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玲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浅议紫砂壶的艺术特色
陈忆玲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任何一种艺术,到了一定成熟阶段,自然而然产生专业学术。没有学术的艺术,应是伪艺术。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艺”为境界,“术”是追求与达到的手段,二者同样攸关品质。大多紫砂业者偏于“术”的完善;而教授学者却重于“艺”的提升;各有所长,资源互补,彼此互惠。
紫砂壶;艺术造型;审美价值
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紫砂陶,距今已越千载。紫砂壶艺术的发展薪火相传、代代延续,其所谓:壶艺自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紫砂陶之所以能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除了一代一代的紫砂艺人对制壶技艺的认真传承之外,不断地开拓、创新,制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佳作,让世人瞩目也是一个关键。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李渔就称赞:“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他还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紫砂壶是最佳的泡茶器具,这种茶具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称赞紫砂壶艺“别出心裁、意在神韵”。在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体造型中,无一不是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泥色的浑然配置来展示它的形象美,以达到典雅、含蓄、古朴、端庄的艺术效果。一把好壶,以素心素面沟通茶人的心灵,魅力所在让你魂牵梦萦、抚之爱恋、赏之悦目、用之舒心。
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要养眼,还要能暖手。所谓的养眼和暖手,就是视觉美和触觉美并存。一把紫砂壶在手,抚摸它的感觉,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滋润。笔者在多年的制壶生涯中,对手工成型壶情有独钟。如一把《禅心提梁壶》,壶身圆润、光滑,壶身鼓起饱满,圆润而富有张力,凸显一种阳刚之美,蓄满了无限福气在其中,壶体线条柔和,却暗藏气势,深邃的颜色让此壶看上去沉稳大方,神气十足。壶钮呈莲花形,简洁并富有力度,刻画逼真,极为可爱。壶形提梁环绕壶上方,众星捧月般突出壶体造型,造型丰满。
紫砂壶的审美标准通常地说就是把握造型的稳重大度、形制美观;再就是用贴塑装饰在壶上体现独特的艺术语言。诚如顾景舟大师所言的壶艺要具形、神、气、态。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紫砂壶艺虽有规范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
宜兴紫砂茶壶所追求的古朴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不仅有诗、书、画、印,而且使它成熟了,升高了。文人画家虽然推崇唐宋的王维、苏轼,实际上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明清两代。如果把文人画家所追求的那一套移到紫砂壶上,何止是一把仅仅能盛水的茶壶呢?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带着文人的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却容易将它视为一幅画,一幅文人画,或者说它是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这是紫砂茶壶升高之后的内涵,也就是它的人文所在。
任何一种艺术,到了一定成熟阶段,自然而然产生专业学术。没有学术的艺术,应是伪艺术。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艺”为境界,“术”是追求与达到的手段,二者同样攸关品质。大多紫砂业者偏于“术”的完善;而教授学者却重于“艺”的提升;各有所长,资源互补,彼此互惠。
每一位紫砂艺人在创作中都想独僻新意,而结果常常是美感有余,内涵不足,得不偿失。真正有韵味的紫砂作品,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提升,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凭小聪明不行,凭蜻蜓点水不行,凭空想象也不行,它需要对紫砂了解的透彻,需要对现代美学的通晓,结合自己创作的特长,再加上带有个性风格的创作,将创作者的新奇构思在符合时代精神中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同时,创作者要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细心观察生活,用平时积累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不断提高创作的自觉性,紫砂之路才会越走越广。
紫砂壶是宜兴紫砂陶艺术的杰出代表,紫砂艺壶历史悠久,艺人辈出,壶风千秋,品种万样,造型层出不穷。一把壶,能陶人性情、怡人心灵、给人启迪。随着技术的掌握和纯熟,壶艺作品除了讲究泥料、工艺外,更注重造型美学价值,追求古朴大气,重传统而不失新意,这样的紫砂作品才会自成一派,才会在紫砂芳菲的百花园里芳香夺目。
[1] 《宜兴紫砂》 梁白泉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 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