支付和守约的基本含义,信用是货币的代名词,最终研究信用、建设信用还得回归本质、回归主体。
推进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整体谋划、顶层设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领导专家教诲我们,一个复杂系统往往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从方法学角度理解,建设复杂系统可从简单的子系统入手,然后组装调试集成,最后形成一个总的系统。本文有对企业信用评价模型这一命题的新思考,基于逻辑和实践,从信用能力和信用行为两方面,梳理企业信用模型的构建。
十余年前,刚从事信用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位经济界的学术长者关于信用评价的观点十分鲜明精辟,至今留有深刻印象。大意是,评判一个企业的信用,应从能力和意愿两方面衡量。所谓能力,就是企业有无实力去履行合约;所谓意愿,就是企业想不想去履行合约。
关于信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资产和现金流,通俗一点,就是分析企业有无足够的现金偿还能力。决定资产和现金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从外部看,影响企业的经营可能会受主权评级、国际贸易、产业政策、行业景气等因素影响;从内部看,会受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投资人意见、法人代表人实力、法定代表人喜好等因素影响。评价信用能力,就得从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大量的原始数据当中,通过分析、加工和判断,算出评价结果。至于是算法采用专家评分法还是BP法,并不是关键。在评级行业,评价结果其实是一个对未来违约概率的预期值,不同的概率标识为不同的等级符号,科学的评价结果按正态分布。前两年,评级行业为债券违约事件欢呼,当然这个欢呼是技术性的,因为如果没有违约事件,那么评价出来的AAA和AA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样本数太少、违约事件太少、时间太短,评价结果正态分布不显著,这就是中国的目前评级行业的现状。
关于信用意愿的评价,只有通过显化的行为特征,分析行为习惯,以此判断未来企业或企业决策者或企业管理者,是否故意违约的可能性。为了更加通俗易懂,也可以用“信用行为”一词替代信用意愿。企业是否有主观违约,除个体意愿外,也受外部因素影响,如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如果周边的人违约不受惩戒、甚至得利,那么没有人会坚持守约,这也是目前部分主观违约行为的时代烙印。归根结底,社会的诚信程度如何最终还是反映在主体的行为上。至于,企业如果是彻头彻尾的主观故意违约,就是一种病态,那么建议该企业尽早转行。在技术模型设计上,对类似行为应当有“熔断机制”,实行“一票否决”。诚信是经济社会有序运转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不能纵容违约,否则,失去的是全社会的信心。
基于以上,构建全面完整的信用评价模型,既要坚持传统信用评级对能力评价的经验做法,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创新。创新有两方面,一是评价的基础数据要扩充,主要是指各类行为数据,国外也有同事称之为非传统信用数据;二是评价方法要创新,要采用大数据、大样本分析技术,并推演完善,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企业的信用轨迹。具体看,信用能力包括资金能力和发展能力,一个便是即期,一个表达未来。在“双创”时代,可适当增加发展能力的权值。关于信用行为,可设计为社会合规行为和经济交易履约行为两个方面。社会合规行为包括行政监管、法院判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记录;经济交易履约行为包括线上线下的交易合同履约情况。由此,构成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五个维度:主体信息、资金能力、发展能力、社会合规行为、交易履约行为。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