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明
(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江苏南京 210013)
论提高工会干部履职尽责的素质和本领∗
胡建明
(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江苏南京 210013)
经济新常态下,工会工作面临复杂局面和各种新的挑战,要求工会在主动应对挑战过程中实现工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全面实现工会工作创新,客观上要求工会干部队伍要不断地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努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等问题。其主要途径在于通过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服务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本领。
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能力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对整个社会领域带来各种影响。工会作为服务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群团组织,也面临来自新常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要求工会组织迎难而上,主动应对,大胆履职,积极作为。若达此目的,必须不断提高工会干部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
1.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关系新变化带来的挑战
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关系系统中,既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2]。我国劳动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这一特点导致协调劳动关系矛盾也具有复杂性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主体导致其利益诉求不断多元化。伴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3],主要体现在职工群体性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劳动争议性质由以权利争议为主向以利益争议为主的方向演变。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广大职工群众已不再满足于所享有的劳动的基准权利,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权益空间的拓展。劳动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向工会组织提出严峻挑战,要求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过程中,首先要对集体劳动争议的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前,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践中,工会组织应从劳动关系新变化入手,深入探究新变化的根源,尤其需要从本质层面深刻揭示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找到问题症结。
2.工会组织加强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面临挑战
工会同职工群众的关系,在工会的关系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脱离职工群众问题,一直是工会组织亟待解决的顽症痼疾。早在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同志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工会组织都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使广大工人都感到工会确实是工人自己的组织,是工人信得过的、能替工人说话和办事的组织,是不会对工人说瞎话、拿工人的会费做官当老爷、替少数人谋私利的组织。工会要为工人的民主权利奋斗,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4]。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观点,十分鲜明,切中肯綮,对于解决工会脱离职工群众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国工会十六大新一届领导集体时,围绕如何加强工会同职工群众之间的关系,反复强调要改进工会工作作风,反对机关化和行政化,要竭诚将工会建成职工之家,工会干部要成为职工最可信赖的“娘家人”。继而,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作出反对“四化”的重要论断。
毋庸置疑,“四化”的要害就是脱离职工群众,“四化”现象的存在,对于增强工会组织内在凝聚力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推动工会自身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去除“四化”,进一步增强工会同职工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3.工会工作面临“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平台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先,“互联网+工会工作”既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实践命题。在这一工作方式中,必须明确如下关系,在“互联网+工会工作”语境下,互联网与工会工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更不是单纯机械的拼凑,而是一种有机融合和深度融合的关系。在这种有机融合中,改变了传统的工会工作方式,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段,这是工会工作实现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有力手段。
其次,“互联网+工会工作”作为一种模式,要从理念上对这一崭新的工作模式进行深度反思,而不能将其单纯的工具化,其切入点应当是:在承认互联网是一种产业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把“互联网+”视为一种观念,一种方法论。这是推动“互联网+工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
再次,建构“互联网+工会工作”方式,需要工会通过不断地创新进行驱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的创新、工作机制的探讨和工作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提高、具体工作方法上的选择等。
最后,建构“互联网+工会工作”方式,对工会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诸如打造工会新媒体,建设工会微信平台,开通工会维权和服务职工微博等方式,对于工会干部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客观上要求工会干部认真学习,提高本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互联网+工会工作”方式的内在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大局、服务于职工群众,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在面临复杂形势和应对严峻挑战实践中,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工会工作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对创新实践主体——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一定意义而言,工会干部作为工会工作的实践者、工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工会事业的创新者,其工作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会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全面转型与深刻变化,我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复杂局面,在创新工会工作的要求下,工会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所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工会干部长期疏于学习,尤其是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老化,因而在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上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有些工会干部眼界不宽,不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陷于就事论事式的孤立看问题的窠臼;一些工会干部缺乏职业道德感,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不敢作为,不敢担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会自身形象;有些工会干部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因而在开展工会工作中,处处受到自身素质不强的掣肘,频频限于被动,等等。
其二,工会干部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亟待加强。
实践中,有些工会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其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不足,缺乏创新精神。诸如在开展活动、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囿于传统工会工作的惯常做法,无创新、少亮点,导致工会工作缺乏吸引力;在打造工会新媒体工作实践中,一些工会组织对于新媒体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无思路,无行动;在工会理论探索方面,一些工会轻理论,重经验,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有的工会甚至无作为,无担当,等等。
工会干部如果自身素质不高,实践本领不强,那么在纷至沓来的挑战面前,就无法主动应对,难于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难于更好地服务于职工群众,也难于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针对干部队伍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2015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序言》中,明确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5]”习总书记上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提高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高度,指出:“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6]”为此,他要求全体干部要通过学习和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要“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7]”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思想,为加强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实践证明,工会组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最重要的主体条件就是全面提高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对此,习总书记突出强调了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紧迫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8]”工会干部队伍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也应以时不待我的精神加以推动。
工会干部素质按照惯常划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程度。工会干部能力主要体现在工作实践中的各个方面,诸如理论研究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开展活动能力,策划能力,创新工作能力,宣传教育能力,集体协商能力,以及同不同主体沟通能力,等等。
笔者认为,提高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感。
首先,要使每一位工会干部从思想上明确素质不高和本领不强所带来的危机感。有了知识短缺的危机感,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紧迫感,进而在思想上形成重视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素质、能力的自觉性。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打造工会新媒体,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会工作手段及内容的深化,也是有别于传统工会工作的全新领域,要求工会干部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发展规律。对此,每一个工会干部要有紧迫感,否则必然落后于时代。
再次,工会干部要树立努力学习、勤奋钻研的理念,各级工会组织要抓紧抓好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会干部尤其是置身于基层的工会干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学习时间经常被挤占,这种状况不利于工会干部通过学习,改变或者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级工会组织要按照中国工会十六大的要求,积极构建学习型的工会组织,除了大力倡扬工会干部主动自学以外,还要开展以提高工会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在培训工会干部方面,工会干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全国各个省市的工会干校在培训工会干部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取得较大的工作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教学方法上,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造成工会干部被动接受,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提高对一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鉴于此,培训过程中,应该增加互动环节,有利于调动工会干部学习热情。二是一些教师课堂上的照本宣科,空谈理论,与工会工作实际不符,要求教师应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从而摆脱空谈理论、脱离实际的窠臼。三是要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授课的吸引力。
最后,在提高工会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服务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如前所述,工会干部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具体工作实践能力;二是理论研究能力;三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四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工会理论创新能力、工会工作实践创新能力和工会工作制度创新能力等。加强工会干部能力建设,是以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为前提的,通过学习的环节提高素质以及通过实践环节增强能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也是“知行合一”关系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反映。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4-09.张会清.省总组织座谈邓小平工人阶级及工运理论[N].新华日报,2004-08-18.
[4]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6][7][8]习近平.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N].人民日报,2015-02-28(01).
[责任编辑:简 洁]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apacity of Performing Duty for Trade Union Carders
HU Jianming
(Jiangsu Cadres’School of Provincial Federation,Nanjing 210013,Jiangsu Province,China)
Under new economic conditions,the complex situation and various new challenges require trade unions to realize theory innovation,syste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ctively dealing with challenges.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rade union work objectively requires trade union cadr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apacity,avoid falling into little-known and puzzle,not knowing and blindness,ignorance and panic,and try to overcom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skills,capacity panic and skills lag.The main solutions a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update knowledge,and constantly optimiz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s and the ability to safeguard workers’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rough practice.
trade union cadres;quality construction;capacity building
D412.6
A
1673-2375(2016)06-0077-04
2016-10-09
胡建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和“三期叠加”这一新的发展阶段①所谓“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对应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突出体现在经济发展由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稳中求进过程中,将过去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集约式的增长,并以创新驱动取代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导致的各种复杂局面,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主线,不断深入探索和把握新常态的基本规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