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世界
——大山的水墨之道

2016-03-25 07:16:29李小榕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7期
关键词:画论石涛水墨画

李小榕

一画一世界
——大山的水墨之道

李小榕

一个从事多年美术设计的人忽而现身于传统的中国画界,乍一听有点莫名,但世间之事发展的诸多可能往往都是由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引发的,况且这件事对大山来说,应该是由来已久的顺理成章。众所周知,中国绘画一向被认为是以儒释道哲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表现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理想超越与审美追求。大山在研习了多年后的周易及老庄哲学之后,意识到道家思想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阴阳”、“素朴”、“道法自然”等命题和理念几乎全面影响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色彩理念、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基于此,他开始了水墨的尝试和探索,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宋代王微的《叙画》“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周易·系辞上》“阴阳”和“道”一样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水墨画遵从阴阳关系去表现万事万物。老子讲“素”(“见素抱朴”)和“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素”是白色,“玄”为黑色。老子哲学体系中,对五色中的黑白最为推崇,而文人画强调“墨分五色”,黑白二色逐渐取代其他丰富的色彩而成为中国画色彩体系的核心,黑与白的演绎,构成了水墨画最独特的形式,也体现了东方人独到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自从文人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形态之后,以表现自然题材为主的山水画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感受山水、体悟天地之“道”的绝佳方式。《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顺物自然”表征的都是自然之美,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质。中国最早山水画论的文人画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便对道与自然的关系有过专门阐述,如:“圣人含道暎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为外在之形态,而“道”则是内在之精神,文人画家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世界而感悟到的宇宙意识和主体精神在绘画和诗词中得到极致体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善于发现自然的发展规律,并将主观世界的精神意念和体悟外化为笔下的客观自然物象,从而达到“道法自然”的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大山,本名黄速成,1971年出生于湖南,大学本科,师承李家山水李小可先生,研修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大师

湖南省直美术家协会理事

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心印社画院负责人

《残云留意》48×68│大 山

由此看来,对老庄哲学独有情种的大山选择水墨风景画作为自己艺术实践的方向倒是最贴合其对中国文化之意和自然之道的追求了。大山的画一眼望去黑、满、密,这种画法并不鲜见,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有此类浑厚华滋之作,这与作者们身在南方常年满目苍翠有关。大山的作品用笔腴润稳健,墨色层次丰富,用密集的点和线来表现日常的现代乡村景象,随意纷杂中但又有整体布局的严谨,既有传统水墨的写意特征又兼具现代视觉语言的抽象性。大山试图在个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和表现形式的技巧方面找到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个性语言,一方面固然会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系统中溯源,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尝试多种可能性的实验性探索。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大山不再沉迷于笔墨的丰富变化,他开始在绘画中趋向精简,一笔一墨皆有审慎之后的法度,结构和量感的愈加凸显,而近来创作的彩墨画,几何构图的厚重笔触已经具备明显的抽象水墨的程式意味了。

《剩山齐云》68×48│大 山

这种变化引发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老师李小可先生的直接影响,经过李小可老师的系统课堂教授,大山对水墨的结构和形式语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自如纯熟地应用笔墨语言上得到了极大增益。二是石涛的“一画论”的启示。石涛所著《画语录》是自北宋以来中国绘画理论中既完整又深刻的一部著作,体现其美学思想精髓的“一画论”思想是至今尚无定论。后人多从形而下来解释其中的涵义,大山则认为一画论与周易的渊源深厚。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之中,的确还使用了来自《易经》中如“蒙养”之类的概念,以表达石涛想要阐述的最重要的思想。“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是为道也。石涛由“一画”作为本体引发出万象万物的表现形态,就如同由无极生太极,一划分天地,是故有阴阳,乃定乾坤,而生四象,八卦等等。 “一画”就是从形而上生发到形而下这种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在中国画中的直接运用。

对“一画论”的理解和探索影响了大山的绘画理念和创作思维。在石涛的理论中,绘画如果遵循“一画”原理,就是接近于“道”这个最为重要的既是宇宙的也是艺术的内在法则。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强调天人相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一画论”既是画家对自我和宇宙的统一化认知,又是画家与大自然审美关系的创作论,因此,石涛提倡笔墨与生活,内容与形式,自然与艺术,技巧与修养都要统一在“一画”上,这亦成为大山的重要理论指导。他承认,一个好的画家需要先熟悉传统文化体系和美术史,其次才是技巧的掌握程度,有了这二者打底,臻至“心手相应”的艺术理想境界也就时日可待了。

猜你喜欢
画论石涛水墨画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艺术大观(2023年25期)2023-09-20 13:58:09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56
画论·园林·水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48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国画家(2022年6期)2022-11-25 03:35:58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6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流行色(2018年5期)2018-08-27 01:01:28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诗书画(2016年3期)2016-08-22 03: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