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洗冤集录》看尸伤检验之审慎

2016-02-10 17:24张连举
政法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镰刀检验

张连举

(广东警官学院 《政法学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32)



从《洗冤集录》看尸伤检验之审慎

张连举

(广东警官学院 《政法学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32)

南宋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该书记述了法医检验的准则和要求、各种死伤的鉴别、保辜和急救等内容,留下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和宝贵的方剂。决狱理刑事关人之直枉屈伸乃至生死,司法工作者只有通晓检验知识而审慎检验,才能真正达到洗冤泽物的效果目的。审慎严谨是尸伤检验工作当然的根本准则,详察细辨是尸伤检验工作必备的务实态度,精研明断是尸伤检验工作应有的求真精神。《洗冤集录》对尸伤检验的论述详细精到多所创获,为现代法医学提供了具有特定参考价值的辨别知识和鉴定经验。

宋慈;《洗冤集录》;尸伤检验;审慎严谨

南宋宋慈一生为官二十余年中,曾先后四次担任刑狱,长期的司法工作实践使他累积了丰富的法医经验与检验专业知识,他在爬罗剔抉历代有关司法检验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完成了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自南宋以降被视为各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是书在尸体验证、现场检查、死伤鉴定、急救解毒等方面都有较科学的观察和归纳,详细规定了各种验尸格式和方式,有的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入,可以认为现代法医学就是在《洗冤集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欧洲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是1598年意大利人费德罗(Fortunato Fedele)著的《医生的报告》,比1247年出版的《洗冤集录》晚了350余年。宋慈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伟大的法医学家”、“世界法医学鼻祖”。司法工作者只有通晓检验知识,审慎检验,才能真正达到洗冤泽物的效果目的。

一、审慎严谨是尸伤检验工作当然的根本准则

宋慈认为决狱理刑事关人之直枉屈伸乃至生死,务必谨而慎之。《洗冤集录·序》曰:“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栝,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审狱判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处理死刑案件,处理死刑案件必须弄清案情真相,弄清案情真相最要紧的又莫过于对死者尸伤的检验。“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仵作之欺伪,胥吏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宋慈反对当时官员轻率而不重视尸伤检验的态度以及将人命大事的案件交付给初出茅庐毫无实际经验的官员去处理的行为,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些人很容易受到仵作和胥吏的欺蒙乃至把事情弄得是非莫辨、黑白颠倒。

严肃审谨是尸伤检验官员应有的态度。《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中共列有十九条检验尸伤、勘察现场应该遵守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当时司法腐败的现状,反对借检验而纵容属下扰害民众:“凡验官多是差厅子、虞侯,或以亲随作公人、家人各自前去,追集邻人、保伍,呼为先牌,打路排保,打草踏路,先驰看尸之类皆是。骚扰乡众,此害最深,切需戒忌。”“凡行凶人,不得受他通吐,一例收人解送。待他到县通吐后,却勾追。恐手脚下人,妄生事骚扰也。”责令主管官员必须身临现场躬亲视检者:“须是躬亲诣尸首地头,监行人检喝,免致出脱重伤处。”要求公开检验三头对面相互监督:“如到地头,勒令行凶人当面,对尸仔细检喝;勒行人、公吏对众邻保当面供状,不可下司,恐有过度走弄之弊。如未获行凶人,以邻保为众证。”强调检验官员不可敷衍塞责务必认真严谨:“一切不可凭一二人口说便以为信,及备三两纸状谓可塞责。况其中不识字者多出吏人代书,其邻证内或又与凶身是亲故,及暗受买嘱符合者,不可不察。”要仔细勘察现场注意各种尸体特征,如对自缢的勘验要求:“若是自缢,切要看吊处及项上痕;更看系处尘土,曾与不曾移动?及系吊处高下,原踏甚处?是甚物上得去系处?更看垂下长短,项下绳带大小,对痕宽狭;细看是活套头、死套头?有单挂十字系,有缠绕系,各要看详。若是临高扑死,要看失脚处土痕踪迹高下。若是落水淹死,亦要看失脚处土痕高下,及量水浅深。”宋慈所谓这些尸伤检验原则至今仍是法医检验应循之规。

刑案关乎人命,不可不慎之又慎。《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下》例举广西有个凶徒图谋财物害死了一个小和尚,案子发现时距离行凶日子已很久远。囚犯招认:“打夺就,推入水中。”仅有口供难以定案,县尉司在河之下游打捞到了尸体,但皮肉烂尽止留骸骨无法辨认面貌和致死原因。承审官员担心会有机巧偶合而不敢决断处理,后因翻阅案卷看到预审官取得的一份尸亲兄长供述说其弟生来就是龟胸,遂即派官前往复验,尸骸的胸骨果然如此才敢定刑。其审慎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不唯现场勘验必须审慎,勘验的法律文书制作也必须严谨。法律文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在言语选择、修辞风格、表述方式等方面都有科学严谨的语体要求。[2]《洗冤集录·劄口词》就强调制作口述笔录必须严谨:“凡抄劄口词,恐非正身,或以它人伪作病状,代其饰说,一时不可辨认,合于所判状内云:日后或死亡申官,从条检验。庶使豪强之家,预知所警。”确切性是法律文书的生命导线。[3]选词谴句不可草率,《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下》曰:“凡检验文字,不得作‘皮破血出’。大凡皮破即血出,当云‘皮微损有血出’。”“凡定致命痕,虽小,当微广其分寸。定致命痕,内骨折,即声说;骨不折,不须言骨不折,却重害也。”“凡聚众打人,最难定致命痕。如死人身上有两痕皆可致命,此两痕若是一人下手,则无害;若是两人,则一人偿命,一人不偿命。须是两痕内斟酌得最重者为致命。”言辞锤炼准确、用语规范严谨是司法文字的特定语体格调,关键是该准确时不得含糊其辞,该模糊时也要不失分寸。

二、详察细辨是尸伤检验工作必备的务实态度

尸伤检验工作起步于详察细辨。《洗冤集录》对许多处于疑似之间而真假难辨的尸伤死状都列具了各种详细分辨的办法,这些检验察辨方法很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如《洗冤集录·病死》对病死征象的描述就不可谓不细:“凡因病死者,形体羸瘦,肉色痿黄,口眼多合,腹肚多陷,两眼通黄,两拳微握,发髻解脱,身上或有新旧针灸瘢痕,余无他故,即是因病死。”中风卒者“口眼合,头髻紧,口内有涎沫”,伤寒死者“遍身紫赤色,口眼开有紫汗流,唇亦微绽,手不握拳”,冻死者“面色痿黄,口内有涎沫,牙齿硬,身直,两手紧抱胸前,兼衣服单薄”,饥饿死者“浑身黑瘦、硬直,眼闭、口开,牙关紧禁,手脚俱伸。”《洗冤集录·被打勒死假作自缢》分辨自缢、勒死与死后被假作自缢、勒死状曰:“又有死后被人用绳索系扎手脚及项下等处,其人已死,气血不行,虽被系缚,其痕不紫赤,有白痕可验。死后系缚者,无血荫,系缚痕虽深入皮,即无青紫赤色,但只是白痕。”这是从死者受刃、绳勒时肌肉、血液是否还有生理机能而作出判断的。《洗冤集录·火死》鉴别被火烧死与死后焚尸状曰:“凡生前被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两手皆拳缩。(缘其人未死前被火逼奔挣,口开气脉往来,故呼吸烟灰入口鼻内。)若死后烧者,其人虽手足拳缩,口内却无烟灰。”且死后投火者皮肤上亦无水泡。《洗冤集录·杀伤》辨认刃痕之生前与死后伤时曰:“活人被刃杀伤死者,其被刃处皮肉紧缩,有血荫四畔;若被支解者,筋骨皮肉稠粘,受刃处皮肉骨露。死人被割截,尸首皮肉如旧,血不灌荫,被割处皮不紧缩,刃尽无血流,其色白,纵痕下有血,洗检挤捺,肉内无清血出。”《洗冤集录·验尸》论述验骨伤曰:“骨伤损处痕迹未见,用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见。”《洗冤集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又曰:“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现代法医学上用紫外线光照射检验骨伤用的就是同一光学原理,“因为不透明物在阳光下所显示的颜色是有选择反射的,光线通过油绢或明油雨伞,都被吸收了部分影响观察的光线,因而易于看出。”[4]这些虽是尸伤检验工作的一般常识,但列举出来却可提醒检验者于细微处着眼,审慎而不可大意。

破案贵在精细专心,不可疏忽差错。《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上》记两个乡民开山种粟俱死于山中,在小茅屋外的尸体后脖颈骨被砍断、头部和面部各有刃伤痕,在茅屋里面的尸体左项下、右脑后各有刃伤痕。众人以为在屋外的是先被杀伤而死,在屋内的是自杀而死。而官府只是以两尸各有伤痕别无财物就定作两相拼杀而死。有一验官详察细辨后不以为然,认为自杀的人只能从前颈自刎而不会从后脑用刀,同样的道理两相拼杀的伤痕也只能出现在两个人或一个人身躯的前部而不会绕到脑后。在这一正确认识的导引下,排除自杀、拼杀的可能,认真开展侦查破案工作,未几就捕获到了一个怀仇而杀害这两人的凶手,悬案大白。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当年司法检验人员对于锐器自杀与他杀伤痕的辨别已经相当精辟。

真迹易察,假痕难辨。刁钻之人以榉树皮装成伤痕而诬赖他人就不易察识,有人曾试验用水洗乃至用酒精涂搽亦难褪色。而《洗冤集录·验他物及手足伤死》就记载了辨认之法:“若将榉木皮罨成痕,假作他物痕,其痕内烂损黑色,四围青色,聚成一片而无虚肿,捺不坚硬。”《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下》记述更为细致:“南方之民,每有小小争竞,便自尽其命,而谋赖人者多矣。先以榉树皮罨成痕损,死后如他物所伤。何以验之?但看其痕里面须深墨色,四边青赤,散成一痕,而无虚肿者,即是生前以榉树皮罨成也。盖人生即血脉流行,与榉相扶而成痕。(若以手按着,痕损处虚肿,即非榉皮所罨也。)若死后以榉皮罨者,即苦无散远青赤色,只微有黑色,而按之不紧硬者,其痕为死后罨之也。盖人死后血脉不行,致榉不能施其效。更在审详原情,尸首痕损那边长短,能合他物大小,临时裁之,必无疏误。”宋慈指出,用榉树皮罨敷成的假伤痕虽能冒充但不会浮肿,因而不仅要从颜色更要从是否浮肿来鉴别真假,如果以手而按有明显的浮肿就不是榉树皮敷成。《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上》曰:“临时审察切勿轻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诚哉斯言!

三、精研明断是尸伤检验工作应有的求真精神

刑案破获不但需详细检验,更要认真分析研判案情乃至广泛察访,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沿波讨源寻找蛛丝马迹以利明断。《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下》曰:“惟检验一事,若有大段疑难,须更广布尔目以合之,庶几无误。如斗殴限内身死,痕损不明,若有病色,曾使医人、师巫救治之类,即多因病患死。若不访问,则不知也。虽广布尔目,不可任一人,仍在善使之,不然,适足自误。”同时也须注意及时搜索犯罪佐证,《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上》曰:“凡行凶器杖,索之少缓,则奸囚之家藏匿移易,妆成疑狱,可以免死,干系甚重。初受差委,先当急急收索,若早出官,又可参照痕伤大小阔狭,定验无差。”宋慈“本人长期做司法工作,对审刑理狱一向很认真,从不马虎草率,发现了差错,丝毫不迁就,务必审究清楚;有时遇到真真假假、没法肯定的案件,一定根据人情事理,反复推敲,防止主观片面,出纰漏,造成冤狱。他自己这样做,也希望别人这样做。”[5]

死因推寻及尸伤鉴定是命案侦查的基础工作,宋慈于此总结甚详。如对生前溺水身死与死后推尸入水之判定,《洗冤集录·溺死》明确指出:“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头面仰,两手两脚俱向前。口合,眼开闭不定,两手拳握。腹肚胀,拍着响。(落水则手开,眼微开,肚皮微胀。投水则手握,眼合,腹内急胀。)两脚底皱白不胀,头髻紧,头与发际、手脚爪缝或脚着鞋则鞋内各有沙泥。口鼻内有水沫,及有些小淡色血污,或有搕擦损处,此是生前溺水之验也。(盖其人未死必须争命,气脉往来,搐水入肠,故两手自然拳曲,脚罅缝各有沙泥,口鼻有水沫流出,腹内有水胀也。)…… 若被人殴打杀死,推在水内,入深则胀,浅则不甚胀。其尸肉色带黄不白,口眼开,两手散,头发宽慢,肚皮不胀,口眼耳鼻无水沥流出,指爪罅缝并无沙泥,两手不拳缩,两脚底不皱白却虚胀。身上有要害致命伤损处,其痕黑色,尸有微瘦。”在水中发现尸首就需通过检验来确定死亡之因。如是生前溺死则有可能是意外事件,若是死后入水则可能有杀人凶手需要追责,故确定是如何溺死对于判断案件的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上》记载,从前有甲乙二人同行,乙有随身衣物,甲见财起意欲劫取乙之财物便招呼乙同行,路至溪河之时二人同渡,刚要渡过河流中段的时候,甲将乙按到水中窒息而死未留痕迹。“何以验之?先验其尸瘦劣、大小,十指甲各黑黯色,指甲及鼻孔内各有沙泥,胸前赤色,口唇青斑,腹肚胀,此乃乙劣而为甲之所执于水而致死也。当究甲之原情,须有赃证以观此验,万无失一。”《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下》又记载:“昔有深池中溺死人,经久,事属大家因仇事发。体究官见皮肉尽无,惟髑髅骸骨尚在,累委官不肯验。上司督责至数人,独一官员承当。即行就地检骨,先点检见得其他并无痕迹。乃取髑髅净洗,将净(热)汤瓶细细斟汤灌从脑门穴入,看有无细泥沙屑自鼻窍中出,以此定是与不是生前溺水身死。盖生前落水,则因鼻息取气,吸入沙土,死后则无。”《洗冤集录》所载对真假溺死的判断标准可谓高超,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与司法实践的可能性。

尸伤检验也不能只停留在对现实痕迹的鉴定上,还需要认真分析案情关联,顺藤摸瓜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洗冤集录·疑难杂说下》记录有一个以镰刀作为凶器的杀人案:“有检验被杀尸在路旁,始疑盗者杀之,及点检沿身衣物俱在,遍身镰刀斫伤十余处。检官曰:‘盗只欲人死取财,今物在伤多,非冤仇而何!’遂屏左右,呼其妻问曰:‘汝夫自来与甚人有冤仇最深?’应曰:‘夫自来与人无冤仇,只近日有某甲来做债,不得,曾有克期之言,然非冤仇深者。’检官默识其居,遂多差人分头告示侧近居民:‘各家所有镰刀尽底将来,只今呈验;如有隐藏,必是杀人贼,当行根勘。’俄而,居民赍到镰刀七八十张,令布列地上。时方盛暑,内镰刀一张,蝇子飞集。检官指此镰刀问为谁者,忽有一人承当,乃是做债克期之人。就擒讯问,犹不伏。检官指刀令自看:‘众人镰刀无蝇子,今汝杀人,血腥气犹在,蝇子集聚,岂可隐耶?’左右环视者失声叹服,而杀人者叩首服罪。”这位验官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来研判案情,此案若系盗窃杀人必为财物,现财物在而死者被镰刀斫伤十余处则很可能是仇杀;既然是仇杀就需寻找凶器镰刀和犯罪嫌疑人,用镰刀杀人必然会沾上血迹,苍绳嗜血自然会聚集于镰刀;找到镰刀的主人就是找到了犯罪嫌疑人。验官的推理判断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围观者不得不叹服其智慧高明,杀人者不得不低头认罪。利用蝇子嗜血的习性来进行破案手段颇为惊奇,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能给办案人员起到指引作用。顺便一提,我的挚友王江峰博士(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是权威法医昆虫学专家,他对嗜尸性蝇类多有研究颇有造诣,不但拥有几项关于嗜尸性蝇类探索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而且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一线实战帮助基层公安机关破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又有尘世牧人(张源)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于2010年出版的《蝇证》是一部关于昆虫学的法医破案小说,顾名思义就可以想见蝇子在其中的特定功能。

由于时代条件及其认识水平所限,《洗冤集录》在论述尸伤检验时还携带了一些迷信和错误的地方。如《洗冤集录·虎咬死》所谓“虎咬人,月初咬头项,月中咬腹背,月尽咬两脚,猫儿咬鼠亦然”、《洗冤集录·自缢》所谓“若真自缢,开掘所缢脚下穴三尺以来,究得火炭,方是”等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甚至是谎诞不稽的。又如《洗冤集录·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所记滴骨辨亲法:“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试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滴血,滴骸骨上,是的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滴血辨亲自秦汉以来就有传说且见诸史载,传统秦腔戏《三滴血》也是采用了滴血认亲的办法只不过弄巧成拙而已。“滴骨辨亲法”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而结果不一定准确,因为人的血型多种多样难免会有误差,但这种方法又无疑开启了现代亲权鉴定血清学的先声。瑕不掩瑜,虽然《洗冤集录》中存在有一些迷信错误的的理论和勘验方法,但仍然遮蔽不了其在法医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光芒,也淹没不了其在尸伤检验工作中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张连举.宋慈和他的《洗冤集录》[J].政法学刊,2014,(4).

[2]张连举.法学语体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张连举.当代法律文书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4]诸葛计.宋慈及其《洗冤集录》[J].历史研究,1979,(4).

[5]罗时润,田一民.洗冤集录译释[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韩 静

On the Cautious Attitude in the Process of Corpse and Wound Examination from Collection of Grievance Relief Stories

Zhang Lian-ju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510232, China)

Collection of Grievance Relief Stories written by Song C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first systematic forensic book in China. This book records the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rensic examination, the examin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corpse and wound, the system of victim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ntions many typical cases and precious methods. The issue of prison execution is so vital that judicial workers need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examination knowledge and be cautious in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living grievances. Being cautious is the basic principle in corpse and wound examination and detailed and careful examination is the attitude held by corpse and wound examiners. Precise study and determination is the spirit held by the examiner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nnovative methods of death and wound examination mentioned in Collection of Grievance Relief Stories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to modern forensics.

Song Ci; Collection of Grievance Relief Stories; corpse and wound examination; cautious attitude

2016-08-08

张连举(1964-),男,陕西宝鸡人,广东警官学院学报《政法学刊》主编,编审,从事法律文化研究。

D631

A

1009-3745(2016)04-0049-05

猜你喜欢
镰刀检验
镰刀 锤头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酷虫学校再遇镰刀帮(一)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分级检验在血脂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一把镰刀
有两个豁口的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