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音乐分析论著
——写在库克《音乐分析指南》中译本出版之际

2016-02-12 02:38陈鸿铎
人民音乐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库克分析法指南

■陈鸿铎

一本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音乐分析论著
——写在库克《音乐分析指南》中译本出版之际

■陈鸿铎

《音乐分析指南》[英]尼古拉斯·库克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英国音乐学家、音乐分析理论家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的《音乐分析指南》(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中译本就要与读者见面了,作为该书的译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不仅完成了自己一直想译介一本优秀西方音乐分析论著的愿望,而且也算是为许多不能阅读或没时间阅读这本重要分析著作原文的中国学习者做了一件好事。虽然这本书英文原版的出版时间是1987年,距今已过去了近三十年,库克本人也觉得它已经是一本很老的书了,①但对于中国大多数音乐分析的学习者来说,恐怕还是具有相当“新意”的。因为该书对于音乐分析的许多观点并未过时,对音乐分析方法讨论仍然值得学习和掌握,加之目前在中国音乐分析方面涵盖内容较为系统的论著仍很缺乏,因此,把这本书翻译出来提供给广大的音乐分析学习者还是很有必要的。相信随着该中译本的面世,对于中国音乐分析专业的理论建设、教学以及业余学习者来说,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使读者在进入这本书之前对该书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式有一个了解,以便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下面将根据译者的理解和思考,就著者其人、该书的结构框架和内容安排以及对该书的评价三个方面做一介绍。

库克其人对于中国许多从事西方音乐研究特别是音乐分析研究的学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原因是前几年他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各音乐院校讲学,并到中国音乐分析学学会年会作专题讲座,由此而使得这位在国际上早已享有盛誉的英国音乐学者开始为中国音乐学界所了解。作为一位资深的教授,尼古拉斯·库克具有丰富的从教经历。目前任职于英国剑桥大学,担任剑桥大学“1684音乐教授”(1684 Professor of Music)这一专设教职,同时兼任英国沃尔夫森研究院(British Academy Wolfson Research Professorship)的研究教授。而在此之前,库克教授还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担任音乐系主任)、香港大学、悉尼大学等。作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学者,库克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可谓相当广泛,思维也极为超前。所谓范围广泛,是指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了包括音乐分析、音乐文化、音乐传播、音乐表演、音乐数字化等几乎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专题内容;所谓思维超前,是指库克总是提出前人未提之议论和观点,特别是把音乐放到各学科交叉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和讨论。自1987年以来库克已经出版了数十部学术专著,大部分都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除最早于1987年出版的这本《音乐分析指南》只就音乐分析进行专论外,后来的著述则完全把音乐分析放到了一个开放的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中,如《音乐、想象和文化》(Music,Imagination, and Culture,1990)的音乐与心理学及整个文化发展关系的讨论、《申克尔计划:维也纳世纪末的文化、种族和音乐理论》(The Schenker Project:Culture,Race,and Music Theory in Fin-de-siècle Vienna,2007)的音乐与文化及种族关系的讨论、《超越乐谱:作为表演的音乐》(Beyond the Score:Music as Performance,2013)的对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关系的讨论,以及目前正在准备并即将出版的一本专著《音乐的邂逅:关系音乐学研究》(Musical Encounters:Studies in Relational Musicology)的音乐与社会学及其交叉文化关系的讨论。此外,尚有上百篇学术文章以及评论发表在英美的重要音乐学术期刊上。由于库克教授广泛而具有引领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他对音乐学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具有超前性的观念,如经验音乐学(Empirical Musicology)、关系音乐学(Relational Musicology)等,因此而被看作是英国音乐学术界的领军人物。除了在学校任职外,库克还担任英国人文学科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英国高等教育音乐学科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学术研究职务。另外,库克教授还是多份重要音乐学术期刊的学术评审。

《音乐分析指南》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全书由十章组成。第一部分涉及的是音乐分析法,共六章,第二部分涉及作品个别案例的分析,共四章。前一部分偏观念和原理的梳理,即把各音乐分析法——主要针对英语世界所流行和运用的分析法——形成所依据的独特观念、技术特性和分析过程做了介绍,并对每一种分析法可以解决什么样的分析问题进行了带有个人评价的讨论;后一部分以具体作品作为分析实例,向学习者展示了面对不同作品所应采取的不同分析步骤,以及学会设定不同的分析目标。两个部分内容的设定对于一本冠以“指南”这一名称的书来说,可谓名副其实,它们确实解决了一般音乐分析学习者(也是该书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常常所面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即什么是分析、如何分析以及怎样达到分析的目的。确实,作者本人在书的引言中就是这样表述的:“它主要是给实际的音乐分析提供一个实践指南,而不是对音乐分析该是怎样提供一个理论教本。”②

那么库克在音乐分析法这一部分究竟介绍了哪些分析法,并且又是如何带有个人评价地来讨论它们的呢?

我们在前六章中可以看到,并非是一章介绍一种分析法。首先,前五章涉及介绍和讨论分析法,而第六章并没有介绍和讨论某一具体分析法,而是就前五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思考在这里通过举例来做一个总结。那么,作者在前五章中是如何对各种分析法进行分类的呢?这种分类又体现出作者对各分析法抱有怎样的观念呢?库克在该书中共涉及到七种各具特性的分析法,一般来讲,如用一章来论述一种分析法应该是很自然的一种做法,然而观察各章我们发现,库克在第一、二、五这三章中各论述了一种分析法,而在第三、四两章中则各论述了两种分析法,因此,这七种分析法实际上被库克分成了五类,即传统分析法(涉及曲式与和声分析)、申克尔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涉及迈尔的节奏分析与莱蒂的主题过程分析)、形式分析法(涉及艾伦·福特的音级集合分析与符号学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涉及民族音乐分析方法)。显然,这样的分法体现了库克对各分析法从学理上所作的思考,其特点下面将分别加以归纳。

首先,库克提出了“传统分析法”这一分类,客观上以分析法的名义为曲式分析与和声分析做了正名。这一提法过去似乎并没有人正式提出过,但它却是音乐分析实践长期所采用的方法。以往这样的分析通常只被看作属于所谓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学习的范畴,似乎作为音乐分析法“名不正言不顺”,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忽视了许多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的音乐分析家,如该书第一章中提到的英国的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德国的A.B.马克斯(Adolf Berhard Marx)以及美国的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尽管库克在书中没有说明要以此为过去的分析实践正名,但这样郑重其事地以“传统分析法”之名把它放在第一章,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它在音乐分析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库克非常推崇申克尔分析法,认为尽管每一种分析法的目标都是省略次要的东西,以突出重要的关系,但申克尔分析法中的基本结构是最能“揭示某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独特品质所依赖的发展模式”③的省略方式。由此,库克不仅把申克尔分析法单独列一章,而且也是占篇幅最长的一种分析法。除了对申克尔分析法在提炼音乐作品发展本质方面表示赞同外,库克还指出,申克尔分析法比其他所有分析法都更重视听觉体验和分析理性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申克尔分析法的本质就是将音乐视为定向的时间运动,这与听觉体验是一致的,因而认为它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是一种更具音乐性的分析技术,并能合理地提供快速的分析结果。而针对人们对申克尔分析法省略节奏等内容的批评,他认为,正是通过这种对节奏以及其他内容的省略,才使得申克尔分析能更清楚地阐明音乐的音高结构。

第三,库克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不同音乐分析法之间的本质关联,因而在第三章中把迈尔的节奏分析与莱蒂的主题过程分析放在一类,并在第四章中把音级集合分析与符号学分析放在一类。所谓分析法之间的本质关联,指的是虽然是不同的分析法,但它们在分析的切入点以及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方面却具有一致性。库克在这两章的第一部分,都先分别对此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中迈尔的节奏分析与莱蒂的主题过程分析表面上看完全不同,但库克却把它们都归到了心理学分析一类。需要注意的是,库克在这里并没有用Method这个常用的表示方法的英文词,而是用了approach,即路径。中文译本也根据这个用词把这一章的标题译作“心理学的分析路径”,而非“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正是由于这一个词的用法,导致了库克把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归到了一类。换句话说,它们的方法不同,但所走的路径是一致的,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对音乐作品作心理学的阐释。这种阐释的兴趣在于音响如何被体验感,而不是音响本身,只不过迈尔侧重的是节奏,而莱蒂侧重的是主题。

第四章中音级集合分析与符号学分析这两种分析法表面上看也是互不相关的,但库克为什么要把它们归到“形式分析的路径”一类呢?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理解库克所指的形式分析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形式分析通常要么指“曲式分析”,要么指现在更常用的一个替代词“结构分析”,而不论是音级集合分析或符号学分析当然都与这两个词所意味的那种分析无关。那么,库克所指的是怎样的形式分析呢?库克在第四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他对形式分析的定义:“就其最简单的定义而言,‘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指的是任何将音乐转变成符号,并从这些符号所形成的模式中推导出该音乐结构的分析类型。”④根据这个定义,“任何将音乐转变成符号”的分析方法都可归到形式分析一类,上述两种自然就在其中了,这显然突破了以往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形式分析的范畴,也是该书对形式分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最后,库克以独立的一章,首次把民族音乐研究中所涉及的作品分析问题引入到了传统的西方音乐作品分析的范畴中来加以讨论,这不仅扩展了音乐分析这一传统学科的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中特殊方法的研究,反观出传统音乐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缺陷,从而为更新这一传统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提供了途径。之所以称作“比较分析”,似乎与“比较音乐学”有一定关联。不过涉及这一分析的第五章并未被称作“比较分析法”,而是被称作“比较分析的技术”,特别强调了technique这个词。显然,库克似乎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来看待的,因为在他看来,尽管各种分析法都会用到比较,但民族音乐学者在分析音乐时,更加倾向于“在对比的情况下衡量不同的乐曲……分析者不必创造一种新的阐释理论,你只需要拥有某种做出这种衡量的尺度即可”⑤。

上述“对比”既可指一部作品内,也可指不同分析方法之间,因此,虽然库克在书中列举的都是面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对象所采取的比较做法,但人们在阅读不免会把它们与传统音乐分析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库克总结道,“许多(尽管不是所有)民族音乐学家感兴趣于音乐的交叉文化比较(cross-cultureal comparisons),而做这种比较的基本技术就是选择他们认为对于形成音乐风格具有重要性的某些可量化的特征。”⑥显然,量化是比较分析中的一个重点。不论是音程的量化,节奏模式的量化,还是旋律形态的量化,其结果在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分析中都被看作或是生活习俗、或是社会结构、或是族群文化的一个缩影,而这恰恰是传统音乐分析所缺乏的一个观察角度。

以上是对该书前六章特点的概括,至于后面的四章,库克主要展示了面对具体作品他是如何灵活运用上述所讨论的分析方法的。对于库克的做法,这里不想展开讨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去体会。这里只想强调库克在分析中所坚持的原则,那就是,任何分析都必须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体验;要摒弃为验证某种方法而分析的思想;不要急于创造新方法而要善于把已有方法加以结合运用;不把音乐分析当作自然科学性质的工作来做。应该说,这些原则对于所有音乐分析的学习者来说,都是金玉良言,值得参考。

库克的《音乐分析指南》最早出版于1987年,出版后立刻得到了英美学术界一致的好评。从它被不同出版社先后相继争相出版的情况,即可看出其受欢迎的程度。该书最初由伦敦的Dent出版社出版,同年又由纽约的Braziller出版社出版,1992年又由纽约著名的Norton出版社出版,最后,1994年再回到英国由著名的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出版。从英国到美国再回到英国,又都是英语出版社,它们为何要这样多次地出版这同一本书呢?即使在西方,恐怕这种出版现象出现在学术著作上也是极少见的,表面上或许说明这样的音乐分析书籍在当时很少,而学习者很多,因此供不应求,而实质的原因当然在于这本书极高的质量。

如果说出版市场的热烈反应还不能作为该书高质量证明的话,那么许多著名音乐分析学者在该书出版后立刻发表的好评则无疑是一种标志性的明证。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般认为,一本好的学术专著通常都会引来专家学者的跟踪评论,评论越多,则说明该专著受关注的程度越高,而这种关注当然即可能包含着肯定,也可能包含着争议,而库克所受到的关注自然是前者。

《音乐分析指南》出版的当年直到出版后第六年,即从1987—1992年,这其中就有多达七篇对该书的评论(Review)在各重要音乐学术杂志上发表⑦,这一书评的数量虽并不算很多,但对于当时名声尚不太显赫(这是库克出版的第一本专著)的库克来说,应该是不算少的。著名美国音乐学家、音乐分析理论家V.科菲·阿加乌(V.Kofi Agawu)就是这些评论者之一,他对《音乐分析指南》称赞有加,认为“库克在一个范围广泛的分析体系中感知什么是重要的东西以及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其思想的能力,明显地使他的这本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⑧。

面对20世纪音乐分析向更加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库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没有一种音乐分析法具有真正的所谓科学有效性。库克表示他个人反对以严格、复杂的方式来分析音乐,认为到目前为止,那些看起来并非“科学的”分析方法反而是更为成功的。并由此而强调,音乐分析必须与实践学科如表演、创作和教育相互观照。对此,阿加乌在其评论一开始就做出了总结,并把这一结论概括为库克对音乐分析所持的三点原则:诉诸于常识、微妙的分析观察但并不拘泥于分析法的严谨以及任何分析都须有“音乐的”回应。⑨

所谓“任何分析都须有‘音乐的’回应”,是库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马尔科姆·米勒(Malcolm Miller)对此做出了他的评论。他认为,面对当时存在的音乐分析的两极化,即专业技术性的音乐分析和音乐会节目单式的解释性音乐分析,库克的《音乐分析指南》做了一个折衷,他通过把这两极调和在一起,实现了客观性的逻辑过程分析与主观的现象与感知分析的兼顾,并强调在忠实于人的听觉体验(aural experience)的基础上,来区分所谓“音乐性”的分析和“非音乐性”的分析。米勒进一步指出,因库克强调听觉体验,所以使该书的分析模式既适合本专业读者也适合非本专业读者。其分析的专业用语也很灵活,不教条,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对音乐作品的直觉性洞察,即所谓的“自我审问”(self-interrogation),克服了以往音乐分析过多专业术语的运用所引起的障碍。⑩

M.G.布朗(Matthew G.Brown)和D.J.德姆斯特(Douglas J. Dempster)对于库克的这本书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库克的《音乐分析指南》在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音乐分析已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却对音乐分析的动机、目标和方法存在许多质疑的情况下,为人们对该学科进行重新评估提供了一个示范:它不仅尝试对各种流行的分析技术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还重申了一个受到广泛分享但却很少被系统阐述的关于音乐分析的哲学辩护(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并赞扬它既会令初学者产生阅读兴趣,也会为老练的专业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11○

当然,各书评对库克关于分析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讨论,但总体上都是相当肯定的。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并没有必要把七篇书评中的内容都一一地拿来做一番概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它们找来进行仔细阅读。其实,除了前面各书评所做的好评外,笔者在这里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该书最大的优点其实就在于它的“指南”的特点,这是本书最成功之处。不论是在讨论“音乐分析告诉我们什么?”(第六章)或“怎样开始一个分析?”(第七章),还是在讨论“一些疑难作品的分析”(第十章),库克总是站在一个分析学习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指导分析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去以及如何判断分析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这充分贯彻了“指南”的写作原则,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指南”的作用。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一优点,笔者相信,它的中译本的出版,一定会对许多中国的音乐分析学习者带来帮助,并促进中国的音乐分析学科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① 2015年乘库克教授来上海出席“第十届交叉音乐学大会”,笔者曾就某些词句的译法当面请教他,他说时间太久了,许多内容当时怎么写的都忘了,所以要花点时间仔细看一下才能回答我。

②引自《音乐分析指南》“引言”,第4页。(注:本文中脚注页码为原著页码,下同。)

③ 引自《音乐分析指南》“第二章”,第41页。

④ 引自《音乐分析指南》“第四章”,第116页。

⑤ 引自《音乐分析指南》“第五章”,第183页。

⑥同⑤,第191页。

⑦“Review”,by Thomas Janson,Music Educators Journal,Vol.74,No.1 (Sep.,1987),pp.13-14,by V.Kofi Agawu,Music&Letters,Vol.68, No.4 (Oct.,1987),pp.375-377,by Malcolm Miller,Tempo,New Series,No.163 (Dec.,1987),pp.31-33,by William Drabkin,The Musical Times,Vol.129,No.1740 (Feb.,1988),pp.81-82,by Matthew G.Brown and Douglas J.Dempster,Journal of Music Theory, Vol.32,No.1 (Spring,1988),pp.148-158,by Michael Musgrave, Music Analysis,Vol.8,No.1/2(Mar.-Jul.,1989),pp.177-186,and by Lora L.Gingerich,Music Theory Spectrum,Vol.14,No.1(Spring, 1992),pp.99-102.

⑧⑨ 引自V.科菲·阿加乌对该书所作的评论“Review”,Music& Letters,Vo l.68,No.4(Oct.,1987),第376页。

⑩详参马尔科姆·米勒(Malcolm Miller)对该书所作的评论,“Review”, Tempo,New Series,No.163(Dec.,1987),第32页。

11○详参M.G.布朗和D.J.德姆斯特对库克的《音乐分析指南》所作的评论,“Review”,Journal of Music Theory,Vol.32,No.1(Spring,1988),第148页。

陈鸿铎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库克分析法指南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美国法院禁止女粉丝骚扰库克
库克岩石
了不起的库克船长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苹果与库克为何重视中国市场?
指南数读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