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运用新媒体手段,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但还存在工作方法陈旧、队伍素质不高、效能质态不强、交流互动不畅等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须正视政府与公众在新媒体应用中的平台错位,把握公众话语行为特征,嫁接互联网思维,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活力与动力。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思想行为网络化。新媒体的使用已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56.4%的调查对象新媒体使用频繁,57%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2小时。同时,公众对采用新媒体参与政治活动保有较高热情。据调查,82.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媒体是了解党政方针政策的好工具,73.1%偏好使用网络媒体了解党委、政府工作信息。
工作方法陈旧。研究发现大部分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还是采用上党课、开会读报、传达文件等传统手段,使用新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工作业务不熟,造成群众满意度不高。据调查,仅4.9%的调查对象对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公开表示非常满意;55.8%调查对象认为党委、政府政务微信、微博的图片与语言不贴近群众。
效能质态不强。研究显示,党委、政府部门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时的效果并不明显。数据显示,仅27%的被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非常了解,17.3%的人对主流舆论思想引导的实际作用持非常满意态度。而50.3%的问卷回复认为当地政府网站、政府微博、公众号信息更新不及时。近17.5%对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非常不满意。
互动交流不畅。据调查,大部分市民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表示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问卷结果表明,45.5%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出现后已更热烈地参与到市委、市政府重要政策话题讨论变。53.7%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加入政府网站会员、成为政府微博粉丝、订阅相关公众号。但市民参与的渠道载体形式单一,思想政治工作互动程度不强。如有超过53.1%的被访问者表示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听证会等各项公共事务宣传发布活动参与并不积极。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应对
转型融合,抢占主流思想传播阵地,引导社会舆论。一是媒体融合,抢占舆论主阵地,拓展信息传播空间和载体。据调查,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引导思潮的主体地位、信任度仍然较高。对此,建議宣传部门应将宣传管理力量向网络延伸,推动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依托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新媒体。二是注重内容,提升社会关注度,坚持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的统一,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应遵循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互动规律,将价值观引领和尊重差异、展示个性有机结合,针对新媒体网民心理行为习惯,打造意识形态传播的多元化新平台,做到以正确信念引导分散性、片面性、不自觉的公众舆论。三是主动出击,打通思想梗阻点。针对社会需求推出有思想、有黏度、有温度的宣传内容,同时避免“泛娱乐化”倾向,坚持思想为本,教育先行,用正面宣传消解网络中的杂音与噪音,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的阵地。
虚功实做,创造高效舆论服务体系,平衡利益诉求。一是公共信息优化服务。积极推行智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扩大政府类网站的知名度,把更多政府正面、权威、优质信息传递给网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站功能进行优化,为社会提供有精准智能服务,弥补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间的差距,保障民众合理利益诉求,化解负向社会情绪。二是互动传播跨媒体。发挥不同平台的作用,建立一核多元良性、互动合作舆论治理模式,在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上实现跨媒体优势互补,达到主流价值和思想舆论传播效益最大化。对门户网站等公众关注率低的平台,建议剖析公众需求变化,强化服务功能,按照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要求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或与大型商业网站合作,提高政府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三是社会化协同治理。树立市场取向,建立体制内外各类新媒体资源的对话和交流机制,构建社会化合作模式平台。树立网络统战思维,注重挖掘、培养、联合新媒体意见领袖,鼓励公务员、理论专家进入新媒体舆论阵地,壮大意见友人队伍,形成团结统一的舆论场。
互联互通,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政治认同。一是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优化网站平台、开设官方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及时、透明、客观地发布各种政务信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化解不同的意见和舆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拓展民意传递载体。在继续完善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的基础上,不断畅通网络沟通渠道,解决数字化鸿沟等问题,通过在各级党政网站及大型门户新闻网站中开设互动信箱、讨论区等,适时举办问计于民、网络评议等活动,建立民众舆情收集制度、网络意见征集制度,对正在或即将实施的重大方针政策充分听取社会评议,谋求共识。三是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增强广大公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及时回应和解决民众关心现实问题。要注重网络心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网络心理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强网民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有效调控非常态社会思潮。
整合数据,建立舆情研判应对机制,消解思想误区。一是建立全过程预警。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新媒体环境下行政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舆情炒作。建议加强网络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制,使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建议设立民众思想舆论预警机制,持续追踪公众情绪波动,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使用大数据研判。如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分析用户地理位置、热点列表、传播路径等,推送给未知社会群体可能感兴趣的思想舆论资讯,培养公众在移动互联网终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舆论信息和阅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主流舆论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三是进行动态性调控。建议形成快速响应机制,整合相关行政资源,联合社会团体、意见领袖、各新媒体终端组织等建立跨机构信息处理机制。在舆情监测、数据研判的基础上,确保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事态发展情况,多渠道、多角度、多侧面掌握公众的思想反应,分析舆情热点敏感问题,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机制保障,推进运行过程效能治理,规范政治参与。一是完善新媒体治理体制。走出政府单一发力的格局,建立多元合作、多方配合的新媒体治理平台,探索思想舆论内容管控和行政治理协调统一的组织模式,整合多部门职能,形成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在主体行为治理中强调自律,树立治理政府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对社会诉求敷衍、对负面言论简单封堵等行为,实现思想治理与社会治理双赢。二是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加快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下舆论传播的法律规章、管理模式,建立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互联网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大预防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思想舆论环境。同时促进行业管理自治、政策规范约束、公众道德自律相互融合,变少数网管为社会共管。三是培育政治参与理性。着力培育积极公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在严格规范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积极有序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营造积极科学的政治参与模式,言之有责的舆论氛围和行为准则。
〔本文系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王辉森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挑战与应对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