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强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上海支援全国”
谢忠强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上海支援全国”方针的提出源于1949年的上海财经会议。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支援全国一直持续开展,其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内涵;历史特点;历史意义
“上海支援全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值得认真总结。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专论,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对“上海支援全国”进行一些宏观的分析和概括,以期可以形成对“上海支援全国”的整体性认识。
在1949年的上海财经会议上,为克服当时上海及全国新解放区的财经困难,同时着眼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长远布局,陈云同志提出了“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方针。“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这两个“支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就其提出的原始语境分析,两个支援之间是时间上先后承继的逻辑关系,即先调集全国的物资帮助上海实现经济稳定,待上海困难局面得以扭转之后,再充分发挥上海的工业力量,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建设。当然,作为全国的发展理念而言,“两个支援”的发展策略既显示了党和国家统筹规划的能力和远见,又体现了着眼全局基础上“重点突出”的执政智慧。作为上海方面而言,“上海支援全国”则是对“全国支援上海”的一种反哺与责任。
从本质上分析,“上海支援全国”是一个只涉及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中“单向”的“上海输出”的特定历史概念,其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和挖掘上海的资源及潜力以支援整个国家或者其他地区的发展,力争实现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从其顺利开展的外在环境而言,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完成某项发展或建设任务,通过政府指令对资源(主要是人力、财力和技术设备等经济资源)进行调配或划拨进行的。而且,受不同时期国家发展规划调整的影响,在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具体开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关联性的概念演变,如“全国一盘棋”、“经济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全国一盘棋”是一个在1958年大跃进背景下由上海首先提出后在全国推行的,旨在“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大局观念”的理念。“经济协作”是表征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上海与华东其他省市的经济协作最早是从1957年开始的。“对口支援”则是改革开放后,在政府主导下,由发达地区对重点欠发达地区实施重点帮扶和援助的实践活动。早在1979年全国边防会议上,中央就要求上海等发达地区要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对口支援。
(一)从其发展过程的时间延续而言,“上海支援全国”具有持续性的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前夕组建随军服务团支援全国其他地区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到20世纪五十年代支援国家水利工程、工厂内迁、支援“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援新疆农业建设、支援三线建设、支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再到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协作、对口支援、支援全国防疫救灾,这一系列“上海支援全国”的具体表现在见证共和国一路成长的同时,也明确体现了其历史过程发展的持续性特点。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其历史持续性特点的同时,也应客观分析其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因素。如,在建国后的头几年内,由于受到“沿海紧缩战略”的影响,国家并没有将上海作为重点投资和发展的地区。按照整个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规划,上海充分调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援全国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建设。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党和国家对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定位进行了调整,上海在支援全国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积累。而随着上海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积累,上海支援全国的能力也更加增强了,不仅继续承担国家的整体规划任务,还对华东其他兄弟省市进行了经济协作,从而发挥了更大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体制转型了,“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原始语境消失了,但上海对全国的支援并没有停止,反而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对重点困难地区的“对口支援”以及全国性的防疫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从其支援内容上而言,“上海支援全国”具有丰富性的历史特点
上海对全国的支援包含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设备甚至是管理模式及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仅以20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全国的内容为例,“上海动员赴外地参加工农业建设的劳动者累计达150万人以上;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工业品、原材料更是数目巨大,其中机床4万多台,棉布85亿米,汽车外胎86万条,胶鞋4亿双;通过商业部门调出的工业品总值达302亿元之多;外迁的工厂企业,1950年到1962年,共计679家,涉及纺织、轻工日用品、五金、医药、电机等20多个行业,分布在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区。
然而,上海支援全国其内容上的丰富性在不同阶段也是有不同表现的。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际局势紧张的影响以及上海“生产型”城市定位的影响,包括上海在内的广大沿海地区实行大紧缩战略,不但人口要精简,工厂要外迁,而且就连学校等也要到内地去,所以在这一阶段,上海支援全国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全面的。沿海紧缩战略调整之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在内容上则主要是以工业力量为主。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在内容上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更是体现了由“粗放”到“集约”的新特征。
(三)从其支援对象的地域分布而言,“上海支援全国”具有广泛性的历史特点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海几乎对全国各地都做出过支援。上海解放后的南下随军服务团支援广大华南地区的解放和接收,支援全国各地的“一五计划”建设项目,支援大、小三线建设,实行经济协作和对口支援,支援全国性的防疫和救灾,等等。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到国家整体规划的影响,上海支援全国的对象地域分布上也是有所侧重的。在解放之初,上海支援全国解放和城市接管的过程中,其对象地域分布主要是华南和西南地区;在建国后头十年内,上海支援全国主要是以“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分布地区为主;在“大跃进”开始之后,则在继续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华东其他兄弟省市;改革开放后,则重点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
(四)从其自身历史内涵分析,“上海支援全国”兼具“政治任务”、“经济联动”和“城市责任”的丰富性的特点
上海解放后,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条件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非常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这是1949年上海财经会议上形成的发展策略。为了稳固上海形势,同时也希望上海得到稳定后可以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央提出既要着眼当时的困难局面之解决,又要着眼全国经济后续之发展,从而号召加强上海与全国的经济互助与协作。上海在全国支援下克服解放初的困难局面并获得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全国的发展进行了大力的支援。毫无疑问,在整个“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上海而言,在建国初期应对困难局面时是政治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则更多体现的是经济联动,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则除了经济联动的因素之外,城市责任则成了上海继续支援全国的重要动力。
(一)“上海支援全国”有力地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面,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对这一时期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有力的支援。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理念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内联协作”、“对口支援”还是在全国救灾过程中的无私援助,都很好的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趋势。
(二)“上海支援全国”在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以及政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落差仍然较大。“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上海作为经济文化实力较为雄厚的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支援全国各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支援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三)“上海支援全国”在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基础上,也升华了上海城市精神中“协作”与“奉献”的内涵特质
在建国初期全国支援上海的基础上,上海自身得到稳定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科技优势支援全国,其实就是一种取长补短,谋求共赢的团结互助精神的具体体现。恰如论者所言,“以自立自强、革新创造与协作奉献为特征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培育并发展起来的”;“自立自强精神奠定了上海城市自立的基础,革新创造精神给予了上海城市自新的能力,协作奉献精神使上海城市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这些精神体现了上海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我和依靠自身力量、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潮流、与时俱进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上海以国家利益为重,与全国人民一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可贵品质”;“如今,以自立自强、革新创造与协作奉献为特征的上海城市精神,早已积淀成为上海薪火相传、弥久不衰的城市历史的可贵精神资源。”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上海支援全国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支援全国的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其中一味依靠行政指令而忽视价值规律就是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1]姜华宜.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1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7.
[2]谢忠强.1949年之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N].东方早报,2013-10-08(B13).
[3]上海市经计委关于上海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协作资料[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B29-2-892.
[4]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16-20.
[5]上海市统计局.胜利十年:上海市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18.
[6]当代上海研究所.当代上海大事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0.
[7]谢忠强.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厂内迁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3):88-99.
[8]唐钧.贫富差距:事实与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6):13-15.
(责编:杨艳)
D232
A
1008-8431(2016)05-0032-03
2016-04-0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hinaPostdoctoralScienceFoundation fundedproject)第58批面上项目。
谢忠强(1980-),男,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