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泓
(上海市警卫局,上海 200030)
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建设研究
王晓泓
(上海市警卫局,上海200030)
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促使警卫部队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应对突发事件对警卫工作造成的威胁,建设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已迫在眉睫。利用以智能监测平台为核心的综合预警系统,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预兆,通过计算机信息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挖掘、情报信息研判和元胞自动机等技术,对突发事件处置进行科学推演,从而正确指挥和有效处置,确保警卫对象和警卫目标的绝对安全。
突发事件;预警监测;实战推演处置;系统建设
当前,社会大局总体平稳。但是,“三个期”“四个相互交织”“五个前所未有”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且出现国际因素对国内影响增强,经济因素对社会稳定冲击加大,虚拟社会对现实作用凸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管理难题增多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恐怖活动仍然活跃,国内面临的恐怖威胁增大。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警卫工作领域,使警卫安全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当前全方位改革开放、高度透明、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警卫工作既受到暴力恐怖、群体性事件和其他安全因素的威胁,又面临着社会变革、机制创新、观念变化的影响。而且群众要求和网络舆情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对做好警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改进警卫形式方面,各级领导多次强调,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党中央、公安部、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对新时期警卫工作的新挑战,也是当前警卫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建设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对于提高警卫部队处突能力,确保警卫对象和警卫目标的绝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照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公安部、上海市政府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推演系统所研究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重要警卫目标和警卫对象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安全威胁的紧急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敌对分子破坏、重大刑事犯罪、群体上访、暴力过激上访突发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等严重影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事故灾难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1]
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根据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包括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等规律和特点,按照警卫突发事件的实战处置原则、预案、要素等,利用以智能监测平台为核心的综合预警系统,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预兆,通过TA-LTE等综合通信网络,将预警信号报送到勤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利用计算机信息虚拟仿真、动态情景更新、GIS三维成像、大数据分析挖掘、情报信息研判和元胞自动机等技术,根据预警信号虚拟出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仿真情景,进行突发事件的推演指挥处置。[2]
此系统可平战结合,在平时训练中让警卫人员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网上实战,在逼真环境中明确自己的职责、位置和科学处置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各级警卫人员处置警卫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与实战演练相比,推演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警卫形式科学、不扰民等优点。
警卫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是确保警卫工作安全的重要保证,既是警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警卫勤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根据世情、党情、社情、民情,进行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建设十分必要。[3]一是提高处突预案指导性和执行性的迫切需要。突发事件作为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员没有切身体验,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与反应。要想让指挥员、战斗员等参与人员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处突预案并科学决策,就必须加强预警处置,加大预案培训和演练。二是改进警卫形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处突实战演练涉及部门多、组织难度大、经费需求高,特别是警卫目标大多地处市中心、闹市区,周边情况复杂,政治敏感性高,易扰民。因此,实战演练不可能成为常态,还需要进行预警处置和网上实战推演。三是处突警卫实战的迫切需要。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千头万绪、变化不定、情况复杂。在实战中能否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是对警卫部队广大指战员学习能力、基本技能和执法水平的考验。借助于组织方便、经济实用、形式灵活的推演系统,能够使警卫人员身临其境地参与“实战”,明确自己的职责、位置和处置方式方法。通过在逼真环境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警卫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彼此经验分享,有利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技能局限,强化各种能力训练,充分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战处置水平,做到警卫安全与警卫形式的相对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警卫工作,为提高警卫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警卫部队的信息基础网络、信息化基础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警卫综合应用系统、涉密安全保障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标准化规范系统、警卫信息化实战平台、大数据情报研判平台等项目建设应用已日趋成熟。公安部警卫局“十二五”“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在新时期高效率地完成各项警卫任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和“八项规定”也对警卫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建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坚持在警卫突发事件中确保警卫对象和警卫目标安全的首要原则。除此之外,还应遵循统一领导,逐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能力等处置原则。该系统主要由智能预警、综合通信、数字推演三大分系统组成。
(一)智能监测预警平台
运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视觉标签等技术对有关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执勤者在视觉上能清晰明了,并能用统一规整的语言进行交流、统计和存储。预警系统的视频智能感知系统采用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3DGIS技术、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证件智能管理等前沿技术,实现监控区域内异常情况准确识别与精确定位,形成一个以技防为主、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系统。
其中,智能视频分析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对警卫任务覆盖区域和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实时智能分析,是系统的主要信息收集和分析手段之一。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多功能随意切换,并支持检测规则的自定义设置,拥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可灵活定义事件类型,实现对可疑行为的分析预警。只需通过对报警信息的复核,值勤人员便可轻松进行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置。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人脸智能识别。依托科学的智能分析算法,进行中远距离的人脸检测和捕捉,将抓拍的照片建立相关人脸的数学模型,并将获得的人脸特征点信息提取出来,与数据库中的人脸模板进行比对,输出比对结果。如识别出特定对象有可疑之处,则联动不同警戒级别进行报警。本技术可与现场安检、验证POS设备相互配合,实现多重认证,提高人员检查的安全级别。
2.车辆智能识别。依托先进的车辆监测、目标提取、特征识别等智能算法,借助并整合高清视频处理和DSP技术,对进出警戒区域的车辆进行实时识别,得出车辆的号码、类型、品牌、颜色、速度等信息特征,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比对,输出比对结果,对违规、可疑车辆进入区域自动预警。同时,精确统计监控区域内人员与车辆数量,计算平均密度,定制预警等级,辅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异常事件检测。采用国际智能数据分析算法,基于模式分类,把视频检测从对人、人群的行为跟踪、识别,上升到对人、人群行为的理解,对异常动作、事件进行准确判断、监测。该技术主动对视频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能同时监测同一场景中多个目标的不同行为,对于可疑行为事件自动标记并实时预警。其异常事件检测主要包括:越界、进入/离开禁区、滞留/徘徊、奔跑、聚众、烟雾等。
4.三维全景融合。三维全景融合是指以GIS或者三维模型为载体,将分镜头视频按照实际位置映投到三维空间,直观观测运动目标的跨镜头行为及运行趋势,实现对整个物体全画幅、大场景、全景、实时、立体展示。三维全景融合技术打破了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分镜头割裂画面显示的局限,超越广角镜头实现跨封闭物理空间的视频整合(空间、时间融合),可在监控画面上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实现全景全局、自由、多角度观测的“天眼”视图。
5.智能报警。在智能监测预警平台中自动用红色边框等标出报警对象,标识出可疑目标的移动轨迹。通过通信网络选择使用语音、短信、微信、图像、邮件等方式,把系统所发现的异常事件向执勤人员发出提示。
(二)综合通信系统
智能预警系统在不同方位发出的报警信号,需要通过综合通信系统传递给突发事件数字推演系统。综合通信系统主要由程控有线通信、TD-LTE无线宽带专网、800 M无线集群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组成,可提供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的预警信息。
(三)数字推演系统
警卫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关联性、紧迫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警卫部队必须果断决策、迅速出击、灵活机动、准确处置,这就对警卫部队突发事件处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字推演系统必须根据通信系统传递的不同预警信息,按照预案进行高效指挥处置。数字推演系统分为实战推演处置系统和模拟训练推演系统。
1.实战推演处置系统。实战推演处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推演系统根据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着眼实战、讲求实效,精心组织、确保安全的原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GIS三维成像技术、场景渲染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挖掘、情报信息研判、元胞自动机等技术,根据设定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虚拟出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仿真情景。参加实战推演处置的值勤指挥人员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不同情况和不同的处置要求,利用所掌握的应急处置知识,以及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情况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引导警卫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人机结合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使警卫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等顺利进行,确保警卫突发事件处置有条不紊、迅速、准确、果断、高效。
2.模拟训练推演系统。推演系统根据警卫工作突发事件处置总预案,运用流媒体、动态情景更新、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分析挖掘、元胞自动机和网络发布等技术,把实际情景、方案仿真在虚拟环境中。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分别在模拟环境中对各职能部门的指挥者、工作人员的到位要求、职责和指挥权限、处置分工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规范,从而促进警卫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检验和提高警卫人员的指挥决策、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努力做到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各个环节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确保处置工作严密、有序、高效。
通过开展应急处置数字推演,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警力、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三是增强应急处置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四是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真正做到责任分解到人,落实到岗,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五是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官兵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警卫突发事件预警及推演处置系统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反恐等环境和状况,为推演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场所。面临新形势下执法环境的新变化,以及中央“八项规定”对警卫工作的新要求,警卫部队必须妥善处理好保安全与保民生、维护秩序与文明执勤的关系,进一步改进警卫安保形式,努力把警卫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更为推演系统的拓展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01-08.
[2]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Z].2009-09-25.
[3]田雨,张旭东,顾瑞珍.解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2006-01-09).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xwzx/fzxw/200601/20060100022543.shtml.
[4]闪淳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R].2009-06-05.
(责任编辑刘彦超)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Emergency Warning and Deduction of the Security Guards
WANG Xiaohong
(Shanghai Security Bureau,Shanghai200030,China)
The grim situation and the arduous tasks prompt security forces to use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to respond to security emergencies,and to construct security emergencies early warning and training system is imminent,which i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warning system by means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platform to watch emergency signs and omens,of a computer virtual simulation and data analysis of mining,the judgment of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and cellular automata techniques,to respond to simulating emergencies,to guarantee a sound command and effective disposal for the absolute safety of the security object and security goals.
emergency;early warning surveillance;practical deduction disposal;system construction
2015-10-20
王晓泓(1963—),男,浙江宁波人。
●警卫研究
D631.3
A
1008-2077(2016)03-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