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编办四司
创新公益事业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持续发展
● 中央编办四司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机构编制工作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机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建议》精神,促进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既要与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体制改革相衔接,还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促进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服务提供主体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需求不断增长。机构编制管理要在促发展上做“健身”工作,尤其是要保证教科文卫等基本公益服务以及外交、国防、民族等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刚性需求。二是精简高效。5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事业编制人员作为财政供养的大头,更要严格控制。既要从严控制增量,又要调整存量结构,整合优化资源。通过深化后勤体制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等,精简机构编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益。三是改革创新。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总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教科文卫、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了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但也存在着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公平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之间教职工配备不平衡。要按照《建议》提出的“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提高到城市标准,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既要按标准配齐补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又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学生大量向城镇流动的需要,积极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调剂使用事业编制和促进教师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合理调配,满足相关学校的人员编制需求。同时,在政策层面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促进公办学校提高质量,探索现有的公立学校通过公私合营、民办公助等形式扩大办学规模,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类教育服务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在体制机制上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如机构过多、队伍过大、机制不活、与经济脱节等。新世纪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要求,分类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开发应用型科研院所通过转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实现了与经济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公益类科研院所通过调整结构、整合机构、压缩编制,优化了人员结构;通过改企转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2014年中央编办会同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审批的通知》,通过完善机构审批规定,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下一步,还要按照《建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和“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等要求,总结完善开发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此外,基础性科研院所也要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压缩机构和编制规模,着力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不高,服务不均衡,服务方式单一。《建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科学布局公共文化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并注意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要按照《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实现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2009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已建立起覆盖12亿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确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但也存在着多层次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医疗机构公益性不明显等问题。《建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不断创新管理,为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支持。要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机构编制标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应深化医改的要求,探索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并做好与财政投入、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政策衔接,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促进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央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环保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环境质量有了提高。但目前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分析原因,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为此,《建议》就“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了部署,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这是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改革任务。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就是由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同时,地市环保机构实行以省级环保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机构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地市环保机构的派出机构。这样可以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当然,在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过程中,也要明确市县政府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形成责任明确、统筹协调、上下共管的新局面,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目前,我国涵盖各类群体、各类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推进顺利,但从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上看,仍然存在着城乡医保政策不统一、经办机构重复设置、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形成涵盖全体公民的保障网络,当前尤其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责,统一和规范医保经办服务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建立功能明确、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条件具备的地方,可积极探索购买服务的多种形式,如依托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从事经办服务,节约机构编制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保证实现基金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