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浅谈宜兴紫砂文化
李小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工艺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瑰宝,是因为它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竞争激烈的多元化文化框架中,紫砂器皿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中外紫砂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一件上好的紫砂工艺品,是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内涵的完美统一,也是作者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宜兴;紫砂;文化
紫砂工艺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瑰宝,是因为它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竞争激烈的多元化文化框架中,紫砂器皿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中外紫砂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一件上好的紫砂工艺品,是材质、工艺、造型、装饰、内涵的完美统一,也是作者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早先,紫砂器皿不过是一些日用品。自明代开始,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给紫砂陶的造型和装饰注入了文化的内涵,于是,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相,圆非一式,装饰更是集诗词、书画、篆刻于一炉,才使众多作品有了更多可把玩可欣赏、可进行美学分析的空间,成了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从而提高了艺术价值。
2002年冬,在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特等金奖的茶壶《风过林》,以苍劲的树干作壶身,两侧虬曲的树枝分作壶嘴和壶把;在剥去树皮的壶身上,飘零着片片红叶;壶盖上,充作“的子”的木疙瘩,其造型活脱脱一位头戴风帽,身穿宽袍的老人在迎着秋风昂然前行……作者告诉我,此壶的创作灵感源于对落叶的感慨:一片树叶,一年之中,就把春的清新、夏的浪漫、秋的萧瑟、冬的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生命的轨迹与人生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树叶用其全部时日在竭力展示它生命的美丽,而人群之中却有不少人将生命消耗在名利场中。既然灿烂之极终究仍归于平淡,何不把功名利禄看作吹过林间的一阵秋风,以达观恬淡的心态行自己的路,让心胸获得自由与开朗!基于这一对生命的理解,他创作了这把《风过林》,通过紫砂艺术语言给人们以人生的启迪。
陶刻大师谭泉海在一只芝麻砂茶褐色的大扁方瓶上构思了一幅《雪雁》:他用线阳雕的刀法十分工细地刻出了五只大雁——两只在芦丛中合眼安眠,一只昂首而鸣,似在招呼空中的双雁。那空中之雁似已听得同伴的呼唤,正俯冲下来,打算与伙伴们一起栖息,为明天的征程养精蓄锐。芦叶上,用白泥堆或皑皑积雪,空中,也用苏州白泥点染或纷纷扬扬的雪花,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得益彰,宛若宋代的工笔绢画。看着它,耳边似乎响起了古琴名曲《平沙落雁》,那时断时续的琴声中,瓶的另一面篆刻的诗句便化成了悠远的歌吟:“皑皑沙洲积,芦丛压更多。莫嗟寒太酷,塞北又如何?”把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到寥廓江天,感受那清纯缥缈的雪景之壮美。
雕塑艺术大师徐秀棠及其弟子的作品展上,有件紫砂雕塑是一只穿旧了的皮凉鞋,后跟已磨平,皮面上伤痕清晰可见,搭攀上还有断痕。这件作品,取名为《千里之行》。从这件陶瓷的断裂、擦伤与磨损处,形象地体现出岁月的沧桑,让人联想到这只鞋的主人穿着它经历的艰难跋涉,经受的岁月风霜,经过的坎坷人生,从而启示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做紫砂,其实是做文化。手工技艺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而文化内涵乃是作品的灵魂,它能让作品耐看耐读,耐人寻味。所以,作为一名紫砂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文化品位,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挖掘题材,才能做出有高度艺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佳作来。须知,“功夫在壶外”。
[1]《紫砂壶铭赏析》陈茆生著
[2]《紫砂壶制作技法》 王建中 等
[3]《中国紫砂茗壶珍赏》夏俊伟韩其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