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壶》的风雅情怀

2016-02-12 00:00:45范红英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7期
关键词:竹根竹枝竹节

范红英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竹根壶》的风雅情怀

范红英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竹根壶》壶身采用不规则的形状,形象而生动,壶钮两节竹节,把竹的形象塑造的更具把握,壶身下半部分的两圈装饰使壶体更具节奏变化的艺术感观,错落有致,别出心裁。

竹根壶;壶艺精神;造型特色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手工工艺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紫砂壶艺中更是喜闻乐见。

紫砂幽雅如玉,它没有金银的耀目光彩,只安静在那里,幽然不语,它紫得朴实又厚重,即便红也红得温和。紫砂纯净如玉,历史上虽曾进行着“涂脂抹粉”的彩釉装饰,但最终它依然素面素心,本色示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所以,《竹根壶》在“接地气”的现代文化中依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周食竹,殷商竹简、六朝竹纸、秦汉竹衣、竹乐器、竹房子、竹农具等表现出的是中国文化、中国生活、中国特色的“竹文化”,成为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常用题材与常用意象。竹段、竹节、竹笋、竹简等都在五百多年传承的紫砂壶形中成为经典创作,在寓意君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的思想情结中,也在“岁寒三友”的古典艺术意象中经久不衰。因此在以“竹文化”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以一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首创,独此造型以自我对文化艺术广征博取后的构思、设计、创作,以对传统紫砂壶艺为基础的《竹根壶》,成为自己至今的紫砂壶型中的代表作之一。

竹,其竿青翠,生机勃勃,而且笔直,亭亭舒展,姿态优雅。笔直的竿,每隔数寸,就有一节。文人喜其色,青翠悦目;喜其形,直冲云霄,喜其神,雅致脱俗。月夜,坐在竹林下,又是一种情趣,王维这样说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透过竹枝,铺进屋里,稀疏的竹叶,细细的竹影婆娑起舞,给宁静的屋子增添了几分喧闹。不仅文人爱竹,政治家也爱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赋《雪竹》一首,抒发他的情感,表达他的志向:“雪压竹枝低,低不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一展未来统治者的自信与雄心。果然,他便如同所吟的雪竹一般,雪化了,他和红日一同升起来了。

《竹根壶》壶身采用不规则的形状,形象而生动,壶钮两节竹节,把竹的形象塑造的更具把握,壶身下半部分的两圈装饰使壶体更具节奏变化的艺术感观,错落有致,别出心裁。壶嘴竹节造型,更是代表了一种“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壶把处延伸至壶身,多出一截竹枝造型,宛若给此壶增添了艺术魅力。

无论是“竹”的形态在紫砂造型中的塑造,还是在紫砂装饰中的运用,除了“竹”的本体形态之外,更多的是运用“竹”的精神品质与紫砂艺术的造型或者装饰结合,就能在造型与装饰之外赋予作品那种“宁折不弯”的高尚情操。所以,在把“竹”形精神品质融入紫砂艺术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工艺形式,只要合理运用能够增添艺术内涵和美感,都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尝试。

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一把称得上陶冶情趣的紫砂壶,不仅是工艺上巧夺天工,而视觉的单调,直白的朴素,使壶的内蕴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将竹化于壶体,品茗之余,反而会心生宁静。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不图华丽,不乐虚名,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百年而去,独有风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渐渐地,你会发现,仿佛自己早已幻化成竹,不求名利,放开心事,悠然处之。

[1]《阳羡砂器精品图谱》 赖福来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5年版

猜你喜欢
竹根竹枝竹节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竹枝词
当代音乐(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挖竹根
挖竹根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19:45
运动会开幕啦
百岁老人聊养生
老友(2017年2期)2017-06-01 1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