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一个人必须能容人,善容人,常容人,因为容人就是容自己。”这是我过去工作中一位历尽沧桑、资深望重的老领导在位时常说的话。多少年来,这句话常常回响在耳边,时时催人思量。
从古至今,政坛商场,学界民间,因一时兴起、一言得失或争一事高低、一职上下,而激发矛盾、恶化事态甚至闹出人命、世代结怨者,并不鲜见。《红楼梦》里那位女能人王熙凤,一辈子争强好胜,从不容人,对得罪过她的人、她看不惯的人,总是睚眦必报,想着法子把人家往死里整,“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第65回),结果,“挣了一辈子强,如今落在人后头”(第106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5回),最终墙倒众人推,“哭向金陵事更哀”(第5回),且死后尸体在家里停放了十来天送不出去。改编后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王熙凤出殡的方式描写为用一卷破席裹着,被人在雪地上一步一挨地拖向荒郊野外——这结局简直惨不忍睹。
有一句老话,叫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个风格,说白了,其实就是人的肚量、气度、胸怀的具体体现,肚量大些,胸怀广些,就能把生活中的他高你低和一些蝇头小利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少生几多无谓的闲气,使自己的人生之旅减去几多无谓的负担。
一位先人曾说过:人应有松柏气节,云水襟怀!就是说,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丧失气节,不可丢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但同时,要登高望远,胸怀宽广。二者辩证统一,一个人就能做到俯仰不愧、神人共敬。
我有一位朋友,把“不较真、不马虎、不生气、不得意”四句短语书写在自己的厅堂之上,作为人生“座右铭”。静思之,细琢磨,这“四不”题得还真有点学问,确有可资借鉴处。四句话中,“不马虎、不生气”好解,“不得意、不较真”则意蕴深远。所谓“不得意”,不是“失意”,也不是“作秀”式的自讨苦吃自寻苦恼,而是省示自己,在顺境时要头脑清醒,断不可得意忘形,招致祸端。“不较真”,不是不认真,不是对一切漠然置之,更不是不要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而是要把握好认真的“度”,生活中不要大事小事都和人较劲、较真,和人过不去,应该“得饶人时且饶人”,就是要能容人、善容人。
的确,有时候,容人就是容自己;容事就是融矛盾。能容人、容事才能构建和谐,才能成就事业。很多问题,特别是涉及进退得失的一己之利,争强好胜,斤斤计较,势必会把事情引向复杂化,撕破的是脸皮,伤的是彼此之间的感情乃及事业。有句俗话说得好: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对于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来说,大地的胸怀永远是无限宽广的!因此,面对高低长短的人世纷争,宜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钝化矛盾,融洽关系,人生旅途自是愈走愈宽广,而斤斤计较,就难免成了累死的牛。
“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好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正是凭借这种容人又容己的胸襟与肚量,而非當朝宰相的熏天权势,张英赢得了自己人生独有的“三尺地”,至今为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