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仁贵
腐败的名字叫什么?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腐败的名字就叫腐败呗!也对,但不完全,就像对人的称呼,称人是人也对,但区分不出个体,人是总称,个体有名。腐败也是有名字的,只不过我们一般不太认真打听,也懒得记它,称它的总名。
晚清的时候,腐败很严重,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的记者向国内反映这件事,除了综述和典述之外,给腐败起了一个名,叫“公然的腐败”,《泰晤士报》根据驻外记者的来稿,发表了一篇《晚清改革观察记》的文章,文中又把腐败另叫“明目张胆的腐败”。两个名说的是一件事:庆亲王奕劻收受大笔贿赂,其子载振(农工商部尚书)从黑龙江巡抚段芝贵那里接受了一个歌妓作为礼物。父子二人被御史赵启霖上疏弹劾。奇怪的是这份上疏及调查结果一起上了《京报》,而且还是被告庆亲王要求刊出的。原来庆亲王设法拖延了调查的安排,一直等把歌妓和其他物证都送出京城外,才如此高姿态的。这时被告再浮现在人面前,就一尘不染,毫无污点了。但在京城里,只要提“公然的腐败”或“明目张胆的腐败”,人都知道是谁的腐败了。如果没这个名,提一百个腐败,不知说谁呢。
如果我说“塌方式腐败”,你就知道是说山西省的腐败,如果我提“前腐后继式腐败”,你一定记得前几年河南省三任厅长前腐后继的事迹。还有集体腐败,群体烂掉,对抗式,顶风式,家族式,窝案,串案,盗案,破记录的,创历史的,最大的老虎,最小的苍蝇等等,每个名字底下都有具体人,真实事,腐败记录。
有一种成长式的腐败,叫“带病提拔”。怎么发现的呢,提到局长位上了东窗事发,一挖根,当干事时就不干净,偷鸡摸狗贪钱财,偷鸡喂领导,摸狗联感情,贪下钱财做“买卖”,一路打通,提到科长位,拔到处长岗,最终局座。大凡“带病提拔”,都是如此规律。本身有病,然后以病掩病,本身的病只是不够不能提拔的客观,掩病的病就是以己病使人病,先用自己的病态手段改变人(上级)的目光距离情感,使其改变对自己的客观看法,变为主观,使自己成为提拔对象。如果说带病提拔是被提拔人使用的一种手段,还不如说是病人在提拔病人。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的病不被发现而提拔,那是水平有限,或观察不够,但这样的现象很少。如果是因为收了礼,纳了贿,享了色,或被情感俘虏而不得不提拔,这样的上司和领导本身已成了病人,病态的眼光,病态的心理,能不干出病态的提拔,把病人提拔上来!
还有一种终结式腐败,叫“59现象”,很盛行过一阵。审查一个领导,59岁,双规一个局长,59岁,抓一个贪官,59岁,审判一个老虎,59岁,还有59岁走到人生尽头的。为什么都在59岁犯事呢,急呀!再不抓紧,可就没有机会了。59岁是什么概念呢,在位的就要离位,有权的就要放权,得势的就要失势,享受的待遇风光优越马上不再,最后时刻的权力,分外珍贵。乘着权在手,抓紧捞最后一把,对自己后生有个安排。时紧心急机不适,最后翻船,丧身大海。
有人对查处的59名省部级高官作了分析,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都曾有过主政一方的地方“一把手”经历,这是否也是一种“一把手腐败”现象呢。
腐败都有名称,即它的特征,或它显现出的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和特征,人們概括为号,以名称之,不乏贬意和讽刺。但从预防的角度看,正是重点和要害,吸取教训在此,防止跌倒在此。一个摔倒的汉子,扶着伤痛的身躯,指名道姓地喊着,能不汲取教训,反去重蹈覆辙吗?大概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