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其在组织中的泛化研究综述∗

2016-02-11 03:3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族家庭传统

戚 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其在组织中的泛化研究综述∗

戚 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已经泛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文化及泛家族化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传统家庭的固有功能目前已经逐渐地转移并内化在各类微观组织之中。家族的组织特征、人际特征及行为特征推广到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家文化的泛化影响了华人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他们的研究为家文化及其泛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理论的深入拓展,定量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本土化实证研究等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的完善。

家文化;泛家族主义;传统文化

家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单位,虽然所处地域和文化起源不同,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家庭的存在,也有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社会组织法则与相应的伦理体系。而对中国人来说,家的意义比别的民族更大,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于家(李亦园,1988)。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国成为一个家文化传统悠久和深厚的国家。家文化及泛家族化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地存在着,传统家庭的固有功能目前已经逐渐地转移并泛化在各类微观组织之中。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概念、地位及其在微观组织中的泛化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针对现阶段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一、“家”的溯源

在西方,“家”字源于拉丁文familia,它的原义不是指夫妻及其子女,而是指奴隶,即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奴隶。到近代,英语中的family概念内涵较宽,既指家庭又可以指家族。《美国传统辞典(双解)》中对family的典型解释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群居组织;其二是指同住的两个或更多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念的人,他们通常是长期住在一起。

在我国,学者们对家字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其后,学者们的主要说法有四种:第一种就是许慎的家居说;第二种是家庙说,是由清人吴大瀓从祭祀的角度分析家字所提出的,他认为家是古人祭祀的场所(胡绍文,2002);第三种是社会组织说,从考古发掘的角度考察后,罗琨和张永山(1982)认为“家”字的本义是社会组织,因为氏族和宗族的出现都比宗庙时期提前;第四种是家族说,梁颖(1996)认为“家”就是指家族,是以血缘聚居团体为基础的财产单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家首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其次这种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如梁颖先生所言,家是一个以血缘聚居团体为基础的财产单位。血缘聚居是维系家的重要纽带,而强调其为财产单位则说明了家所具有的经济上的功能。

与“家”字密切相关的有两个基本概念:家庭和家族。这是两个含义相近但所指范畴却不尽相同的概念。相对而言,前者小于后者。在我国,家庭与家族大多时候是分开使用的,不仅用词不同,内涵也不同。潘允康指出,家庭范围较小,是亲属同居共财的生活单位;家族则范围较大,是指同宗而非同居共财的血亲群体(1986)。胡军等(2002)认为“家族是在核心家庭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血缘集团,也可以说是中国血亲家庭的延伸扩大”。但是,台湾学者陈其南(2006)认为,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有一组与家有关的用语,例如家庭、房、家族和宗族等,这些概念都强调了亲属关系的核心内涵。他将家庭定义为“谋求共同经济生活的一个亲属团体。这个团体的成员可多可少,成员间的关系可复杂、可简单。”在陈其南的理解里,家庭与家族的概念是相似的。

在西方,家庭和家族两个概念的边界相对更为模糊。比尔基埃(1998)在《家庭史》中认为,家庭是一个符合个人和人类的根本需求和根本欲望的社会组织。默多克(1996)则将家庭和家族两个概念放在一起下过定义:“家庭/家族(family)是一种具有共同居住、经济合作及生育等特征的社会群体。它包含男女两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两个人维持社会认可的性关系,及他们所生育或者收养的小孩。”与默多克不同的是,里弗斯(2002)认为,对于家族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包括所有亲属,后者是指包括双亲与子女的简单的社会团体。多数研究中所指的家文化中的“家”字所表示的含义与默多克的理解相近,即将之看作一个统一的概念,既包含家庭也包含家族。

二、家文化的地位与概念综述

(一)家文化的重要地位

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指出,“中国终古不变的宪法的精神是家庭的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们推崇“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悌”、“长惠幼顺”,注重家庭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强调“以和为贵”,认为“家和”才能“万事兴”。在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家”的论述。孟子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也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之说。此外,与家相关的名言比比皆是,如“积家而成国”、“家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等。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演变,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家文化传统悠久和深厚的国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1949),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特别强调:“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台湾人类学学者李亦园(1988)与梁先生的观点相近,他认为:“数千年来,每一代的中国人实际上就生活在这一套绵密的家族意识网络里,中国家族的组织法则,与从此所发展出的一套伦理道德观念,不但主宰了中国人日常家居生活,而且由此渗入中国文化的其他领域,塑造了举世独特的中国家文化”。在李亦园先生看来,中国文化就是“家的文化”。

家文化是由儒家学者不断地提炼总结,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和社会准则,并扩展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储小平,2003)。中国的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已经泛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族以外的组织,包括企业或国家都可以被认为是“家”的扩大(杨国枢,1998)。李亦园(1988)认为,与传统的中国古代家庭相比,现代家庭已日益将其大部分的功能退让给社会。但是,中国家族的组织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却表现了无比之韧性与弹性。从抽象的组织原则着眼,他发现即使身处现代工业社会,中国家族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及影响力。

(二)家文化的概念综述

鉴于家文化的重要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诸多学者都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家文化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这些学者因其学术背景及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对家文化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台湾学者杨国枢(1995)认为,家文化包括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家族成员对自身、社会与家族关系的认识。在杨国枢的定义中,他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强调了家文化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及个体成员的认知。

谷宁宁(2006)在《浅析家文化对家族企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家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是:宗族性、凝聚性、礼俗性、非等价交易性和封闭性。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家庭是自然经济单元,儒家文化在家族内部起到维护家长统治,约束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

刘正才(2002)则从契约的角度对家文化做出定义,他认为,家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家庭契约关系的总和。在他看来,家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两个方面。

储小平(2003)对家文化的定义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实体的存在形态,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绵延兴旺为人生信仰的整套家法族规,并把这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人类文化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

罗列这些定义,一是希望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二是希望从这些定义中得到启示,这样可以使我们对家文化的内涵有更准确地把握。在上述定义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家”的界定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有的学者认为,家是宽泛地指称家族(包含家庭),如谷宁宁、杨国枢等人,而刘正才则明确地将“家”界定为家庭,取其狭义的含义。

其次,学者们的研究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学者集中于研究实体的家庭或家族,而没有泛化到社会、民族、国家等层面,有的学者则强调了家文化的泛化,深入研究了家文化对个体心理、组织管理、民族性格、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影响及泛化。

再次,针对传统家文化在组织层面的体现和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是以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传统家文化对家族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等。如刘正才(2002)所研究的是中国家文化与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谷宁宁(2006)的研究剖析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对当今家族企业的影响问题;胡军等人(2002)则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深入研究了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其文化基础的问题;陈宏辉(2003)是基于泛家族主义文化的视角,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做了深入的思考等。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非家族企业也受到传统家文化的影响,部分学者在其研究中对一般企业中所存在的这种现象进行了说明(樊江春,1992;杨国枢,1998;胡军等,2002;储小平,2003),但学者们并没有将这一现象概念化,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

三、传统家文化的泛化

除了对家文化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家文化及其泛化的现象。(杨国枢,1998)。樊江春(1992)在《中国微观组织中的“家族主义”》一文中提出,现代工业社会里,大多数人告别了农业社会中家族同居共财的生活方式,而纷纷加入各种组织以谋求生存和发展。家文化及泛家族文化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地存在着,传统家庭的固有功能目前已经逐渐地转移并内化在各类微观组织之中,甚至在国有企业中也弥漫着家文化的氛围。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形象地描述这种泛家族主义:“它实际上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台湾刘兆明等人(1995)也通过研究发现,在台湾的一些非家族企业中,家文化的氛围依然十分浓厚。

在诸多研究中,对家文化泛化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国枢,他不仅关注到了家文化泛化的现象,还对其泛化机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深入研究。杨国枢将家文化的泛化定义为泛家族化,他提出华人社会普遍存在泛家族化倾向,社会中的企业、机构或者社群都可以被看作是“家”的延伸和扩大(1993)。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杨国枢(1993)对传统家文化对华人家族企业组织与管理影响过程进行了解释,建立了泛家族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中国人的一套主要的本土心理和行为,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的。家族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核心组织,对家族进行保护,保持其团结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套人们对自己的家族所持有的复杂的心理及行为,其中包含了中国人以家为重的基本内涵,也包含了有关相关家族成员关系维系,家族组织运作的基本内容。

在研究中,杨国枢对中国人的泛家族化历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研究,他发现泛家族化可以从3个层次来进行分析:(1)家族的运作原则与结构形态的泛化;(2)家族中的伦理关系的泛化;(3)家族生活中处世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泛化。在随后的研究中,杨国枢(1998)还发现家文化泛化影响了华人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如在企业中强调大家庭观念,营造家庭气氛,推行亲情管理,形成家庭认同和整体感,在企业中实行年功序列制度,形成类似家庭伦理中之长幼与辈分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杨国枢的“泛家族化历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该理论中,他对华人把家族主义推广到家族以外的社会组织的方式、内容和具体表现进行了解释,并对家文化在企业组织的泛化过程进行了总结,为家文化及其泛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上述家文化及其泛化的文献进行研究,我们看到诸多学者对家文化概念及其泛化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泛家族主义理论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中国本土企业中所存在的家文化,正是泛家族主义理论在微观企业组织中的文化体现。人们在微观组织中也趋向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组织中形成一体感,树立同舟共济的整体意识。另一方面,传统家庭(族)内部,非常重视和谐与团结,强调家中成员应该和谐融洽地相处,能够团结互助,作为家中成员,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族)所给予的亲情和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家庭(族)内部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传统家文化的特点也通过泛家族化的过程在组织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

上述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拓展了家文化及其泛化研究的视野,但这些研究尚存在着不足和局限:首先,在研究层次方面,泛家族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个体层次,而对于组织层次的家文化及其泛化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尚显不足;其次,泛家族主义理论虽然涉及到实证调查,但样本的抽样范围并不包括中国大陆本土的企业,其实证研究的说服力不足;此外,诸多大陆学者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家文化概念的定义及家文化泛化的现象描述和初步理论探讨,目前缺乏高水平的定量分析和针对概念内涵而展开的质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待改进。

针对未来家文化及其在组织中的泛化需要展开的研究,本文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可以引入质化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规范化定义,并对家文化、家文化泛化等进行组织层次的理论建构;此外,应加强实证研究,对家文化及其泛化机制开发出相应的测量量表并在中国及其它华人所在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

[1]【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8:86.

[2]陈宏辉.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基于泛家族主义文化视角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7):124-128

[3]陈其南.中国人的家族与企业经营.见: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0

[4]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5.

[5]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学术研究,2003(11):15-19

[6]丁文.家庭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58

[7]樊江春.中国微观组织中的“家族主义”[J].新华文摘,1992(5):46-49.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谷宁宁.浅析家文化对家族企业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4):123.

[10]郭建志.组织文化研究之回顾与前瞻[J].应用心理研究,2003,20(4):83-114.

[11]胡绍文.“家”字研究综述[J].殷都学刊.2002 (10):97.

[12]李亦园.中国人的家庭与家的文化[A].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5.

[13]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14]梁颖.家字之迷及其相关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91-96.

[1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5.

[16]罗琨,张永山.家字溯源[J].考古与文物,1982(1): 75-79.

[17]王思斌,家族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A].乔健,潘乃谷.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58.

[18]杨国枢.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A].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责任编辑:简 洁]

Research Review of Family Culture&Its Generation in Organization

QI Xuan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Family is the basic unit of human society.The family culture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t embodie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i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generalized 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Family culture and pan-familial tendencies exist in China’s various organizations.The traditional family’s inherent function is gradually transferred and internalized in various types of micro-organization.Family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inter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extended to the family outside the group or organization.The generalization of family culture affected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eir research lay foundation fo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family culture and its generalization,but it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family culture;pan-familism;traditional culture

G112

A

1673-2375(2016)06-0104-05

2016-10-30

戚璇(1973—),女,新疆奎屯人,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讲师。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组织文化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y001)。

猜你喜欢
家族家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HK家族崛起
家庭“煮”夫
《小偷家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