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诚信精神培育:扭住文化引领与制度构建的契合点

2016-02-11 16:45李海英商丽君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育人

李海英 商丽君(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大学诚信精神培育:扭住文化引领与制度构建的契合点

李海英商丽君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大学诚信精神规范和整合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制度和道德。制度对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公正的制度供给,使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内在精神境界。我们认为,在注重制度建设与制度育人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建设和文化育人。大学诚信精神在制度构建时,要突出文化建设,重视大学制度文化的作用,以文化建设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大学文化;制度规约;诚信精神;文化育人

大学诚信精神培育,需要从诚信理念的追溯和外国诚信制度的先进之处入手,要把大学自身诚信制度建设角度和社会诚信建设的大背景相融合,要体现制度的外在强制性与道德文化的内在熏陶性,也要突显制度刚性的约束性与弹性的激励性,更重要的是制度构建必须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诚信制度有效实施、起到效果。

一、要体现我国传统德性与国外诚信制度经验相结合

我国传统德性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普遍的价值性。梳理诚信理念的历史根源可以促使我们准确把握诚信教育思想的精髓,这是培育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的理论基础。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德性传统,诚信教育在我国道德建设中也非常重要且历史悠久。我国传统德性理论认为“诚乃天之道”,以真为基本要求的诚,乃是真诚于善,诚信乃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做人的根本。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诚信始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诚和信始终是社会最高道德原则和基本行为规范。因此,培育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在制度设计时融入传统德性理念,为传统德育注入诚信教育的基因。

随着社会发生广泛的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外国大学诚信制度相对于我国而言,比较成熟,信用体系比较完善,诚信制度设计比较科学有效,使得诚信价值观念在国外得到广泛的认同。“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合法的立法程序作为法律规范,才能在法律意义上对成员具有约束力。”因此,我们在培育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时,在适合我国国情、大学校情以及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外诚信制度建设的宝贵经验,既要参照国外优秀大学的诚信制度,使其符合世界大学的标准,同时也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先进制度和优良传统,使大学制度合乎逻辑地生长于传统的德性和文化根基之中。并结合我国目前大学诚信制度实施现状和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深入思考和完善大学诚信制度建设工作。

二、要体现大学诚信建设与社会诚信建设相融合

大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环境与社会环境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大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时刻发生着联系,大学的学习、生活、工作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环境角度而言,经济的转型发展、文化的交流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建设要与社会诚信建设有机统一、步调一致,要体现点面结合、大学局部与社会全局结合,把制度建设的眼光放在社会建设的层面。制度实施过程中,从诚信制度实施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方向,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当代社会对建设诚信社会的现实需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反映社会诚信建设的精神。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构社会诚信体系,需要从道德、制度和法律等方面下功夫,但是最主要的是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来为社会诚信提供支撑和保障。诚信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和全局性的大问题。大学诚信精神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制定大学诚信制度也要从社会变化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供给,不断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大学诚信制度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适合大学本身的制度体系建设,也要与所处社会的诚信制度相契合。要使大学诚信制度长效和稳定,就要根据制度生成的内在机制,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大环境中建设大学诚信制度,准确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使其依托于社会实际发展和完善,注意到社会诚信的发展阶段,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和手段。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构建要以大学和社会为动态环境圈,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社会文明相协调,体现大学特殊性与社会普适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要体现制度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

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建设,既要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也要遵循制度规范的强制,二者不可或缺。大学规范和整合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制度和道德。制度对于现代大学管理和学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制度正义的大学,并不是外在强加给师生一系列神圣的道德要求,而是在向公民提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通过公正的制度供给,使师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内在精神境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种自主权并不是绝对的自主权,而是法律框架之下的自主权。大学在行使学生管理权时,必须有法律和制度的支撑。制度伦理学认为制度本身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因此,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建设,要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制度进行评价论证,从而建立符合德性的诚信制度,优化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为学生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提供“善”的制度环境,以刚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出符合诚信规范的选择,并逐渐使诚信行为上升为习惯,内化为道德修养,促使学生产生自觉自律的内在动因,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和制度所追求的价值,体现制度与人的功能。

我们在注重制度建设与制度育人的同时,还要注重道德建设和文化育人。制度建设很重要,若没有制度,学生的行为就无法受到约束。但是,仅依托制度的作用是不够的,无法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行。因此,大学诚信制度构建时,要突出文化建设,要重视大学制度文化的作用,以文化建设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大学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要坚持以文化育人理念带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决反对“工具化、功利化”思维。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养成自觉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校园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一所大学独特的校风、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从而为大学诚信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夯实大学诚信制度建设的根基,最终完善大学的顶层设计。

四、要体现规约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大学诚信文化和诚信精神建设离不开大学诚信制度供给,通过给大学提供一种基本合理、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的制度体系,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大学确定一种基本的交往关系范型及其基本的行为规范体系。在这种关系范型中,合乎诚信和社会良善的行为应该受到表扬和称赞,违背诚信的行为或者损害诚信道德的现象都应该受到惩罚。基于制度供给的这种规约和激励引导作用机理,在进行诚信制度构建时要做到规约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首先,要体现规约性。现代大学的规范整合,最基本的是制定一个基本关系框架,并通过这种基本关系框架为大学提供一个基本的行为范型,厘定一个基本的社会存在范式。它通过将大学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制度、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使大学成员在同一规范内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制约。大学诚信制度规约性存在的关键前提是,制度性约束要对所有大学师生有效。一项不能带来公共利益的制度是无效的,大学人群集合在一起一定要有正义与公平的环境和制度支撑,公共利益需要制度供给为社会生活创造动力。制度规约性使得大学师生的行为均受到约束,在公平公正的制度约束下不能以“滚雪球式”的方式损害其他师生的切身利益。反之,如果没有制度规约性,就不能保障师生个人利益不受损害,进而没有人去遵守制度,制度的约束力也荡然无存,制度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和构建的意义。

其次,要体现激励性。大学诚信制度在体现规约性的同时,也要体现激励性。制度的激励性既包括奖励也包括惩罚,制度安排本身就要体现一种激励机制,因为制度性安排首先就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安排。这种“制度性安排实际生活中所要指向的价值目标、价值体系与设想中的价值目标、价值体系应当一致,如果这种制度性安排不当,就会导致制度激励不当或者制度激励失灵。”大学师生在价值上是可塑的,既有的人性内容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向善的。所以,大学诚信制度激励性的核心是我们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机制,向诚信的特定方向强化或者改变师生既有的行为方式乃至价值理念。

五、要体现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本身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和稀缺性等特征,作为制度设计的大学诚信制度本身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制度,而是由诸多子制度和具体的制度安排组合而成的制度体系,大学诚信制度也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制度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是制度系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也构成制度系统完善的根本动力。制度系统是由诸多制度子系统以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设计等,按照各自的目的或功能组合而成的,且处于整体中的这些具体的诚信制度及安排间都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作为一个系统,大学诚信制度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形成这一系统的各制度子系统结构性连接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通过相互发生作用和影响来使制度得到最大发挥。因此,要坚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大学诚信文化建设、制度构建和制度实施具体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内在生成机制,促进大学诚信制度的结构优化和整体协调,使制度具有系统性,增强其有序性。诚信制度安排之间只有做到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系统的功能,同时促进既定资源量可以达到最优利用。

可操作性是大学诚信精神培育和制度构建过程中,充分尊重师生的需要和愿望立足大学诚信制度供给的实际情况,依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大学诚信制度的目的、手段、内容等,科学制定大学诚信制度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构建结构性和技术性的制度,使诚信制度供给机制、制度实施机制、制度建设的原则相一致,使得制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制度运转正常和有效实施。所以,大学诚信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学生思想状况和特征,有效解决新时期大学诚信缺失问题。大学存在诚信现状是构建大学诚信制度的根本前提。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摸底和调研,客观真实反映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的需求变化,准确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分析现状、查摆问题、总结成因、建章立制。只有这样准确把握诚信教育实际,才能探索出最优的方式加强制度供给,防止制度内容空套、形式泛化等问题,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08.

[2]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康志杰,胡军.诚信: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责编:李园)

〔作者简介〕李海英(1987-),女,太原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科员;商丽君(1978-),女,太原工业学院党政办公室信息科科长。

〔基金项目〕太原工业学院2015年度院级“大学文化”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5RWZX10)。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6)02 - 0072 - 03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