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党性和行为的影响及应对

2016-02-12 02:28史成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党性教育规律

史成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46)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党性和行为的影响及应对

史成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未来,其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和本土社会思潮的共潮共涌,对当代青年党员的党性产生了严重干扰。我们党只有科学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存在的条件,发现其影响的规律,才能对症下药,构建一套符合青年党员心理发展特征、遵循党性教育基本规律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党性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党性教育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社会思潮;青年党员;党性教育;规律;科学机制

当前渗透于中国思想层面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思潮、复古主义思潮、折中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潮”[1]。它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激荡碰撞,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青年群体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最敏感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变化。青年党员虽然是中国青年群体中的优秀部分,但由于党龄短,对党的理论认识浅,因而难免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表现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元化主导的同时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兴趣。有少数青年党员在当代社会思潮侵蚀下党性渐趋弱化甚至丧失,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甚至利用公权力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党必须高度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党性的影响,及时了解青年党员的政治思想发展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他们发生价值观扭曲。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思想行为影响的原因

(一)当代社会思潮存在的理论背景

1.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现实存在的直接反映。所谓社会思潮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中流行,具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学术理论而得到显著表现的社会思想潮流的综合。一般来说,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流变性、促动性、群发性、显现性以及符号性等特征”[2]。本质上讲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指从1978年以来,对社会公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的理论观点、思想意识,它们都有着比较雄厚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基础。例如,新自由主义,主张投资、贸易、金融等全面推行自由化,它以西方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公开反对公有化,要求国内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媒体由私人垄断、寡头自由掌控,极力主张政府精简人员和机构,少作为。又如,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以思想来源和构成多样性来取代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唯一性。民主社会主义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等混合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构成,并美其名曰“多元化”,实则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从这些社会思潮所暴露出来的理论观点来看,标榜理论来源的“纯正性”和以“科学合理”为幌子是当代社会思潮解构青年党员党性的“理性”之觞,这些思潮所鼓吹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对青年党员的选择与思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使其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去辨识它们。这些社会思潮对社会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具有影响对象的不确定性、影响领域的广泛性、渗透路径的多样性等特点。令人更为忧虑的是,这些社会思潮不仅影响着普通的青年党员,甚至一些党员中的“精英分子”也受其影响,在一些私下场合为其辩护,这使其存在更有了说服力。

2.当代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现实“切己性”,即对青年党员群体的诉求具有一定的“现实关照”。当代社会思潮的“切己性”表现为,第一,对党内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存在的少数不和谐现象给予过度关注与“合理”解读。例如,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不少人将中国当前社会存在的个别不公平现象归咎于没有引进西方的“普世价值”,并对西方社会的所谓公平极尽颂扬之能事,拼命为其摇旗呐喊,认为它是拯救世界的“济世良方”。其实,关于公平问题,恩格斯早就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划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4]第二,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能动反应。一般来说,某种社会思潮通过对社会群体的渗透、拉拢和蛊惑,实现人们为其宣传和扩散提供帮助,尤其注重对“社会精英”的培植使这些思潮更快地滑入大众视野,甚至混入主流。

3.当代社会思潮具有与社会心理相呼应的倾向。基于感性认识主宰人们认识的全过程,而理性认识往往服从感性认识的规律,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社会思潮经过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媒体无原则的放大,致使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薄弱、党性不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青年党员对不良的社会思潮产生一种心理呼应现象。例如,《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也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6]。但是,竟有党建学者发文指出,“只有实事求是地承认党的利益的存在,才好客观地研究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人民的利益和他的代表者——党的利益的关系,把党的利益摆在恰当的位置上”[7]。很显然这位学者的观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质。还有一位经济学教授,在给省部级领导干部授课时对私有制大加赞扬,把人的本性看成自私自利,认为公共福利和社会协作因人的自私而不断增加。这些很可能让一些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的青年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产生误解。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影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青年党员对当代社会思潮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兴趣。当代社会思潮为了能达到较好的传播和渗透效果,往往以较新奇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来迎合年轻人的“胃口”,尤其是当代社会思潮的现实“切己性”,令不少青年党员在与其接触之始,就表现出某种好感。如新左派思潮,在左派思潮前加一个“新”字,着实让青年党员对它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其实,新左派思潮极力反对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当前资本主义在中国毫无节制地蔓延,反对彻底背离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认为这是导致当前中国社会贫富拉大的根本原因。虽然新左派思潮有时貌似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呐喊,但是其很多政策主张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然而,由于青年党员存在“越左越革命”的传统片面认识,加之左派思潮穿着为马克思主义辩护的外衣,导致了青年党员对这一思潮有着想了解的冲动。也因左派思潮对青年人有着一定的现实关照,使得青年党员在了解左派思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

2.青年党员对当代某些社会思潮所宣扬的理论有一定的认同感。所谓认同感,是指“对相似性或共同性的一种共鸣或感觉,在心理上既有亲切、亲近的感觉,也有一种情绪上的友好、积极以及肯定的表现;认同感是认同行为发生的一种感知判断与结果反应,当认知的主体之间基于某个对象产生了这样的感知与心理反应,其实就建立了对人或事物的某种价值判断,至少在价值的选择上有了能动的结果,它不仅是对客体的单向评价,更是对主体自身价值的一种回应”[8]。青年党员对当代某些社会思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很多时候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一种非理性选择。以新自由主义为例,列宁早就指出:“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个别人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9]苏联剧变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党变修、国变色。之后西方国家将“和平演变”的焦点对准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产生了怀疑,但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又不信任,于是就对民主社会主义寄予了厚望,并对其美化包装,将其打造成为拯救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命运的灵丹妙药,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来说其威胁绝不可小觑,尤其是青年党员群体,他们没有经历血与火的阶级斗争,对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理解不深,也有少数青年党员对“第三条道路”态度不明朗。

3.青年党员对一些社会思潮怀有某种程度的幻想。我党大多数青年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抱有坚定信心,但是也存在个别党员将《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混同于“普世价值”,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勾勒,如儒家在《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等同于“普世价值”所宣扬的“大爱博爱”,这也是“普世价值”思潮得到部分中国青年认同的一个思想基础。他们不清楚“普世价值”所宣扬的超阶级的“大爱博爱”是以抽象人性为基础的,其所倡导的超阶级的人类“大爱”,自从人类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就从来没有发生过,有产者阶级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党员党性影响的规律

(一)中国社会某种客观需求与多元利益诉求决定了当代社会思潮存在的必然性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现实反映,是一种涉及领域和范围都十分广泛的文化现象,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因为它代表或表达了一定阶层的利益诉求,并且有些社会思潮抓住了年轻人追赶时髦的心理,以一些新奇的词汇包装自己,赢得了一些人的青睐,如自由、人权、博爱之类;有些社会思潮着眼于转型时期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来吸引人们眼球。当代大多数社会思潮都从研究元理论的窠臼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它们尽管思路大相径庭,风格各不相同,但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和破解当前问题。例如,新左派、“第三条道路”和右派,都把以何种经济与政治手段来化解当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存在的矛盾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新左派主张国家必须对经济和现行社会福利政策进行干预;右派强调私有化意义重大,主张将市场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施贸易自由化和完全市场化,国家干预最小化。两者分歧焦点在于社会经济生活是否允许政府的介入。从积极角度分析,克服各种社会思潮的干扰可以提高青年党员抵御错误思潮的心理免疫能力,培养青年党员从多视角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不同思想的斗争中,借鉴这些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扬弃其中的糟粕,而逐渐走向科学的。从消极方面看,当代社会思潮容易造成青年党员丧失履行义务的意识,党性迷失、信念和宗旨意识淡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遭受侵蚀。因此,面对错误思潮的干扰,需要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科学分析当代各种错误思潮的来龙去脉,精准地对青年党员进行党性教育。

(二)“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相统一,多种扩散路径彼此配合

从各种社会思潮扩散的对象看,他们都有着“宏大”的战略目标,即将自己的影响最大化,但在具体实施上则采用整合资源,针对单一重要群体,采用强烈的攻势,实现突破。第一,因为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其社会属性的特点决定了追求社会影响最大化是其最高目标,即所有社会思潮都有实现大众化的企图。这是绝对的,但至于它到底会对哪些社会群体产生影响并得到认同,这在目标实施之初却又是不明确的,这决定了它在具体扩散过程中有着影响对象逐渐清晰的过程。第二,社会思潮的扩散又具有选择性传播特点,即它需要寻找某个或某些特殊群体如政治精英、知识精英、权威学者,或者一些将来的“社会主人”等,作为其扩散的最佳切入口。青年党员一直是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群体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且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认为只要这个群体能够成为其忠实的信徒,那么西方演变中国的图谋就成功了一半。当前,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的扩散渠道日益多样化。QQ、微博、微信、易信、陌陌等集交流、信息和评论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现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党员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这使得我们党对青年党员的党性教育更加复杂和迫切。

(三)社会思潮与青年党员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青年党员虽然由于职业、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不同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但是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共同行为准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同的价值取向。按照党章要求,青年党员绝不允许接受和认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更不允许成为其参与者和传播者。但是,由于一些青年党员只是完成了组织上的入党,而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或者完全没有入党,加上一些基层党组织涣散,导致一些青年党员在平常学习工作中无法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党性得不到及时锻炼,主观上认识不到党性修养的重要性,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参与者。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涣散,也常常导致青年党员成为有组织的“漂泊者”,产生“我是谁、谁是我”的困惑,这就为社会思潮的侵入创造了条件。日常生活中,因为青年党员群体具有和同龄的其他青年的群体相同的心理特征,当接触到来自其他社会群体能够扣动他们心弦的社会思潮时,必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导致其他社会思潮在这一群体中得到放大和扩散。同时,青年党员也会在网络中受到同辈们极力推介的已经得到他们认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强化了青年党员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认同感。

三、构建应对当代社会思潮侵蚀青年党员党性和行为的科学机制

思想认识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思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思想入党不可一蹴而就,试图通过短期说教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是不客观的,需要将党性教育融入青年党员日常学习和生活工作中去。《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1]各级党组织,必须以贯彻“三严三实”精神为推手,以遵循党性原则为准绳,构建一套增强青年党员党性修养的科学机制。

(一)构建通畅的沟通交流机制

党性问题的本质是思想认识问题,是作为接受客体(党性原则)作用于接受主体(青年党员),使其产生心理认同感并在情感上萌生一种倾向性的党性意识问题。如果凭借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对待思想认识问题,采取阻断各种信息渠道、堵塞信息源头等措施迫使青年党员接受某种理论和观点都是不明智的做法。马克思说过“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12]。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同类原理”得出:思想的力量也只有通过思想的力量才能克服,即通过对话沟通与思想交流等方式把党的各种理论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青年党员,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理论的巨大魅力,并对党性原则的认同感逐步提高。青年党员是我们党内坚守、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载体,是党性原则最忠诚的维护者,这既是由他们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和特定心理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是因为党性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包含的政治观点、奋斗目标和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现阶段只有以关注民生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才是最纯的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发扬的“三严三实”精神就是根据现阶段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在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等方面存在“不严不实”的情况而提出来的。青年党员的思想异常活跃,对当前充斥在我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思潮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感兴趣,他们处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受其影响不可避免。当前,以大力倡导发扬“三严三实”精神为契机对青年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平等的原则,与他们进行积极对话沟通。通过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青年党员对党性原则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在复杂市场经济条件下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评估机制和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在人类认识活动过程中,评估是人类认识无限趋近真理的必经阶段,是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也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相一致。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为我而存在。”[13]这就是说,对于发生在周围的事物,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对其进行评估。党组织在对青年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过程中,只有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才能对青年党员党性修养状况做出深入全面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思想发展的态势,进而实施及时必要的干预。衡量青年党员党性原则强弱的首要标志是能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蕴含的理论与思想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先导性,会对青年党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三严三实”精神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年党员全面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了解其表现形式的科学性、逻辑体系的严谨性,符合青年党员心理的成长规律,容易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并能对青年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在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与提高青年党员党性修养的教育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哪些内容会对青年党员产生直接影响?哪些观点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哪些理论会对他们的工作有直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会出现哪些变化?怎么应对?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党员的政治思想使其与党性原则相一致?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出科学解答,我们党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凭借科学手段,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以此为出发点对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做出客观的评估,才能判明“三严三实”精神的教育活动对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产生的影响;在对其反馈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就能对青年党员党性强弱的走势做出正确预判,从而为党组织的及时介入提供参考。

(三)构建高效的预防介入机制

预防就是预测和预防。预测主要是指评价者对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根据已有规律和运用一定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对事物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实施判断。“预防预测机制是现代国家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之一,广泛存在于现代国家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14]。构建科学的预防预测机制对青年党员的党性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进行的“三严三实”精神教育活动中,对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的现状做出科学评估,首先要对“三严三实”精神教育活动的过程作出细致的系统分析,科学分析每个环节。对处于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以及不同成长背景的青年党员党性修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科学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总结当前我们党推进“三严三实”精神的教育活动基本规律,并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预测其对青年党员党性修养产生影响的程度。可以断言,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精神必然会引起青年党员党性修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起到多大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仔细分析青年党员在“三严三实”精神教育开展前后党性修养变化的状况,并要科学分析非主流社会思潮对他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了何种影响。只有将已知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在“三严三实”精神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现青年党员思想存在问题,或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有着误解,或对某些正确观点抱有疑虑,党组织(党支部)就要及时介入,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对其进行正面引导,耐心说服,细心开导,进行心悦诚服的教育。当然这种介入式教育不是一时之功,因为思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党组织做好长期跟进的准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青年就是未来和希望。胡锦涛说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前进的重要力量。”[15]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直接关系着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年党员的党性强弱决定了我们党能否保持本色。在当前深入践行“三严三实”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性教育支点,并适时构建起一套科学、高效的教育机制,才能对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7]陈恩富,侯为明.当前中国七大思潮评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9.

[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2,34.

[5][1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55.

[6][11]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4.

[8]操慧.论新闻传播对社会认同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14]冯海波.关于构建社会思潮引领机制的思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1).

[15]陈潮光,刁振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责任编辑游玉华]

作者简介:史成虎(1975—),男,安徽六安人,硕士,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1-0032-06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党性教育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