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文
读中国近代史不是一件让人感到轻松的事情。一败二败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三败于东瀛小国日本,四败于八国联军,不断割地赔款丧失国权,国家民族不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洞里向下沉沦而不知伊于胡底……反思之中,缺科学缺技术缺文化缺坚船利炮固然都不错,但归根结底关总的原因是:满朝君臣,无一人才。
从最高统治者说起吧。历史证明,从中世纪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并非不可通过内部的改革而实现,但必须有雄才大略的领袖审时度势、筹划决断。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等都曾成功地扮演过这样的历史角色。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从明末到整个清朝,中国都没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应运而生。
先說康熙。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在数学、天文、历算、物理、机械、火炮制造、水利、测量、地理、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介绍到中国,中国大受其益。康熙非常注重学习汉学,对西方也有一定的开放心态。但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了解及认知仅限于皮毛,对其作用也缺乏深刻认识。利玛窦死后,接替他出任耶稣会中国会长的龙华民改变传教策略,不准中国教徒尊孔、拜祖,罗马教廷支持龙华民的主张。于是,号称开明的康熙终于露出他的专制本性,他在1717年下令禁教,遗祸所及,一个翻译西书七千部的计划随之搁浅,关闭了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大门。
再说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乾隆朝号称所谓“康乾盛世”,但英国来使一眼就看穿了所谓盛世的“西洋景”。进入清朝地界,马戛尔尼马上发现:“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由此,马戛尔尼得出了关于清朝“盛世”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乾隆呢,不仅对已经完成近代化工业革命的西方一无所知,还沉浸在天朝“无所不有”的梦呓之中。他的儿子和继任者嘉庆,在颟顸无知和盲目自大上比乾隆更有过之,乾隆好歹还允许马戛尔尼行单跪之礼予以接见,嘉庆直接把不肯在他面前三跪九叩的英使阿美士德驱逐出境。两次文明叩门失败后,英国人开启了武力叩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朝,主要使用16世纪冷兵器的清军在使用19世纪先进枪炮等热兵器的英军面前一触即溃无战不败,这对道光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事实,所以一线将领和地方督抚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谎报军情。直到兵临南京,道光才如梦初醒,被迫与英国签下《南京条约》,中美签署《望厦条约》,中法签署《黄埔条约》。咸丰则凭年轻气盛,将对夷之策从乃父不得已的主抚转变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主剿。至为愚蠢的是,与僧王僧格林沁合谋诱击前来换约的英国船队,并虐杀英法谈判使团成员39人中的20人,以至英法联军直捣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咸丰之后到清朝灭亡之前,从1862年至1908年的近半个世纪,清政府的最高领导权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又是哪一流的人才呢?与奕訢合谋诛杀肃顺等辅政大臣夺取政权时,慈禧只有26岁,文化程度很低。同治四年三月她手书一篇革去奕訢一切差使的“懿谕”,全文230字,错别字及文理不通者在20处以上。她不但对19世纪的世界现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甚至没有受到良好的传统蒙学教育。她喜欢玩弄权术,权力欲很强而心胸狭隘,为了个人享乐可以不顾国家安危。为己庆祝六十大寿侵吞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代表皇权的最高统治者颟顸无知,朝廷主事大臣又如何呢?客观地说,从明末到整个清朝,统治中枢满朝文武中确实找不出一个像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日本的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样的人物。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恭亲王奕訢,确有才识,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愿意接受和学习外来的新事物,是皇族中最为开明和开放的人物。但其一,他的施政始终受到慈禧的掣肘,其二,究其本人也不是堪当富国强兵大任的经天纬地之才。在坚决抵制外国公使驻京等问题上,奕訢与咸丰的意见是一致的;直到光绪朝的康梁变法,奕訢也和慈禧等一群老旧官吏一样持反对意见。奕訢病重,光绪去探病时,奕訢反复告诫光绪:“不可为康有为小人所误。”
在很多人眼里,李鸿章几乎代表了整个晚清,其名气甚至超过慈禧、奕訢。李鸿章饱读诗书,从入曾国藩幕府经受历练,到办洋务、办实业,到最后与外国列强签署《辛丑条约》,几乎与整个晚清相始终,是不折不扣的能臣干吏。李鸿章见识如何呢?有西方人评价李鸿章说:“在他的学问范围内,他是无人能及的人才;但超出这个范围,他几乎是一个野蛮人。”在世界范围内评价李鸿章,可以他甲午战败后出访欧美的两个小例子作为佐证。
在俄罗斯,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庆典上,不足一平方俄里的霍顿卡广场密密麻麻挤满了“至少有一百万人”,于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拥挤踩踏惨祸发生了,踩死、挤死的人数有四千五百到四千八百。李鸿章问俄罗斯首相维特:“难道你们还要将不幸事件禀报皇上吗?”维特答:是的,已经向皇上禀报。李鸿章连连摇头说:“你们太没有经验了,这样的事怎能照实禀报呢?……我当直隶总督的时候,统辖的一个省份发生鼠疫,一下死了好几万人,我却经常呈奏皇上,那里一切都顺遂。皇上听了很是喜欢。”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李鸿章颇受委屈,因为不让他在图书馆内抽烟,要知道,在国内他当着慈禧太后的面都敢抽烟。憋了一肚子气出门后,他“啪”地一口痰吐在图书馆大门前,两个值班的工作人员立即将他拦住,责令他擦去。李鸿章示意随从去帮他擦,但值班的工作人员不允许。结果,以罚款了结。
还是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最为贴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中国传统文化标准的人才,但以当时的世界眼光来看,他几乎没有什么见识,更可悲的是,他遭遇了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而又残酷的时代,而李鸿章的才具,与此并不相称。
是数亿人口的中国产生不了人才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可实际上确实造成了满朝文武找不出一个能够驾驭时代的人才的客观事实。究其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制度窒息了人才的生长!是落后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像魏源、徐继畲、郭嵩焘这样的经世大才在官场上无法得到拔擢从而问鼎中枢为国效力!即使是半拉子人才奕訢和李鸿章等,其施政也是处处受到掣肘难以伸展其志向和抱负。满朝君臣竟无一人才,这样的王朝焉能不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