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李昊宇,庞旭光,李慧婷
(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吉林 吉林 132001)
管内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ALT检测结果分析
王艳红,李昊宇,庞旭光,李慧婷
(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吉林 吉林 132001)
为了解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管内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影响因素与ALT异常率的相关性,按ALT测定试剂盒(IFCC法)使用说明书操作,对从业人员血液中ALT进行检测。2012—2015年共检测11766人次,ALT异常508人次,总异常率为4.32%;其中男性组异常453人次,异常率为6.18%,女性组异常55人次,异常率为1.24%。21岁—30岁和31岁—40岁年龄组异常率最高,≤20岁年龄组异常率最低,男性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管内从业人员ALT异常率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在今后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要加强健康知识培训,重点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
从业人员;ALT;异常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必检项目,AL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释放容易,故血清ALT升高可出现于组织损伤早期。为了解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管内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ALT异常情况,现将2012—2015年从业人员体检的血液标本中ALT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
1.1 对象
2012—2015年管内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人次为11 766,其中男性7 334人次,女性4 432人次,年龄18岁~60岁。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试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ALT诊断试剂盒,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采集受检者早晨空腹静脉血2ml,然后进行血清分离,按ALT测定试剂盒(IFCC法)使用说明书操作,以ALT>40U/L判定为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份ALT检测情况
2012—2015年合计检测11766人次,ALT异常508人次,异常率4.32%。不同年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6,P=0.031),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2—2015年从业人员ALT检查结果
年份检测人次异常人次异常率/%201227881535 49201330221354 47201428111415 0220153145792 51合计117665084 32
2.2 不同性别ALT检测异常情况
合计检测男性7 334人次,女性4 432人次,异常率男性6.18%,女性1.24%,男性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两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76;P<0.001)。不同年份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21、24.157;P<0.01)。结果详见表2。
表2 2012—2015年不同性别从业人员ALT检查结果
年份男女检测人次异常人次异常率/%检测人次异常人次异常率/%201215411248 051247292 33201318321226 661190131 09201421151356 3869660 8620151846723 90129970 54合计73344536 184432551 24
2.3 不同年龄组ALT检测异常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年龄≤20岁组异常率最低,21—30岁组和31—40岁组异常率最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41,P<0.01)。
表3 2012—2015年不同年龄组从业人员ALT检测结果
年龄组/岁检测人次异常人次异常率/%≤2063960 9421-3019501437 3331-4025561807 0441-5038531042 70≥512768752 71
ALT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同时也是检查体检者健康标准的一个必查项目,连续监测法正常值≤40U/L[1]。此次检测结果表明,从业人员ALT总的异常率为4.32%,男性体检组明显高于女性体检组,与其它城市的报道一致[2-3];男性异常率高的原因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较多、体重超标、睡眠不足、从事的劳动强度较大等多因素有关[4]。ALT异常率逐年下降,这说明通过宣传教育,人们生活方式、养生观念、卫生习惯及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表3可以看出,21—30岁和31—40岁两个年龄组ALT异常率较高,这与两个年龄组年富力强、工作压力大、劳累、熬夜、长期大量饮酒、肥胖、饮食过于油腻、缺少锻炼等因素有关[5]。
血清中ALT存在于肝细胞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伤,ALT就会从肝细胞释放到血中,所以ALT是肝功能检查的一项非特异性指标,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参数[6]。
吉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近几年加大疾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对食品、饮水、公共场所等从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适量饮酒,均衡饮食,多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把好健康体检关,真正做到从业人员健康上岗。
[1] 陈学兵,陈思强,李红,等. 成都地区体检人群ALT升高相关原因分析[J]. 华西医学,2009,24(12):3132-3135.
[2] 李新建. 安阳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人群分布特征[J]. 当代医学,2013,6(19):153-154.
[3] 刘利芝,罗志刚,王芳,等. 湖南铁路管内相关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ALT相关性检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09-910.
[4] 谢云,张支凤. 兰州市无偿献血人群ALT升高的调查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7):66.
[5] 周巧群. 无偿献血者谷丙转移酶升高原因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9):88-89.
[6]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79-281.
2016-06-28;
2016-09-26
王艳红(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主任技师。主要研究方向:卫生细菌检验。
2095-1671(2016)05-0243-02
R194.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