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仙子 李庭勇
核心稳定性练习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影响
罗仙子 李庭勇
近年来,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把核心稳定性训练看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对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进行了相关阐述,并结合羽毛球专项的特点,针对核心稳定性练习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为羽毛球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帮助。
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训练;羽毛球;运动技能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1.042
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专项技能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躯干肌群之间的协调和在运动中身体重心的平衡,也就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核心力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美等国家众多学者及体育科研人员就开始接触核心稳定性训练,解剖学所说的“核心”(core)作为身体核心区的简称,一般指身体腰-盆骨-髋关节3个部位的联合体。“核心稳定性”最早是用于治疗脊椎及康复的一种手段,又被称做“脊柱稳定性”或“躯干稳定性”。相关学者指出:“核心稳定性”指在运动中通过核心区的稳定为躯干的发力创建动点,稳定重心为上下肢力量的协调提供便利,保障良好的身体姿势,提升运动技能。简单地说就是指运动中躯干部位肌群有效传导能量和维持身体动作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核心稳定性逐渐概念化,“核心稳定性训练”理论受到国内外专家和教练员的广泛关注,并在田径、篮球、排球等运动训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通过综述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和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是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基础,稳定是核心训练的目标。常见的核心肌包括:腹肌、髋肌、椎旁肌、盆骨肌、下肢近端肌等,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脊柱和盆骨稳定、产生力量、传递力量以及控制力量。核心稳定力量与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不同,主要是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针对躯干部位及脊柱、盆骨周围深层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常见的核心稳定性练习方法有:(1)不借助任何器材的徒手练习,包括仰卧举腿、俯卧撑、单腿蹲等简单动作;(2)运用单一器材进行的练习,包括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力量练习器械等;(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适用于中高级水平运动员)。这几种方法都要求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稳定姿势,强调功能运动优于单一肌肉的练习,整体动作的精确控制优于单关节的动作练习,利用不稳定的外部支撑,调动更多控制平衡肌肉的参与。王卫星,李海肖[1]学者指出:稳定是运动和功能活动的前提,核心稳定性训练有稳定核心部位和传导力量的效果,能够动员躯干深层小肌肉群,促进运动中肢体对称和非对称动作的完成,保障身体姿势的正确性。
羽毛球运动快速、灵活、落点多变等特点,对运动员动作的稳定性及四肢协调发力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单打场地长13.4米,宽5.18米,一名羽毛球运动员实际控制的区域达30多平方米。在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在攻防转换、主动与被动的对抗中,完成各种击球动作千余次。稳定的技战术、全面的身体素质、以及上下肢力量的协调动员是提高运动员击球速度及进攻有效性的制胜法宝。羽毛球作为隔网对抗类小球运动,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不稳定的移动状态下进行的, 稳定的核心力量有利于运动中肢体的控制和技术动作的展现。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动作的快速、稳定与灵活性,以适应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完善运动员应对各种来球的反应能力。吴嫚芳、祝成龙[2]等人提出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扣球速度、躯干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性,能够提高运动员在起跳杀球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增强肌肉的爆发力,提升运动员击球质量及运动水平。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通过增强核心的稳定性,改善四肢和大小肌群之间的协作,动员深层肌肉参与运动,从而增强专项核心肌群力量,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完成专项动作,提升专项技能水平。
3.1 保障技术动作的完成
人体生理学所说的核心区是指腰-盆骨-髋关节之间的相关肌群。“核心( core) ”作为衔接身体上下部分的纽带,不但影响着躯干四肢的发力,更承担着维持身体动作平衡的义务。在人体运动之前核心的稳定性便作用于躯干和脊柱,并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协调以维持人体重心在水平面上的平衡,保障运动员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肢体动作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精准完成。特别是步法移动与腾空杀球等动作,强有力的核心力量能够加强骨盆、髋关节和脊柱的稳定性,增强神经-肌肉系统的调控能力,保障中枢神经系统高效运作,维持羽毛球运动员正确的技术动作,提升击球质量。
3.2 改善控制力和平衡性
王卫星,廖小军[3]学者认为:在运动中,身体某部位拥有一个往前的主动力矩,其他部位需同时产生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协同力矩,才能使身体重心保持平衡稳定。羽毛球运动员快速的变向移动能力是比赛中巧妙运用技战术的基础,运动员在处理网前技术动作时,需迅速转变身体方向,起动、蹬地向前并在跨步腿落地支撑的同时完成网前击球动作,在快速的反应中,如果核心力量较弱,无法保持身体平衡稳定的状态,容易出现身体重心前移、躯干自然前倾等错误动作。核心稳定性训练有稳定核心部位以及协调用力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保持重心的稳定,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维持身体姿势、展现正确的击球动作起着良好的控制作用。
3.3 构建运动链,提高能量输出
于红妍、李敬勇[4]等人提出:“核心”作为衔接身体上下部分的纽带,能构建运动链,为全身运动提供支点。运动员蹬地、起跳等动作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与消耗,发力时,核心肌群的力量从核心部位作用于四肢肌群。若核心力量不强,稳定性差,易出现动作脱节,影响动作定型以及集中发力效果。羽毛球杀球及后场高远球击球技术,看似仅依靠手臂旋转将球击出,然而,其最重要的力量是来自腰腹肌核心肌群,击球时,通过闭合式的动力链将蹬地时地面对腿部的反作用力传递到腰髋肌群,再由躯干转体转髋传递至上肢,最后将力集中于小臂,形成“满弓”,发力击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鞭打”动作。有关学者通过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羽毛球杀球速度的影响指出: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羽毛球杀球速度,增强运动员进攻得分几率。
3.4 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
核心力量有稳定躯干、协调用力、增强控制力等作用,有利于提升上、下肢肌群工作能力及协调机体能量输出。在专项训练中加强深层小肌肉群的训练,特别是小关节力量,膝关节横向支撑能力,腰腹肌力量等,能够有效地动员核心肌群参与运动,保障肌间协调用力,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徐放[5]学者通过研究羽毛球核心力量训练提出:核心力量有助于运动员更加协调地完成技术动作,从而加快身体的变向能力和位移速度,提高运动员在球场上的跑动速度,使身体在不稳定的快速反应中协调躯干及四肢肌群,在最稳定、舒适的动作下将球击到有效位置。
3.5 降低能量消耗,提高动作效率
羽毛球运动员必须根据赛场情况,在攻与防、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中,不断地重复着起动、急停、回动等变速和变向运动,身体需要在稳定、不稳定的快速转换中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动作来处理对方的来球。刘国祥学者指出:强有力的核心肌群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使全身肌肉在不断变换的移动中处于适当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为后续进攻时机储备能量,以便更好的动员全身肌群、协同发力,进一步增强击球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运动员进攻得分能力。
3.6 减少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寿命
余长青,石鸿冰[6]两位学者指出,羽毛球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手腕、肩肘、踝关节、膝关节、腰椎和大腿韧带等,这些部位的损伤会直接影响到羽毛球运动的效果。通常身体在负荷后容易疲劳,技术动作发生变形,身体薄弱部位得不到保护从而出现伤痛,易产成后遗症进而影响运动寿命。羽毛球运动快速、灵活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超负荷的运动,运动员在场上快速转体、转向,完成上步、后退、跨步、起跳、后蹬等击球动作,膝关节不断负重拉伸,若核心部位力量薄弱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躯干前倾或者后仰,一旦动作过度,易引起肌肉、韧带的损伤。加强身体素质及核心稳定性练习,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以及深层小肌肉群的协调稳定性,有利于保障运动员发力动作的正确性,有效减少和防范运动损伤。
3.7 培养顽强意志力和树立胜利信心
身体素质训练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毅力来战胜自我,克服身体惰性,经受运动极限的冲击,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巧妙运用技、战术的基础。运动员体能跟不上,无法满足竞技比赛的需要,对抗时抵挡不住多拍的制动,出现体力不济,无法有效回球。从而过早丧失同对手周旋的信念和取胜的信心,易产生急躁厌倦情绪,接连失误,出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赛况。因此,增强专项核心力量训练,保障运动员良好的体能优势,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与技、战术的完善,发展运动员全面素质,培养其稳定的耐心和灵活的思维,使运动员有能力、有信心、有体力与对手决一胜负。
4.1 综上所述,竞技运动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稳定性能力密不可分。就羽毛球项目来说,在接受传统专项训练的同时,辅助以核心稳定性练习,可增强运动员髋关节稳定性、提高核心区肌肉的整体用力,强化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及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转向能力和位移速度,降低能量消耗;增强四肢肌群力量和最大力量的集中爆发,提高能量输出;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提高运动成绩;对预防肌肉损伤以及疼痛恢复也有明显的效果。
4.2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竞技项目中,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增强教练员的科研理论知识,根据羽毛球项目的专项需求以及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结合各种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去实践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1]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20-1121.
[2] 吴嫚芳,祝成龙.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羽毛球杀球速度的实验性研究[J].理论园地,2013,(1).225.
[3] 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2-15.
[4] 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周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练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130.
[5] 余长青,石鸿冰.羽毛球运动所引起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7-228.
[6] 徐放.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4.
[7] 赵亮,葛春林,陈小平.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热点问题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2).159-161.
罗仙子(1993.2-),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李庭勇(1993.1-),男,布朗族,云南临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云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