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说(外一篇)

2016-02-11 10:35李兴濂
杂文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富春江片面刘秀

李兴濂

片面看问题就是错误的吗?也不尽然。

从认识论角度说,人看问题一下子很难穷尽它的方方面面,总会受到所处时代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一步即“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故而,真理的发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一味斥责片面,莫过于“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摸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像个长萝卜,摸耳朵的说大象像一只簸箕,摸头的说大象是个大石头,摸鼻子的说它像一根木杵,摸尾巴的说像根绳子……其实正是这些局部与片面,才最终组成了大象敀整体形象。没有“片面”也就没有“全面”。

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和发展的。倘若一味地求“全面”而否定“片面”,只会将新思想扼杀于萌芽之中,从而导致思想僵化,真理停滞不前。

“片面”之言不等于谬论。它只是对事物某方面的见解或独到见解。其中或含有不正确的东西,也常常因其片面而未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但其合理的成分往往也是一种真知灼见,充满新意,给人以新的启示。现实中,“片面”之言往往是对传统思想、理论的反思,往往与新发现相伴。看问题因角度不同而不同,即便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也是如此。面对同样的光,牛顿看到的是粒子,惠更斯看到的是波,然而谁能否认他们的“片面”之见在光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作用呢?事实正是这样,后来的研究者正是通过牛顿和惠更斯抛砖引玉的“片面”,才使自己的研究得以深入一步,接近于正确和真理。

“片面”之见从已出,不依傍古人名人,所以它常语出惊人。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平庸的人,无创造性的人,是提不出“片面”之论的。

新思想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片面”的,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起世人的注意,才可能使人摆脱习惯的约束,跳出旧有的窠臼。而新的视角则使人们进入到一个新天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片面”被不断克服,才有了渐趋“正确”的“全面”。

我们对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有时就需要“攻其一点”,“拔一毛而动全身”,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豹”,此亦即古人云“见微知著”是也。

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对“片面”多点宽容,少点指责。不然许多新思想新见解就会常常被一句“这种提法不全面”而否决。

严光反穿羊裘为哪般

刘秀当上皇帝后,想念他少时的同窗好友严光,即下旨召见。可严光却反穿了一件破羊皮袄,偷偷跑到富春江上钓鱼去了。

朝廷来人一眼認出那个反穿羊皮袄的人就是严光。严光就穿着那件破羊皮袄赶到刘秀新落成的宫殿里去了。一番吃喝,刘秀与严光酩酊大醉,二人同榻而眠,严光甚至把一条腿压在了皇帝的肚子上。待刘秀劝他出山为宦,严光干脆拍屁股走人:你当你的皇帝,我做我的隐士,缘起缘灭,就此了结。

后人对此二人津津乐道,说穿龙袍的“苟富贵,毋相忘”,礼贤下士,有情有义;穿羊裘的,“功成拂袖去,归入桃花源”,俨然成了隐士阶层的代表人物。

想当年,姜尚坐守渭水,直钩垂钓,“不钓鲤鱼钓王侯”;而这个严光反穿羊皮祅隐身富春江钓鱼,他要钓什么呢?

有位诗人路过当年严光在富春江垂钓的“子陵滩”时,写了一首诗:“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直斥严光反穿羊皮袄的“障眼法”是沽名钓誉行径。

鲁迅则在《隐士》中指出,“隐士,历来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是一个笑柄……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中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一挂上隐士的招牌,则即使他们不‘飞来飞去,也一定难免有些表白、张扬;或是他们的帮闲们的开锣喝道——隐士也有会帮闲。”

猜你喜欢
富春江片面刘秀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江的绿
刘秀苦寻同窗
富春江的绿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浅析刑法中的片面共犯
富春江之美
刘秀苦寻同窗
片面共同正犯的成立及其范围
论片面帮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