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雷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48)
【政治与法律】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道路的自信
王秋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48)
[摘要]苏联模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愈加显现。今天我们必须要历史地看待苏联模式的功和过,实事求是地反思苏联模式。在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有着深刻的苏式“印记”。从理论层面来说,中国道路自信源自于对苏联模式单一思维的突破,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坚定而自信地走中国道路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苏联模式;十月革命;反思;中国道路;自信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探索和尝试,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地位。苏联模式曾经给我们留下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第一次在一个大国成为执政党;第一次建立起一整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苏联成为20世纪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共执政的70多年的时间里,凭借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模式,苏联从一个封建沙皇专制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1917年,苏俄工业占世界工业的比重仅为3%,到了1985年则上升到20%,这些都是苏联模式创造的辉煌成就。然而,为什么这么一个强大的“帝国”、一个代表了“伟大的时代”的苏维埃国家,却在没有明显的外敌入侵和内部暴乱的情况下,一夜之间亡党亡国了呢?苏联解体与苏共垮台,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完善性。今天,我们评价苏联模式,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都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认识误区。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客观角度,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评价苏联模式。反思苏联模式,对于现今仍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主要应该搞清楚苏联模式中,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保留的,哪些是我们应该突破和抛弃的。
政治体制方面,苏联模式实行苏共一党专政、权力高度集中。在这种政治体制下,苏共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全面领导和控制,长期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苏共的行政化、官僚化和特权化。应该说,苏联模式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苏联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确实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对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短时期内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苏联社会的发展,这种政治体制也造成了诸多弊端,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比如造成苏共党内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助长了党的领导人个人集权和极端的个人崇拜,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苏联政治体制对于社会的全面控制和干预,也造成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冷漠感,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政治生活的边缘化
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在斯大林以后,苏联最终走上了不均衡的超工业化发展道路。苏联模式的赶超发展战略,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重点发展重工业为目标,希望迅速摆脱落后的状态,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应该说,苏联的这种发展战略在苏联工业化初期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苏联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提升了苏联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以片面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严格的计划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经济模式,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比如,苏联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严重失调,造成农业生产长期衰退,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对工农业产品实行统一分配,严重地压抑了地方、企业和普通职工的积极性。苏联依靠政权的力量人为地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在加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但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这种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无疑会限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宣扬共产主义的理念是苏共建国初期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努力的方向。建国初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模式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巩固新生的政治秩序,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列宁之后,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用意识形态干预一切的现象。在形式上,追求意识形态的纯而又纯,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在学术文化界打压不同意见,扼杀学术争鸣和理论创新。正是因为苏联对意识形态的高度集权的管理,同外界隔绝,自我封闭,造成了苏联意识形态的长期封闭性和教条性。所以,当赫鲁晓夫“解冻”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的民主化改革之后,苏联脆弱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最后走向了崩溃的结局。邓小平曾说过,“左”和右都会葬送社会主义。苏联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上奉行“左”的路线,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所谓的“改革”,放弃了苏联长期坚持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领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左”转到右,最终造成了苏联解体的悲剧。
总之,苏联模式经过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全面探索,开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的社会模式。苏联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初步显示了苏联模式优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中,苏联模式中存在的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专制等诸多弊端,表明苏联模式还远不是一种完善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探索。无论是在革命年代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还是在建设年代的初步探索阶段;不管是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还是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始终都存在着深刻的苏式“印记”,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道路的形成,走过了一条从照搬苏联、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再到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路程。
革命时期,中国在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深受苏共及以苏联主导的共产国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积极的,也有反面消极的。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一方面是由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另一方面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之后,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漫长的探索,才真正找到了改变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中俄两国在历史命运和国情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比如,中俄两国都曾经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也同样遭受过外敌的入侵。所以,受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直接在苏共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的幼年时期,因为革命实践和理论的缺乏,革命活动的各方面都离不开苏共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中国革命早期,以十月革命为示范,以苏俄模式为标准,走俄国人的路,坚信俄国人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成为早期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苏俄的榜样示范无疑增强了中国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作用应该是正反两方面的,一方面,它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会形成以俄为师的心理定式,束缚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苏俄对中国革命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得“左”倾错误泛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危机关头,毛泽东克服了苏联十月革命“城市中心论”的教条,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从而挽救了中国革命。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形成正是经历了从照搬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束缚、探寻中国自己革命道路的过程。
建国之后,向苏联学习贯穿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的影响也渗透在各个方面。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全面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要以苏为借鉴,探索新时期的“第二次结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论十大关系》从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期找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它可以视作中国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之一,也是最早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克服其弊端的伟大尝试。然而因为内部和外部复杂的原因,特别是中苏论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逐步误入歧途,中国道路的探索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总的来说,毛泽东时代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始终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摆脱其整体框架。但是,这一时期的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理论努力和实践探索,给中国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但是这种敢于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伟大尝试,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围绕着如何重新评价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邓小平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开始了全面反思苏联模式,探索新道路的历程。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2]应该说,邓小平所开创的这条全新的道路,就是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的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中国道路的发展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抛弃了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走出了一条超越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正是在破除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束缚之后,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总之,苏联是整个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苏共是上个世纪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主要的国际政党。在苏联70多年的历史中,从十月革命到二战胜利,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苏联模式到苏联解体,苏联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关节点,都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道路正是在不断地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突破苏联模式框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三重自信中,道路自信是第一位的、首要的自信,因为道路问题关乎中国未来的方向和前途,指引着中国未来的发展。然而,我们的道路自信源自何处?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是今天坚持中国道路自信的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来看,坚持中国道路自信,在于我们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单一思维,运用辩证思维的“结合”思想,全面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总体来说,我们并没有完全走出苏联模式的束缚,苏联的单一思维模式全方位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我们建立了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甚至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开创的中国道路,吸取苏联模式成功的方面,运用辩证思维的 “结合”思想,克服其单一思维的弊端,全面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邓小平开创的新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集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几个“结合”上:
首先,在经济体制方面,做到了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突破了苏联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邓小平天才式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突破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障碍,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仅仅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按照邓小平的话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326计划和市场的结合作为中国道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无疑是对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扬弃和突破。
其次,在所有制方面,做到了主体的公有制与其它多种所有制相结合,克服了苏联模式中强调建立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弊端。这种所有制模式,既不是新自由主义所竭力倡导的私有化,也有别于苏联模式追求的单一的公有制。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公有制为主体,确保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则克服了苏联模式封闭僵化的弊病,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在分配原则方面,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结合,突破了苏联模式中单一抽象的按劳分配的弊病,坚持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再次,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道路实行坚持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的结合,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结合;在发展战略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结合,这些方面的内容克服了苏联高度集权的人治的政治制度弊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最后,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中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但同时我们也承认,当今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和矛盾接踵而来。为了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我们要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符合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又能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这是对苏联封闭的、僵化的意识形态的超越。
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是全方位的,以上提出的几个“结合”思想仅仅代表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方面的超越,这种超越还可以体现其它各个方面。比如,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吸取了苏联“超阶段论”的教训,始终强调不要超越阶段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推进中国道路的理论前提和根基,也是对苏联模式脱离社会实际而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突破。正是在准确地判断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中国道路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轨道,走进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总之,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参照模式就是苏联模式。中国道路吸取了苏联模式成功的经验,突破了其封闭僵化的弊病,形成了一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苏联模式,我们要做全面的、辩证的评价。苏联模式曾经显示了它巨大的威力,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改革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深刻的启示。
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首先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苏联模式的失败,与苏共长期以来坚持高度的集权而形成的个人崇拜是分不开的。正是苏共自身建设的长期滞后,导致了苏联模式的封闭和僵化。所以,在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要充分吸取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次,在坚定走中国道路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激荡,西方的一些反动的错误社会思潮也传入中国。它们虽然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不尽相同,但都以反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所以,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宣传,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旗帜鲜明地防止和反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再次,苏联模式给我们今天提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我们在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的干扰。社会主义并没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正是苏联模式僵化的教条主义,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所以,今天在坚持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在反右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错误。邓小平曾告诫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143这句话既是对苏联亡党亡国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今天走中国道路的真切警示,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要把中国的特色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色结合起来。最后,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道路自信,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中国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道路在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之后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坚持中国道路自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道路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是并存的。邓小平曾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4]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增多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其中有些问题是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有些问题却是人为造成的、可以避免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要做到不要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否认中国道路的成就,也不能因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而无视问题的存在。在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做到坚持道路自信与正视中国问题的结合。只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合理妥善的解决,中国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责任编辑:任芃朴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6)07-0032-05
[作者简介]王秋雷(1979-),男,江西乐平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思政部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党的认同感不断降低,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直接酿成了苏联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苏联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的冷漠感,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中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这说明,正是因为长期的高度集权和苏共的官僚化、特权化的政治制度弊端,使苏共逐渐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失去民心则是苏联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