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回归青年”的关系链条与改革前瞻

2016-02-11 12:26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共青团改革服务

■ 刘 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共青团“回归青年”的关系链条与改革前瞻

■ 刘 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以青年为中心的共青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把握共青团改革的时空定位和关系链条,推动共青团回归青年群众,使共青团改革取得实效。一要把握好共青团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坚持“以青年为中心”的共青团改革导向;二要把握好共青团历史传统与现实境遇的关系,搭建服务青年与市场逻辑有效对话和衔接的机制平台;三要把握好思想引导与服务青年的关系,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为重点,实现思想引导与服务青年的逻辑归一;四要把握好共青团改革实践探索与方法论的关系,从实践空间、工作体系、工作格局和存在场景中把握共青团改革的方法和原则,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共青团 回归青年 关系链条 群团改革 去行政化

一、局部与整体:把握共青团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市场逻辑和竞争原则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不仅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权力体系和社会关系格局,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共青团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党建话语体系中,作为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被称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然而,在市场环境作用下,执政党和政府都在发生改变——以市场为中心的职能重塑和组织转型。这种改变虽然是党和政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则,追求政治效益、行政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应然之举,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或消极的影响。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共青团也未能独善其身。从团青关系的整体面来看,共青团与青年群众的关系渐行渐远;共青团的“行政化”色彩和“官僚气息”日益浓厚;共青团干部的青年工作能力与党的期望和青年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共青团改革势在必行。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特别是共青团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中国共青团迎来了继20世纪80年代改革大潮后的又一次发展机遇。尤其是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4号文件”)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为共青团改革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多次对共青团改革做出指示和批示,并亲自审阅上海、重庆两市的“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准确理解共青团改革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必须立足于共青团改革的大背景、大格局、大环境,即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对共青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共青团是党领导下以青年群众为工作对象的群团组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元,改进共青团机构设置,强化共青团服务职能,对于理顺党团、政团、社团关系,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动员广大青年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共青团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1]。

笔者认为,“回归青年”是共青团改革的价值导向,也是共青团改革成败的衡量标准。以共青团为代表的群团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共青团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从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群团工作到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从中央4号文件出台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团改革已经由政治规划转为政治行动,一幅由“执政党谋划设计—地方共青团改革探索—共青团中央改革实践—共青团全领域、全要素改革实践”的共青团改革蓝图已清晰地呈现出来,无论处于何种意义坐标上的改革探索,共青团都必须始终坚持“以青年为中心”的改革方向。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对此,我们要以一种历史情怀、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来研究共青团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要从涉及共青团改革的诸多关系中厘清主要与次要、主流与支流、关键与细节、多数与少数、整体面与小角度等关系,把握好共青团改革的大方向、大格局,打造一个真诚而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青年特点、顺应时代大势的青年组织。

二、传承与割裂:把握共青团历史传统与时代境遇的关系

长期以来,共青团被学界称为是介于政党与社会之间“半政党性质”的青年群众团体,它与政党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回溯历史,共产党与共青团几乎创建于同一时空坐标下,两者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共青团始终把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作为自身的使命,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团的任务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党带团行、团跟党走”作为九十多年来党团关系发展的基本主轴,始终没有改变。团十七大报告在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共青团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共青团是党亲手缔造、直接领导的,任何时候都要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团关系的相对稳定性还内在地隐含着这样一则定律:在组织宗旨层面上,共青团的宗旨与党的宗旨一脉相承,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两个组织的章程中分别被明文确定。两者相区别的是:党以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就是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青团以维护和发展共青团员乃至全体青年群众的共同利益为旨归。这里所说的“利益”,既包括青年个体的具体利益,也包括青年群众的整体利益;既包括青年群众的现实利益,也包括青年群众的长远利益。共青团维护青年利益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并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必须指出,共青团的“小宗旨”要寓于“执政党”的大宗旨之中,“小宗旨”的践行对“大宗旨”的落实和认同将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追求利益和利益的最大化,是个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任何思想主张和行为体系都离不开利益动机。从历史逻辑来看,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与青年群众发生联系、产生影响的黏合剂。无论历史时针如何拨转,共青团服务青年利益的宗旨始终熠熠生辉,这也是共青团九十多年来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1922年,团的一大制定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即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斗争的组织。一方面为改良青年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奋斗,并为青年妇女、青年学生的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要养成青年的革命精神,向着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在于找到国家建设和青年利益之间的契合点。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强调:青年团在吸引青年参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要不断地加强团组织建设,善于根据青年特点、采用适合青年的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工作;要适当照顾青年的各种特殊要求与关心青年的切身问题;要注意围绕中心工作去开展青年的各种特殊工作。1988年团十二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是共青团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只有表达青年的意愿,才能紧密联系青年群众;只有真正代表青年的利益,才能赢得青年的信任。”[2]2015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把青年需求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把青年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通过对以上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服务青年利益、满足青年需求、照顾青年特点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能,这一职能已在长达九十多年的青年运动史中沉淀下来,并已升华为共青团的组织符号、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

然而,在市场逻辑的作用下,共青团的历史传统正面临着被割裂、被消解的危机——行政化取代群众性、官本位取代青年本位。当前,共青团“行政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口号响亮,活动影响甚微,比阔气、讲排场等不良风气在共青团活动中有很大市场;二是组织工作体系僵化,以机关化的行政工作逻辑代替群众化的青年工作逻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动员青年能力乏力;三是共青团的青年代表性不强,共青团逐渐陷入少数“精英青年”的自我循环之中,“贵族化”现象突出,组织缺乏活力和代表性。当然,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酵”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共青团“行政化”问题,使共青团回归青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继承和弘扬共青团“以青年为中心”的历史传统和组织宗旨,搭建服务青年与市场逻辑有效对话和衔接的机制平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共青团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服务青年不仅要做在“面上”,还要延伸到“底下”;不仅要提供服务产品,还要增强服务能力。对此,《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把“服务”作为维护青年利益的工作抓手,服务工作要面向大众、面向底层、面向短板,更加注重直接服务普通青年,努力打造直接联系服务青少年的重点服务项目,开设直接面向青年的活动场所,适应青年的作息特点,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升服务能力。

三、抽象与具体:把握共青团思想引导与服务青年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的职能应该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其中,引导青年是共青团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能,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生活领域的职能。根据共青团的建团逻辑,思想引导主要是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目的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大众化,坚定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服务青年主要是做青年的权益维护和保障工作,目的在于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因此,在过去的团建实践中,引导青年与服务青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和维度,各有其工作重心和侧重点。在官方文件中,引导青年和服务青年是并列表述的。

思想引导青年是一个以“政治价值观认同”为核心的开放多元的实践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理想信念引领:引领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组织动员青年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夯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念培育:在青年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明确个体成长的价值定位和行为选择,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担当精神和国家民族情怀,培育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个层次是生活理念引导:引导青年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严谨的学习观、理性的恋爱观、乐观的职业观、严肃的纪律观、健康的兴趣观等,理性看待个体成长中的现实矛盾和挫折挑战,促进青年个体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思想引导青年不是简单的书斋式教育和思想灌输,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共青团的意识形态工作融入青年的公共生活、个体生活和情感生活之中,而“服务”则是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的重要途径。

从服务青年的角度来看,服务青年虽然是共青团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明确提出“服务青年”的工作理念是在我国确定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后[3]。团十七大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年的追求和梦想更加丰富多彩,需求和利益更加广泛具体,成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共青团只有竭诚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努力为青年“ 圆梦”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团十七大报告将共青团服务青年职能概括为“千方百计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尽心尽力服务青年所急所盼”、“满腔热忱关爱困难青少年群体”、“依法有序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四项具体内容。实际上,服务青年也包含着执政党和共青团的意识形态诉求,即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法制观和成才观,引导青年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避免青年在资本强势的市场环境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职能反映组织性质和活动方向,引导青年和服务青年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共青团与青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青年与政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从这一点来说,共青团的引导与服务职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在市场逻辑前提下,共青团引导青年职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服务青年的手段,否则引导青年就很可能陷入“无效的循环”和“尴尬的困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逻辑是个体行动的前提和动因,缺少利益的引导就是抽象空洞的引导,灌输教育和政治教化在市场机制下已经难以为继,捕获青年的“痛点”和“兴奋点”,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具体利益。尤其是社会性色彩浓于政治性色彩的基层团组织,更需要通过社会逻辑(利益关系、情感关系等)去联系青年,将大道理转化成与普通青年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道理。通过履行社会性功能,实现政治性功能,这是共青团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4]。

引导青年的重点在基层,服务青年的重心也在基层。对基层共青团而言,实现引导和服务的逻辑归一,是共青团回归青年群众的重要路径。早在2014年,共青团中央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意见》,这份意见在第五条“强化服务功能”中强调指出,各领域基层团组织要在深化现有服务品牌和项目的同时,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团员青年的特点,找准重点方向,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形成持久有效的社会功能。各领域团组织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可见,这份意见将服务与引导并列论述,突出了“服务中有引导、引导中有服务”的工作理念。笔者认为,只有让青年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青年才愿意舍弃其他选项而选择共青团。在共青团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有必要重温这份重要文件,着力破解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难题,消除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和引导青年“两张皮”的现象,使共青团引导青年能够踩在点上、服务青年能够抓住关键。

四、经验与规律:把握共青团改革实践探索与方法论的关系

在我国政治生态系统中,共青团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共青团改革的成功与否必将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系统的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共青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中央开会部署、出台政策文件到地方试点探索的链条中就可见一斑。共青团改革要坚持科学改革、稳步推进、统筹协调、党的领导四个基本原则,既要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也要在地方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找到破解改革难题的“药方”。从这个角度来讲,共青团回归青年,不仅涉及共青团工作理念、工作设计和工作方法等问题,还在深层次上涉及共青团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共青团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由方案文本到实践成果需要一定的周期和过程,而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将有助于缩短共青团改革的周期,确保改革过程的稳定性和协同性。共青团改革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不是指共青团改革实践中具体的实操方法,而是指若干具体的实操方法背后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是对共青团改革具体方法的抽象和凝练。笔者认为,方法论问题对共青团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其一,共青团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共青团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政治集团的利益,改革既面临机遇,更面临阻力和风险,如果不懂得科学改革、统筹谋划、协调配合,那么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科学改革、统筹谋划、协调配合正是共青团改革方法论的核心要点。其二,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对群团改革已做出部署,共青团改革的方法论将为工会、妇联等其他群团组织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因此,凝练共青团改革的方法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必将成为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三,从具体实践看,共青团改革面临着一些外部杂音,如何澄清流言、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是共青团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共青团改革的方法论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郑长忠在《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从0到1”》的文章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共青团来说,目前的试点在上海市和重庆市,而这两个城市都是直辖市,因此对于下一步全团改革推进来说,还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上海、重庆的地方性试点经验转化为团中央层面改革的参考与借鉴;二是如何将上海、重庆直辖市的改革经验在其他地方,特别是省级共青团中进行示范与推广,这里将遇到两方面挑战:(1)试点推广的一般性困难,就是各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复制与借鉴上海、重庆的改革经验;(2)本次试点单位所带来的经验在推广时可能遇到特殊性困难,那就是直辖市经验对省级共青团的适用性问题[5]。

概括起来,从实践空间维度看,共青团在改革中要处理好地方实践与系统推广的关系,要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为一般原则和一般方法,这也是“地方试点”对共青团改革的价值和意义。从工作体系维度看,共青团改革还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共青团改革,不能走两个极端:一是单纯为了回归青年群众而抹杀共青团的政治性和先进性;二是为了改革将已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传统“推倒重建”、“从零开始”。笔者认为,共青团要在破与立的动态互动中实现回归青年的改革目标。一方面,要打破共青团陈旧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减少行政化的工作程序,增加调研走访工作权重,要经常性、常态化地与青年交朋友、结对子;打破文件政治的工作逻辑,强化情感、兴趣、爱好、乡愁、时尚文化等要素在动员、引导和服务青年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搭建新平台、创设新阵地,既要夯实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基础,又要注重在青年自组织、青年网络组织、流动青年群体、海外华人青年群体等青年存在空间的团建工作;既要做到能覆盖、全覆盖,又要真正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功能,让青年拥有现实获得感。从工作格局的维度看,共青团要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1952年6月7日,刘少奇在同团中央常委谈话时指出,中心工作是由党决定的,青年团要研究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党的意图,要懂得党的尺度、党的计划,要完全弄清楚。青年团的教育,不要离开中心工作,不要孤立地去搞。青年团要在当助手的每一步骤中来教育青年[6]。刘少奇的这番谈话对当前的共青团改革仍具有重要启发性意义:共青团要善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存在、发展和改革的定位,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作用,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政府青少年事务管理部门的职能相区别,共青团改革要与其他社会领域改革工程相衔接,积极主动构建团的活动空间和工作场景,“以青年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团的活动。从存在场景维度看,共青团要主动融入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衔接,根据共青团的存在场景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改革方案。比如,高校共青团改革要以学生组织改革为突破口,在学校层面理顺校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关系,探索学生组织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新途径,扩大学生会主席团和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范围,设立学生执行主席制度,建立共青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联系青年学生和班级制度;企业共青团改革要以激发青年职工创造力和能动性为核心,与企业工会改革同步推进,保障青年职工合法权益,畅通、拓展青年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农村共青团组织改革要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农业现代化等国家战略,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青年、农村特困青年等弱势群体,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整合农村青年劳动力、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等方面谋划改革方略;新社会组织共青团改革要着力破解覆盖面不足、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要善于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打造新社会组织的青年之家。

综上所述,共青团改革是一项“回归青年”、“以青年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工程,在“四个全面”战略的大格局中,共青团改革要准确把握共青团的定位、方向和目标,增强共青团改革的后劲儿和可持续性。在共青团改革实践中,要树立历史视野和系统思维,处理好历史与现实、服务与引导、经验与方法的关系,真正使共青团改革的成果落实落地。总之,“让青年选择共青团”是共青团改革的最高价值目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页。

[2]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青团重要文件汇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3]胡献忠:《共青团职能历史演进与拓展的文本分析》,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4]胡献忠:《新常态下共青团发展图景与反思——回归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点和常识》,载《青年探索》,2015年第6期。

[5]郑长忠:《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从0到1”》,载《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4日。

[6]李玉琦 李 艳:《新中国青年工作编年纪事(1949.10—2012.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责任编辑:邢 哲)

2016-08-29

刘 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学生辅导员,法学硕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共青团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2016年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青年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DXS20160019)、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立项课题“叙事学方法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换研究”(课题编号:2016B08)、2016年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6ZD008)、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高校共青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CUGW15081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青团改革服务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改革之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革备忘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