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
冷战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打造“印度的南亚”,其地缘政治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南亚。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定位是“称雄南亚——争当军事强国——争夺21世纪一流大国的地位”。为此,印度一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开展睦邻外交(即“古杰拉尔主义”),推行“东向政策”,试图在亚太权力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后印度历届政府对“东向”政策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14年5月莫迪政府上台后将已有的外交方向缀以“行动”一词,反映了莫迪对亚太地区外交将更加重视。
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公开表示希望印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说:“印度有潜力在积极塑造亚太地区未来方面发挥其领导作用。我们鼓励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而且应该继续参与东方事务并开展行动。”在美国的公开鼓励下,印度不再止步于此前的“东向”,而是积极寻求“东进”。2014年秋莫迪明确提出将“向东看”升级为“东进行动”,主要目标仍为亚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越南是主要目标之一。印度驻越大使普利特·莎兰曾公开声称:“越南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最重要的支柱。”越南也一直强调支持印度的“东向”政策,希望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03年,印越签署《全面合作框架联合宣言》,成为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更将两国关系推向新的高度。此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政治上,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增强,成为军事合作的前提;经济上,双边关系增强,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7200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约70亿美元,成为军事合作的基础;文化交流的深入也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成为军事合作的推手。在此大背景下,印越双方出于各自战略利益以及遏制中国的考虑,积极开展防务安全合作,在军事交流、武器贸易、人员培训、联合军演、情报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印越两国强化防务安全合作的新举措
在印越关系发展进程中,军事合作发展速度一直快于政治和经济。早在1994年印度总理拉奥访问越南时,两国就签署了防务合作草案。2000年3月,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问越南,两国正式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2007年越南总理阮晋勇访印,双方签订了国防协议。2009年11月,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访印,两国签署了一份新的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2015年5月,莫迪政府与越南签署了《2015 — 2020年印越国防关系共同愿景声明》。
加强军事交流互访。冷战后,印度同越南之间的军事交流有增无减。90年代以来,印度海军参谋长、陆军参谋长、国防部长、印军参谋长等军方高层数次到越南访问,越南也派出同样级别代表团回访或赴印参观交流,印度海军“维兰特”号航母、“艾拉瓦特”号坦克登陆舰等舰艇更是多次访问越南。有“抗衡中国的王牌”之称的印度“什瓦利克”號导弹护卫舰2014年8月5日抵达越南北部港口城市海防市,进行了三天的访问。印度海军发言人称,“什瓦利克”号此访“是一次很好的战船执行能力展示,符合印度向东看战略”。印度早已同越南实现了两军定期互访机制。近年,印越两国又举行副部长级国防战略对话,至2014年该战略对话已进行了八次。
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冷战结束后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使越南意识到高技术武器的重要性,因此加快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虽然越南是东南亚的军事强国,但是在武器装备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越南开始不断更新武器装备,除大量从俄罗斯购进苏-27、苏-30战机、S-300PMUI地空导弹、水面舰船以及潜艇等外,主要依靠印度发展其海空军。对此,2007年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访问河内以及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新德里期间,双方签订了合作协定,根据协议,印度利用拥有的纳西克军工厂(俄罗斯在海外援建的最大战机修理和组装工厂),不仅为越南提供战斗机和苏-27战斗机零配件服务,还对其米格战机进行改造。2010年2月,越南与印度达成5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从印度引进20架印度自行研制的三代LCA战斗机,该机使用了印度最先进的隐身技术,可以躲避机载和普通雷达的跟踪,抵消中国歼-10的空中优势。印度对越南出口导弹是近年来两国武器交易的重要内容。2014年9月,印度总统慕吉克访越期间,印度承诺向越南提供1亿美元的军购贷款,协助越南从印度采购四艘巡逻艇,并准备向越南提供印度海军最先进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同年10月,印度总理莫迪与到访的越南总理阮晋勇举行会谈,最重要的议题是印度将向越南出售4艘海军巡逻船。
相互学习对方经验,培养军事人才。除俄罗斯外,印度是越军留学的首选国家。2008年上半年,印度向越南派遣一个四人代表团,指导越南培训联合国维和军人。在2010年12月的东盟防长扩大会议后,印度防长安东尼与越南最高领导阶层举行会谈,并在此期间确定在陆军训练合作方面印越两军联合演练山地及丛林作战;在海军训练合作方面,由印度海军潜艇学院通过先进的潜艇训练模具,为越南海军提供专业的军事训练,帮助越军官兵熟练操作引进的俄罗斯“基洛”级潜艇,在空军训练合作方面,由印度培训越南飞行员驾驶俄战机。印度海军在2013年11月曾宣布,将对500名越南潜艇人员进行水下作战培训,作为两国扩大战略与防务合作的一部分。
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军演。印度与越南在南海的联合军演始于2000年。当年10月,由六艘军舰组成的印度舰队高调开进南海,与越南举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演习。这是印度第一次在南海与越南举行联合演习。此后,印度海军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南海。2005年,印度派出由五艘战舰、一艘潜艇和若干补给舰组成的特混舰队驶入南海,再次与越南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4月下旬印度海军北上海参崴与俄罗斯举行联合军演后,在回国途中与越南海警进行了联合巡逻,并与越南海军联合军演。2008年和2009年印度派出军舰访问越南,期间两军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2010年10月间,印度海军派出包括一艘“基洛”级潜艇在内的舰艇编队访问越南,并与越海军在南海进行联合巡逻和举行军事演习。2011年7月,应越南海军邀请,印度海军“埃拉瓦特”号坦克登陆舰访问越南芽庄,随即越南海军总司令阮文献对印度海军发出在芽庄永久驻扎的邀请,而印度对此反应相当积极。这是越南与印度加强军事合作的又一个象征。芽庄港离南沙海域比较近。一旦印度在越南建立常驻基地,对南海局势和中国南部国防安全都有严重影响。
根据2010年首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期间两国达成的协议,2011年两国陆军开展了山地丛林战联合演习。越军是丛林战的专家,而印军在山地战上有专长,特别是在反恐和反暴乱战术方面技高一筹。两国通过演习学习对方长处,可以提升各自山地丛林作战能力。2013年6月和2015年8月印度海军与越南海军在南海还举行了联合搜救演习。此外,印越双方在有关恐怖主义和海盗情报方面也加强了合作,实现情报及时互通和共享。对技术较为落后的越南情报机构来说,加强与比较强大的印度的情报资源共享,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考虑,未来两国可能会享有更多有关中国的情报资源。
印越加强防务安全合作的动因
印度与越南同为亚洲国家,但两国并非邻国,而且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差异很大,历史上关系也并非十分密切。目前,两国军事关系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根本原因还在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战略上有共同的需求。
印越两国相互支持,提升各自的国际地位。印度是一个有着强烈大国抱负的国家。自尼赫鲁以来,“有声有色”的大国一直是印度政治精英追求的目标。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宣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印度后来历届政府都承袭了这一思想,以使印度获得大国地位为己任,建立一个军事、经济、国际政治上的强国。然而,自印度独立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并未为印度带来其所追求的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世界和自己在其中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印度认为,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其在向外伸展力量和扩展影响时可以不必再拘泥于两极体制,印度试图通过扩展势力范围、增强国际影响力来最终实现大国梦想。在当今的印度,实现大国地位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们的理想,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的意志。2014年6月,印度总统幕克吉在议会阐释新政府的外交目标时说:“莫迪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自立和自信的印度,在国际社会里重获它应有的地位。”在印度的政治中心新德里,尽管政治家和战略精英们党派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都共同认为印度注定要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和国家之一。因此,大幅推进“东向行动”政策,有利于提升印度的大国地位,是其实现“南亚大国”——“亚洲大国”——“世界大国”战略三步走的重要步骤。就越南而言,发展与大国关系是其既定外交方针的重点。为提高国际地位,越南还必须借助外部大国的支持,这与印度推行的“东向行动”政策相吻合,两国相交便可各取利益。互相借重以抗衡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压力成为印越两国难以抗拒的诱惑。
印越两国相互借力,遏制中国崛起。在防务安全问题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领土争端,中国是印度和越南长期以来关注和防范的对象,两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均给予高度关注。印度与越南都曾与中国发生过边境冲突,而且两国都和中国存在着领土纠纷。1947年印度独立后,虽然和周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但是基本上以胜利而告终,只有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遭到了失败。因此,这场战争对印度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此外,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虽然肢解了巴基斯坦,但是由于中国的影响,印度被迫在西巴地区单方面主动停火,这在印度有些人心目中也打上了深刻印记。对越南而言,自其在1945年9月宣布独立后,先后和法国、美国打了20多年的战争,均以胜利而告终,只有1979年和中国作战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加上西方媒体炒作说,在中越陆地边界的划定中越南吃了大亏,这也让一些越南人心理失衡。在论述战争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时,美国学者罗伯特·杰维斯指出:“一般来说,对人们影响最大的不是从前的战争,而是最近一次重大战争,因为重大战争在一代人身上也就发生一次,大部分人亲身经历的也是最近的一次重大战争。”因此,这两个中国的邻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了对中国认知的偏差,对中国存有警惕和偏见,促使两国在遏制中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开展合作。冷战结束以来,印度视中国为其最大的“威胁”,处处防范中国。目前,印度与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部署的兵力近十万人。中越两国虽然相继签订《中越陆上边界条约》和《北部湾划界协定》,陆上边界全部划定了,但两国在南沙、西沙群岛主权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加之越南担心中国的强大对其不利,因此,越南在军事上将中国视为一大对手。所以,印度与越南在对付中国问题上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印度加强与越南密切的军事关系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印度学者对印越联合对付中国的战略意图也不讳言,印度智库南亚分析集团卡皮拉(Subhash Kapila)称:“越南与印度同中国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线,中国曾经对两国发起过军事行动,而且现在与两国都有边界争议。”因此,抑制中国对越南和印度均有战略意义。此外,由于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展,与印度的地区对手巴基斯坦合作全天候,与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关系升温,引发印度的质疑与担忧。为此,印度试图通过“东向行动”政策进入中国的直接周边,作为对中国在南亚影响力提升的反制。由于处在临近中国的重要地缘战略位置上,越南成为未来任何“牵制中国霸权崛起”战略的关键。
印越两国各取所需,为实现“印度洋战略”和“南中国海战略”保驾护航。按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印度是兼具“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国家,扼守印度洋战略通道的重要位置。“海权论之父”马汉曾指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自认为是“印度洋的真正馈赠”,自独立以来就把印度洋视为“命运之洋”。印度在许多场合一再宣称:“从历史和地理来看,印度洋是印度势力范围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近年来印度更是制定了欲图独霸印度洋的战略。印度为此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发布了《海洋学说》(The Maritine Doctrine)与《海洋战略》(The Maritine Strategy),并在前者中表明了印度主导印度洋的决心。印度意识到要主导印度洋,就不能局限在南亚次大陆一隅,必须“走出去”,与越南在内的沿岸国家加强军事上的联系和往来,为此进入了阿拉伯沿海、印度洋及南海的诸多港口。印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在印度洋的存在,并希望最终能在印度洋适当的地方建立海空军基地,使印度洋变成“印度人的内湖”。目前,印度虽没有控制这条航线的实力,但却有这样的雄心。印度本能地排斥任何大国势力在印度洋的存在,对中国也不例外,视中国为其主导印度洋的主要障碍,时刻防范中国。印度还选择越南这个与中国有着广大海域争端的国家来牵制中国海军的南下,多次向越南提出借用金兰湾海军及空军基地,在南海发展印度海军的军事存在。此外,印度积极帮助越南打造海空军,实现其海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牵制中国,企图使越南海空军在南海抗衡中国海军,让中国海军无暇顾及印度洋。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以后,对中国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但由于越南长期奉行“北防南攻”的军事战略,陆军得到足够重视,海空力量还较为落后。越南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海军十年发展规划”。21世纪初,越南海军在《海军三步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前,建成一支现代化海军,拥有远洋作战能力和海上作战能力;2050年前,形成独立的远海和立体作战力量。因此,随着其海洋战略的推进,急需加强海空军现代化建设。越南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是落实其海洋战略的主要障碍。随着其海洋战略的推进,更加急迫地需要印度的支持。因此,在越南的拉拢下,印度大踏步地介入南海,使本来复杂的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化,从而达到抗衡中国的目的。冷战结束后,印度认为,作为其东翼屏障的南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印度至关重要。如果南海问题在有利于中国的条件下解决,那么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就会日益增长。印度认为,如果中国对南海的领土要求得以实现,那么就会通过马六甲海峡向印度在孟加拉湾的地位挑战,因此,印度应当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和强化对印度洋的控制,阻遏中国海权发展和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从而平衡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鉴于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为了弥补在陆地与中国军力的差距,印度不断在南海地区扩大影响力,以期增加在边界问题谈判中的战略优势,获得更多的谈判砝码。此外,南海丰富的能源储量也是印度介入南海地区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能源相当短缺的国家,石油短缺是印度通往大国之路的障碍。因此,与越南合作开发南海的油气资源可以弥补印度的能源不足问题。早在2000年9月,印度及英国、挪威的石油公司与越南油气公司达成投资十亿美元开发南昆山气田的协议。2014年9月,慕吉克访越期间,印越双方签署了一份油气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将向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维德什子公司提供两块新的油气田。10月,阮晋勇访印期间,印越双方再次确认了两国将加强油气资源的开采与合作,并签署了协议。莫迪在签署协议后说:“我感谢越南承诺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与印度进行合作。我们将继续深化在该领域的合作。”
对中国的影响
“东向行动”政策背景下的印越防务安全合作,看似目标一致实际目的不同。越南与印度加强合作的意图更加强烈,就越南而言,希望通过与印度的合作提升与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地位。而印度更多是把中国看作是竞争对手。对印度而言,则希望通过对越南的渗透,在東南亚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就目前来看,印度“东向行动”政策不会有更多的“实际动作”,应该客观地看待“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从经济利益方面看,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不太明显。从国家安全方面看,印度“东向行动”政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较大,我们应加以防范,把负面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印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找准利益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中印之间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国作为几乎同时崛起的亚洲大国,在国际体系改革问题上,在事关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的气候变化问题上,在地区经济合作和地区安全问题上有许多共同利益,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也越来越紧密,2015年的双边贸易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
越南对发展与中国、印度关系的长期政策将是继续游走于两个大国之间。考虑到与日益强大的中国直接接壤这一因素,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应该是越南外交的核心目标之一。而与之并不接壤的印度并不能给予越南实质性的重大战略支持,所以,印越关系并不能给中印或中越关系带来根本性的影响。反之中越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从2004年起,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4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958.19亿美元,两国还力争到2017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而且中国还是对越南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面对印越防务安全的关系升温,我们一方面应该清醒地看到,印越两国之间的关系远不如各自与中国的关系重要,越南与印度关系的发展总体上很难从根本上动摇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一方面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并能够以充满建设性的姿态在彼此合作和争议处理上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比如探讨建立更加深入的对话或者协调机制。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