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皖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试论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原因及其影响
■ 黄皖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近年来在台湾的选举尤其是2016年的“大选”中,青年群体的政治冷漠倾向发生转变,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行为日益增多,第三势力尤其是“时代力量”崛起。这既有国民党的执政表现引发了青年群体的不满、民进党在野时抓住了吸引青年群体参政的机会等原因,也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政治理念重塑、生活方式变化等的结果。台湾青年积极的政治参与对台湾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未来的政治格局日益呈现出“战国时代”的局面,也使民进党的政治权力被新势力瓜分,而国民党则受到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台湾青年将在未来的政治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台湾青年 政治参与 “时代力量”
2016年1月16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又称2016台湾“大选”)进行了投票,结果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获胜,出任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而在2014年台湾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又称“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赢得22个县市长职位的13席,国民党获6席,无党籍人士获3席。两次选举结果显而易见,民进党击败国民党,完成了又一次政党轮替,重构了台湾的政治版图。虽然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众多,但近年来台湾青年群体积极的政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某种程度上,‘成也青年,败也青年’还是选战的一条‘定律’。”[1]
“从政治态度来看,政治冷漠意味着公民对政治问题持漠视态度,对参与政治活动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从政治行为来看,政治冷漠则意味着公民长期对政治参与的逃避和疏远。”[2]一般来说,在台湾的历届选举中,青年族群的投票率约为30%,20-30岁的青年投票率比40-60 岁的族群约低15% 。2003 年4 月,台湾TVBS 的民意调查发现,“首投族”(年满20岁、首次获得选举权的选民)表示不会去投票的比例占17%,高出一般选民约10% ;“首投族”表示一定会去投票的比例占49%,低于一般选民23%[3]。青年群体的政治冷漠可见一斑。
但近五年来这种状态悄然发生改变。以青年为主体的学生运动和社会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行为日益增多。比较典型的有2013年7月的台陆军士兵“洪仲丘案”,十余万“白衫军”集会游行;2014年3月的“太阳花学运”,学生占领“立法院”议事机构二十余天;2014年底的“九合一”选举中选民的投票率接近68%,这也得益于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2015年7月的“反课纲微调”运动,部分中学生闯入“教育部”抗争。经过“太阳花学运”、“九合一”选举等运动,台湾青年“政治冷漠”的标签已被“政治热情”所替换。
台湾人口2 300多万,青年族群约有550万票,20-39岁年轻人的投票率介于75%-78%之间。台湾内政部户政司的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大选”投票当日“首投族”为1 290 406人,比4年前多出10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一群体占选民总数的6.9%,被称为左右选战胜负的“关键少数”。“首投族”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票,既影响选举结果,也影响其未来的政治偏好,并进而影响未来台湾的政治生态。
2016年“大选”虽然仍是国民党和民进党蓝绿对决的基本局面,但在争取政党票、拼抢“立法院”入场券方面,却还有“亲民党”、“新党”、“民国党”、“台联党”、“时代力量”等共18个政党投入选战。这使得台湾媒体惊呼“第三势力崛起”。所谓“第三势力”,是指在国民党、民进党两大党之外的、以参与并影响政治为目的的政治力量。
“第三势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力量”党,该党2015年1月25日刚成立,可谓横空出世。在2016年“大选”中,台湾1 800余万人参与投票,“时代力量”获得了744 315票,即6%的政党票,在立法院中获得5席,一跃而成为岛内第三大政党。“时代力量”的异军突起,得益于青年的政治参与。该党本身由年轻人组成,能够提出令年轻族群产生共鸣的理念和主张,如它在创党宣言中表示:“在台湾的每个人都享有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追求梦想、保护幸福的平等地位,作为一个国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参与政治、自主决定的权利。”这种政党目标,恰好与“太阳花学运”之后,青年希望获得参政权利、实现正义的氛围相契合。
(一)国民党的执政表现引发了青年群体的不满
首先,台湾经济增长率下降造成就业和收入所得双重下滑,民众尤其是青年的不满情绪高涨。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下行势必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2008-2012年间,台湾只有3.4%的经济增长率。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起薪只有“22K”(新台币22 000元),物价却急速上涨,房价高不可攀,“青年贫困”问题突出,青年群体的焦虑感日益强烈。“太阳花学运”便是反映新一代年轻人对低薪、高失业的迷茫。根据台湾财政部统计,最穷的5%家庭收入同最富的5%家庭收入差距拉大,2008年升至66倍,2013年竟达100倍,贫富差距的鸿沟让青年的被剥夺感增强,从而质疑国民党选战时在经济方面的承诺。
其次,国民党“世袭化”现象使得青年反权贵诉求集中爆发。国民党在2000年失去政权之后,着力培养朱立伦、连胜文、吴志扬、林益进为代表的“四小公子”。而这四位中除了林益进之外,其他都是具有深厚背景的世家子弟,连胜文的父亲是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吴志扬的父亲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朱立伦的岳父高青仁曾是台湾“省议会议长”。这些“官二代”、“太子党”们的参选引发了青年对权贵阶层的强烈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这样会导致台湾政治生态的固化。
最后,国民党高层存在着年龄老化、政策保守等问题。在快速变化的台湾社会中,国民党尤其是其高层已落后于时代,老气横秋,缺乏朝气活力和真正的战斗力,他们与新生代青年之间充满了深深的隔阂,不了解台湾年轻人的想法,因此难以提出对青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虽然近年来国民党为了努力赢得青年选票,马英九推出了“青年团”策略,朱立伦声称从政是为了孩子和下一代,洪秀柱提出改善青年低薪现象,但是青年人对此却表示无感。
(二)民进党在野时抓住了吸引青年群体参政的机会
诚然,民进党是意识形态挂帅的,它在野8年,逢陆必反,逢马必抗,为反对而反对,从国民党执政不佳中攫取政治利益,但它并没有提出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政策主张。同时,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拿不出让岛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放心的大陆政策,更没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很多民众对此十分不满,也逐渐认识到“立委”的武力冲突、学生街头运动频繁等是民进党在背后操纵的结果。但民进党能反思败选的经验教训,为了积极应对2016年大选,采取了不少赢得青年群体的措施。
其一是民进党善于使用新媒体与青年交流。台湾最流行的网络新媒体主要有Facebook、PTT等。在2008年败选后,民进党开始发展网络“绿林军”,借助新媒体发表言论,以影响青年的思想倾向。2014年“九合一”选举前夕,不少民进党候选人在网络上打出“青年投票,翻转政治”等宣传语,号召青年“为自己发声,成为推动社会改变的动力”。民进党主席暨总统候选人蔡英文也擅长网络经营,目前她的Facebook粉丝数已猛增至一百多万。
其二是民进党悄然运用校园平台发展后备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管是否能落实,台湾一直在推动政党退出校园,2008年国民党胜选后为兑现“政治远离校园”的竞选承诺,真的退出校园,与此同时,民进党却悄然进入校园,定期在高校举办循环演讲、培养学生运动干部等。高校成了其了解青年、吸纳新生力量的平台。蔡英文在2012年“大选”失利后,也多次到各大高校进行演讲,积极联系青年,以她的名义建立的“小英基金会”也大力培训青年军。
上述举措主要是媒介或平台的构建,更为关键的是民进党对青年做出的政策承诺,它不断地对青年宣讲未来要推出的创业、兵役、住宅、教育等青年政策,以此获得青年支持。虽然国民党也意识到青年的重要性并开始争取青年,但是它的行动和民进党相比还是慢了一步,民进党迅速赢得了青年,比如支持蔡英文的青年组成了“有志气青年挺英阵线”,启动了近百场青年政策座谈会,就各项青年议题进行讨论,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民进党为争取更多的年轻人支持,与“时代力量”合作,在联合造势过程中,以蔡英文为首,民进党党内天王包括苏贞昌、谢长廷、陈菊、赖清德、叶菊兰等人,无一缺席“时代力量”的造势现场。
(三)青年群体自身主体意识增强等因素促进其政治参与
1.主体意识的增强
台湾青年群体一直是国民党、民进党争取的对象,被动地卷入政治的漩涡,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活动的客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主要政党所固化的政治格局让青年认为自己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但近年来,台湾青年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经历了一系列学生运动、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可以追溯到2008年11月的“野草莓运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众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发起捍卫集会自由等基本人权的较为有序的抗议;2010年,青年学生再次对国民党执政中存在的土地、环境、劳工问题等发出抗议;2011年9月数家大专院校的大学生联合成立了“首投族国政观察团”,围绕2012年大选举办讨论会,并与政党候选人交流,呼吁出台更多的青年政策;以及前文提及的“太阳花学运”、“反课纲微调”运动等,青年既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议题,也关怀社会,参与到各种公共议题之中,如“首投族国政观察团”提出的诉求主要有“救”学贷款、调整学费、提升“校”能、产学合作、我要工作、安心成家、环境永续等。
在这些历练之中,青年人逐渐形成了以下意识:(1)青年有参与政治的机会。(2)青年发声之后,会使所诉求之事发生某种改变,不管这种改变是微小的还是巨大的。(3)青年迟早是台湾地区的主人。很显然,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青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们逐渐变得有责任担当,也变得更加理性。如果说之前是成熟的大党为青年提供政治参与渠道,那么,当前的青年已经有意愿主动开辟更多元的渠道。可以说,政治运动催生了青年的主体意识,而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又推动了青年的政治参与,形成了双向的推动力。
2.政治理念的重塑
台湾的蓝绿阵营长期严重对立,这种长期的族群撕裂和严重的政治对抗,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到厌烦。“太阳花学运”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破坏了国民党推动两岸经济整合路线与两岸和解路线,国民党的执政形象遭受重创;陈水扁执政时所曝光的腐败及后来的锒铛入狱等,同样使得民进党的公信力荡然无存,社会基础受到削弱。在政治选择上,非蓝非绿、超越蓝绿,成为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新萌生的政治理念。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时代力量”党主席黄国昌、社运领袖洪慈庸、闪灵乐团主唱林昶佐等,都称自己是没有政治经验、没有任何政党基础的政治素人,属于公民力量。这种新理念使得岛内的中间选民不断增多,“第三势力”的崛起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3.生活方式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成为台湾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青年热衷于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友及休闲,可谓是网络生存的一代。智能手机和电脑相比较更为便捷,其广泛使用更强化了青年的网络生存。台湾主要新媒体Facebook与PTT,注册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和青年人群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方式。
青年对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感到厌倦。传统的选战以电视、旗帜、海报、纸板、宣传车、宣传单等为主要手段,尤其表现为喧闹杂乱的街头政治,多年沿循,早已造成“审美疲劳”。标榜引领时尚潮流的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现身选举造势的场合,也很少关注电视、电台和报纸杂志上的政治新闻,他们了解政治事件最普遍的方式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新鲜感的网络。“首投族”大多是手机一族,也是民意调查难以把握的一族。
有学者指出,在政治选举中,互联网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有助于设置议题,渲染激化选民情绪。在“九合一”选举中,“政治素人”柯文哲就成功进行了网络营销。在2016年“大选”中,“时代力量”的参选人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竞选阵地主要在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注重创意和互动,在年轻人中有很高的支持度。2016“大选”之后,年轻人在网上的反应是“时力取得空前大胜利”、“恭贺时代三巨头归位!!!”等,可见新媒体的作用之大。
尽管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泛滥、网络谣言、理想化、非理性、网络暴力等,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符合青年求新、求异、求便捷等心理需求,使其参政热情愈发高涨。
近年来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既是民进党取得执政权的重要助力,也给台湾的未来政治格局带来很大的变数。
1.台湾未来的政治格局日益呈现出“战国时代”的局面
未来台湾的政治格局进入变革调整期,政党之间的竞合更为复杂。这一趋势在2016年已经出现,民国党、“时代力量”等新兴政党都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促使大党和它们进行竞争组合活动。民进党与“时代力量”、“绿社联盟”是新旧竞合,在“总统票”上合作,在政党票上竞争。亲民党与国民党也是新旧竞合。国民党与新党则属于旧旧竞合,能创造的价值有限。其他还有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组成“绿党社会民主党”联合参选等。
诚然,“第三势力”未来的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它在政治领域资历太浅、根基不稳,还不足以左右大局。但是,“第三势力”的崛起,确实撼动了台湾的政治格局,更多新的政治组织势力可能出现,政治生态的新变化可以用“战国时代”进行描述。
2.民进党及绿营面临着新政治势力分享权力的局面
民进党在野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而与“时代力量”合作。但是,这种合作的选战策略,在“大选”的最后关头,意外埋下了自己的政党票被反蚀的伏笔。据了解,民进党发现支持蔡英文的选民,约有三成的政党票将改投“时代力量”,使得民进党“不分区立委”安全名单,从原本预估的16席,下修两到3席[4],这是没有意料到的损失。民进党在大选之后才发现,它和“时代力量”不仅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这个新政党不是侧翼,不是听命于自己的辅助力量,而是要分享权力的新政治势力,作为立法院中的“关键少数”,在未来将对自己产生更大的牵制。
“时代力量”的崛起给另一个老牌“台独”本土政党——“台联党”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昔日李登辉力挺的“台联党”已被边缘化。奉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党”,原本拥有3个议席,在这次选举中全军覆没。因为“时代力量”比“台联党”更为基层、更为草根,其立场也更为激进、张扬,如其“创党工程总队长”黄国昌曾多次表示,台湾要“宪改”(法理台独),“我觉得台湾国家定位正常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How(如何做)的问题”; 台湾和中国大陆就是“Marry or Shoot(要么结婚要么开战)”,得不到就毁了对方,犹如一对“恐怖情人”。
但是“时代力量”也是多变的,因为其成员多是青年,拥趸也是青年,其胜选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年群体情绪的集中反映,他们可能来不及理性思考该党的政治主张、行为等,只是激情澎湃地借此发泄不满而投票,所以隐含变数,至少在未来十年里,很难成熟到能与民进党分庭抗礼的地步。
3.国民党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和改革的政治困局
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遇到了最大的危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国民党长期依赖的传统家族政治、地方派系、僵硬体制与年轻人有着不小的距离,在选前的“换柱”过程中,疑点与瑕疵甚多,朱立伦本人也受到诚信的质疑。更为严重的是,蓝营的一些外省人第三代、台商二代都出现了亲绿倾向。这意味着国民党及蓝营的未来前景堪忧。
国民党要想浴火重生,必须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走制度化的改革道路。这就倒逼国民党转型和改革,彻底根治各种“顽疾”,才能挽回在民众中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人才问题是国民党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百年老党的官僚文化让许多草根出身的人才缺乏上升通道,国民党迄今为止没能推出真正的改革派。目前在国民党高层的中生代中,只有朱立伦有影响力。连战、吴伯雄等人已垂垂老矣,而马英九已经66岁,台中市长胡志强也已66岁,剩下能挑大梁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国民党必须把培养骨干人才,特别是培养年轻骨干作为头等大事,这也是重塑党的品牌形象、重新取得执政权的关键。
结语:2016年台湾“大选”的结果反映出台湾青年已经成为台湾政坛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青年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行为积极,撼动了台湾原有的政治格局,使民进党重新定位、调整权力结构,也迫使国民党反思为何失掉民众和青年的支持。台湾青年将在台湾政治进一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1]苏颂兴:《台湾青年与台湾的政治选举》,载《青年探索》,2012年第3期。
[2]常思纯:《投票率视角下的日本青年政治冷漠现象分析》,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3]吴乐杨:《台湾青年政治冷漠现象及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11期。
[4]《民进党危机!预计3成政党票将改投第三势力》,http://news.ifeng.com/a/20160112/47032772_0.shtml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6-09-03
黄皖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青年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