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道家文化渊源

2016-02-11 16:45山西省临汾市信访信息中心山西临汾041004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程 鹏(山西省临汾市信访信息中心,山西临汾041004)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道家文化渊源

程鹏
(山西省临汾市信访信息中心,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整体性原则、守中理论、衣养万物观念的研究,对于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文化;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之中,也有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和谐社会作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深刻的科学内涵,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道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道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虽然只有简短的五千言,“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不同时代的学者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道家文化进行发挥,直到今天,仍旧能够观到道家文化博大的气象。尽管道家文化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即对生命与宇宙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关怀,除了揭示人自身的终极发展外,还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道家文化中的整体性原则

道家文化中贯彻终始的是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着眼于天地宇宙的整体运作,而不是囿于人类眼前的利益,以求整体的协调发展。一个人的活动不只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更是天地宇宙的,基于一个整体层面,就会跳出个人眼界与利益的狭隘。肆意破坏环境、捕杀动物,都是与整体性原则相违背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提出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真正意义的丰盛富足,是整体范畴上的可持续发展,竭泽而渔最终带来的只有“缺、穷”。“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家文化讲究“道法自然”,自然莫大于天地,万物生于天地之间,绵延亿万年之久,正是因为天地的“不自生”,不贪图自身眼前的利益,便是天地能够长久的根本原因,人类效法自然,同样也要做到“不自生”的整体原则。所以,道家文化有知足、知止的观念。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文化的这种思想观念,对当代是很好的启迪,它告诉我们,只有在自然界的承受范围内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要让人类的欲望无限度的膨胀,才能保证整体的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有同样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看,整体性原则就是要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能够有整体的意识,和知足知止的观念。同时,道家文化还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子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些都说明道家文化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做为,而是不要过分为之。在讲究“功成”的前提下,让人们懂得“身退”之道,过分的开发自然,终究是与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二、守中理论是道家文化的基石

虽然说道家文化所倡导的不是无所做为,而是不要过分为之,同样也不能毫无做为,这便是“守中”的理论。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如何才能在这个度的范围内呢?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即“治大国若烹小鲜……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也就是说不能没有火候也不能过猛,做到人与自然两不相伤,保证人与自然都能够可持续发展,便是守中思想在生态文明中的启示。《庄子》中讲“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间的关系被视为道的具体运作,《道德经》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梁者不得其死”阴阳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如果以人类的主动性为阳,那么相对被动的自然就为阴,只有阴阳的冲和状态才能保证阴阳的恒定运动。如果人类不断扩张自身的阳性,对自然进行肆意的破坏,那么阴阳就会互相转化,此时掌握主动权的显然不是人类了,而是自然,自然为阳,人类为阴,这种情况下阴阳的互换,必然会导致“强梁者不得其死”的结局,人类自种苦因自食苦果,各种自然灾害扑面而来。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古人便已有这种平等平衡观,更何况当今之世,更应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合。

三、衣养万物的道家文化理念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首是慈,便是老子所说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既然道是生万物之母,人效法自然之道,那么人类同样也要爱护万物。大道普施运化流行,存在便是有其存在之理,尊敬万物、爱护万物,便是人类效法自然应具有的情怀,更不用说肆意的破坏、利用与无限度的征服自然了。在道家的戒律中就有明确规定“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无故摘众花草”,还有“度诸蠢动,一切众生,咸使成就,无有夭伤。”都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慈爱之心,对宇宙中存在的万有都要加以爱护,不得无故夭伤。这种悯怀一切的观念,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们懂得大道的普济,效法自然,必然就不会做出过与不及之举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正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需要的情怀。

由此可见,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有着许多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不仅在过去具有指导意义,在当代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传统经典中的谆谆告诫,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亟需改善,也只有如此,人和自然才能获得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最终人类才能谋得更长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熊铁基,马怀良,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4]傅云龙,陆钦.老子·庄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5.

[5]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

[6]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

(责编:杨艳)

〔作者简介〕程鹏(1987-),男,山西省临汾市信访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收稿日期〕2015-12-12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6)02 - 0062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