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探究
宋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大学生网民在我国网络用户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诸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减小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网络道德的总体现状出发列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对策
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根据调查,在中国网民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学历占11.8%,而在全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上网比例高达90%以上,可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一个比重很大也很活跃的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缺乏免疫力和判断力,网络垃圾信息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也对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便是其一,也是应当引起广大研究者更多关注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弱化、自我意识张扬
虚拟性是网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一旦进入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人的真实身份就可以被掩盖,我们可以随时为自己创设或终止一个虚拟身份,这种网络身份的随意性、隐蔽性使得网民在网络世界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可以更加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选择交往对象等,这种虚拟性、隐蔽性和自主性使得网民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张扬,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同时,网络作为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世界,在这里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规矩”,使得大部分人的道德意识弱化,也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二)传统道德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主要借助于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而在网络社会中,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膨胀和道德意识的弱化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发生,另一方面,人们虚拟化、间接化的交往方式使得社会舆论的作用难以发挥,这就使得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力在网络世界中大大减小。在网络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充满语言暴力的谩骂的帖子、各种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甚至被人利用进行网络诈骗以及网上各种隐私的泄露和人肉搜索式的人生攻击等,可见当前我国的网络道德的状况不容乐观。
从以上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网络道德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容乐观的情况,而大学生在网络用户中占据着非常重大的比重,他们的网络行为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屡见不鲜。
(一)谩骂和攻击他人
谩骂与攻击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没有履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规范而通过语言暴力来谩骂或屈辱其他人,这种网络语言暴力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中最常见的几种表现之一。网络语言一般是在网络上通过视频、文字以及音频等形式进行传递和沟通,是人们网络行为的基本形式。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都出现过谩骂和攻击他人的行为。
(二)浏览、传播黄色信息
网络色情是互联网上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大学生网络色情行为主要有浏览黄色网页,制造、传播黄色信息如图片、视频、网站等。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正常的性冲动和性幻想的生理和心理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丰富而又隐蔽的网络信息就为他们接触不良信息提供了便利。据华南农业大学的张机调查显示“从未浏览过色情网页的大学生只占49.8%,而“偶尔”浏览过和“经常”浏览过的大学生分别占43.5%和6.7%。”
(三)网络诈骗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的盛行,网购已经成了最流行的购物方式,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的发展,微商和海外代购等在大学生中也特别盛行,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谋取利益的案例,有些大学生为了谋取利益而拿虚假的照片和信息迷惑他人,甚至拿不合格的产品欺骗他人。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自主创业无可厚非,但是违反基本的诚信原则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来谋取利益不仅违反了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也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四)侵犯他人隐私
大学生是相对接受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这其中不乏有一些能熟练运用互网络技术的高级人才。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大学生为了一己私利或者好奇心而盗取他人的QQ、微信或微博等账号、运用木马进入他人电脑,这种窥探他人隐私的行为不但违反网络法规,还严重影响网络道德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人肉搜索”也是网络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通过网络用户的一些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不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恶意曝光他人隐私,既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也侵犯了人权,是一种恶意的网络不道德行为。
(五)发布虚假信息、恶意造谣煽动舆论
大学生还处于一个自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阶段,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常常意气用事,容易受到他人的不良影响或不法分子的利用。有些大学生经常发表错误的甚至违法的言论,编造莫须有的事件,用来抹黑或者扭曲公众对某人某事的正确认知,甚至发布某些煽动性、反动性言论,比如抹黑政府行为,编造灾难等等。这不仅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更是种严重的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例如2010年2月山西出现许多民众露宿街头不敢回家的现象,原因是某大学一名学生在网上随意发帖称山西将面临一场大地震;还有近期的淮南大学生在微博发帖称扶老人被讹,煽动舆论一边倒的指责老人,而最后经警察调查却发现该学生确实撞倒老人。如此事件还有很多,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我们不得忽视的一个方面。
(六)作业抄袭、学术不端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今世界,当被布置一份学习作业,不少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网百度。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从网络中他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滋长了大学生的惰性心理,使他们依赖于网络,久而久之他们便不愿思考,拿到作业就想着去网上抄袭,甚至有些大学生直接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关于作业抄袭现象,卫靖在他的文章《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写到,选择“从网上下载,拼接一下”的有46.4%,“在网上搜资料,参考一下”的有32.1%,选择“去向老师请教”的有12.3%,只有9.2%的学生不在网上参考任何信息,全靠自己完成。数据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大多数大学生拿到一篇论文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在网络上搜索,更有部分同学直接“复制粘贴”或者用几篇论文拼凑而成,而不是去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
(一)网络环境本身的缺陷
网络的自由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缺乏约束力的自由为各种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滋长的机会。首先,从网络的特点来看,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在自由发言的同时能够隐蔽自己的身份。虽然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宣泄内心情感的平台,但是网络的无规范性也增加了他们丧失自律、侵犯他人的可能。其次从立法方面来看,“各种文件规定的监管互联网的手段基本以行政许可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管机制和长效监督机制”;从传统的现实道德规范来看,由于在网络交往中存在匿名性等问题,所以网络用户的身份往往很难确定,这就造成了传统意识上的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和评价作用难以发挥,使得道德评价变成了主要依靠每个人的内心的信念来维系,道德的放纵就在所难免。
(二)大学生身心特点
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阶段(18~24岁),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他们精力充沛并且充满好奇心,有猎奇心理,独立意识强、自由意识强,所以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从日常生活来看,在家时大学生都处于父母的教导与监督之下,在学校里也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下,同时社会规范对他们的行为也起着约束作用。而一旦进入网络空间,相关的监督和约束力的消失使得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和控制,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本身自制力就不够高,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三)教育的缺失
网络所创设的交互性、开放性的虚拟空间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弱化了现实社会中各种机构、制度、权威等对大学生的限制,因此,传统的家庭、学校的教育在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是常常无能为力,教育不应再受限于班级、教育时间也不应受限于在校时间。从学校教育来看,缺乏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的引导,使得众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也往往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会合理的排解,往往选择网络的方式发泄;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往往导致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还有很多父母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得他们这些隐藏的缺陷在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尤其是在进入无人监管的网络世界后更容易暴露出来。
(一)完善技术设施,净化网络环境
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相关的网络技术的完善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况。例如严格控制重要信息获取和发布的实名制登录、提高对不良网页的追踪和关闭技术以防止更多大学生受到不良网页的毒害、建立更安全牢固的防火墙系统以防止黑客的攻击等,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方面加强对内容的审查和语言的过滤,使那些不符合网络道德的语言无法发布并给予警告,设置更有效的追踪反馈系统,能够对网民每天的网络行为给予监督和评估,对于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能够及时的提醒和制止等等。网络技术的相对完善虽不能治根,但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醒大学生安全文明上网,使总体的网络大环境得到净化。
(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是把双刃剑,尽管很多高校和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也开始普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及法律知识并建立了一些相关的网络规范,,但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难以实行有力的后期监督惩罚机制,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开展网络研发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如前所说,网络世界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所以我认为,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必须遵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的网络道德现状下,网络道德规范尚不明确,“我们可以适当的去借助法律的约束力来提高人们遵守网络道德的自觉性,把一些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中融入到各种网络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
(三)增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自律
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对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从大学生自身下手,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只有从大学生自身下手,使他们把外在的网络道德内化为主动的律己,在从思想上认同网络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主动落实到网络交往行动上。所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健康的网络交往观等;网络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而绝大部分大学生却把网络主要当成一个休闲娱乐的工具,用于学习的方面非常少,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尤为重要;网络交往的数字化、隐蔽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交往,这种“不在场”的交往往往使我们不自觉的就做出一些不合道德的行为而不会有罪恶感和害怕的心理,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交往方式也是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增强其道德自律性,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1]卫靖.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14.
[2]张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
[3]王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秦继伟.当代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5]高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与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6]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2).
责任编辑:康璇
G64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23
1009-6922(2016)05-84-03
2016-07-15
宋丹丹(1991—),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