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对耳蜗形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6-02-10 21:55尹建枚傅仲鹰陈伟伦综述朱雷审校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毛细胞纤毛豚鼠

尹建枚 傅仲鹰 陈伟伦 综述  朱雷 审校



·综述·

次声对耳蜗形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尹建枚1傅仲鹰1陈伟伦1综述朱雷2审校

网络出版时间:2016-4-2615:52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60426.1552.012.html

次声是频率范围在0.000 1~20 Hz的机械振动波,由物体的机械振动产生。次声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来源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的自然次声和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的人工次声。次声的特点是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过程中不易被吸收、衰减甚小、传播远、穿透力强、能够绕射、听阈较可听声高,故人耳一般听不到。亦有研究报道认为人耳的最低可听频率为1.5 Hz,因此人耳可以听到次声[1];还有报道认为次声是能被人耳感知的[2,3],低于20 Hz的次声人耳是听不到的说法不准确[4],只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大多数次声频率低于1 Hz,低于人耳的最低可听频率,所以听不见[4]。

次声对生物体的基本作用原理是生物共振,即次声引起器官、组织直至分子水平的共振反应[5]。次声的生物学效应与其强度有密切关系,引起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最低次声强度称为安全阈;各国都制定了不同的安全阈,如美国低于130 dB,日本为不超过120 dB,前苏联为90 dB[6]。过度暴露于次声中可以引起烦恼、心理缺陷、压力、眩晕、身体失衡和睡眠障碍;此外,前庭系统、皮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内耳器官都可受到影响[3,7]。现已明确内耳在感知几赫兹的低频声音时是最敏感的感觉器官[3]。目前关于次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Hensel等[8]发现6 Hz、130 dB SPL的次声能够引起耳蜗隔部(cochlear partition,耳蜗中将前庭阶与鼓阶分开的结构)明显的位移,并影响人类耳蜗的听力编程。本文对次声对耳蜗形态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综述。

1次声对耳蜗Corti器的影响

Corti 器是听觉感受器,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主要由Hensen细胞、外指细胞、外毛细胞(OHC)、外柱细胞、内柱细胞、内毛细胞(IHC)、内指细胞、齿间细胞以及盖膜组成。Corti器中包含一排内毛细胞和三排外毛细胞,分别沿着耳蜗螺旋管分布;外毛细胞静纤毛与盖膜接触,而内毛细胞静纤毛不与盖膜接触,这种解剖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种毛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不同。在低频刺激时,内毛细胞的反应是根据基底膜位移的速率,而外毛细胞的反应是根据自身的位移[9,10]。次声对Corti 器结构的影响重点在于对毛细胞的影响,其中尤以对OHC的影响最为显著[11~13]。 Lim等[11]首次报道了次声对毛细胞的影响,发现将豚鼠分别在150、160、163 dB SPL,20 Hz的次声环境下连续暴露10 min后,内毛细胞损伤非常轻微,而外毛细胞损伤和缺失极为广泛,损伤的外毛细胞零星地或者呈带状分布于耳蜗的中回和顶回,并且连续的次声暴露比间歇的次声暴露对外毛细胞的损伤更大,暴露于150 dB的次声组中内耳的病理损伤最大,而暴露于160 dB SPL的次声组中中耳的病理损伤最大。Hensel等[8]将12名健康成年自愿者(男2名,女10名, 年龄19~56岁,平均25.5岁 )分别暴露在6 Hz、130 dB SPL,12 Hz、116 dB SPL, 24 Hz、100 dB SPL的次声环境下,发现这几种次声并不能引起暂时性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曲线的变化,说明此刺激在DPOAE产生的部位不能引起耳蜗外毛细胞的损害。Salt等[14]认为外毛细胞较内毛细胞对次声的敏感性更高,且低于可听声水平的低频声音即可以刺激外毛细胞。

冯勃等[15]将豚鼠置于8 Hz、135 dB SPL次声中连续暴露90 min后,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①暴露后即刻组(2 h内)耳蜗底回和第二回交界区受损较重,表现为散在性OHC静纤毛缺失、散乱及倒伏,极少数呈广泛性缺失,OHC表皮板与Deiters细胞头板相互分离,部分静纤毛缺失的OHC可见表皮板,IHC静纤毛及表皮板完整;②损伤后7天组受损区集中在底回和第二回,表现为散在性或点状OHC静纤毛缺失、散乱及倒伏,部分残留的静纤毛相互融合,散在性OHC表皮板下陷或结构消失,被Deiters细胞指突所代替,Deiters细胞指突哑铃形结构消失,IHC静纤毛及表皮板结构完整。张术等[16]将豚鼠暴露于8 Hz、125 dB SPL, 1次/天、2小时/ 次的次声中,30天后扫描电镜同样发现毛细胞的损伤主要集中于OHC,所不同的是,OHC静纤毛的损伤由底回到顶回逐渐加重。

次声除造成外毛细胞静纤毛的损伤外,还导致了诸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的形态学变化。张桂茹等[13]分别将豚鼠暴露于8 Hz、120 dB SPL,8 Hz、130 dB SPL,12 Hz、120 dB SPL,12 Hz、130 dB SPL的次声声场中,每日持续5小时,持续给声4天;张术等[17]将豚鼠暴露于8 Hz、120 dB SPL,1次/天、2小时/次,连续30天的次声环境中;两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均发现次声作用后:①细胞器减少,胞浆空泡化;②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线粒体肿胀浑浊,呈球形,电子密度降低,线粒体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脊紊乱、断裂;③高尔基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部分高尔基体融合;④细胞核膨胀或固缩;⑤内毛细胞中可见髓样小体形成。另外,Lim等[11]发现次声(20 Hz、163 dB SPL和1 Hz、170 dB SPL)可导致Hensen细胞从基底膜上剥脱下来,漂浮于内淋巴中。

2次声对内淋巴及膜性结构的影响

耳蜗各周均是由充满淋巴的3个管道构成,鼓阶和前庭阶内充满外淋巴,其内的离子成分和细胞外液极为相似(高钠低钾),位于中间位置的蜗管内充满内淋巴,其离子成分与之迥然不同(高钾,低钠低钙)[14]。次声对各管道内液体的最重要影响是“淋巴积水(hydrops)”和“耳蜗微出血(microscopic bleeding)”。,Lim等[11]报道次声作用下豚鼠耳蜗内出现明显的淋巴积水和鼓阶、前庭阶内的微出血,并发现伴有淋巴积水的耳蜗中存在个别的前庭膜崩解(collapsed Reissner’s membrane)。Flock等[18]认为次声主要影响内淋巴系统(endolymphatic system);Salt[19]发现非损害水平的低频次声可以导致局限性的内淋巴积水,并且这种变化是可逆性的;Lim等[11]也发现了血管纹肿胀(swelling stria vascularis)及圆窗膜崩解(ruptured round window membrane),但后续研究较少提及。

3次声对耳蜗的损伤机制

次声对耳蜗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文献报告主要有两方面的损伤因素,即机械性损伤因素和代谢损伤因素[20]。

Lim等[11]及冯勃等[12]均根据次声作用后即刻观察耳蜗内结构的变化,发现内耳OHC的纤毛脱落、散乱、倒伏,少数支持细胞头板破裂,OHC表皮板与Deiters细胞头板相互分离,支持次声的机械共振损伤所致,尤其是根据行波理论,外毛细胞的损伤主要集中在中回和顶回,原因在于低频次声在此形成共振产生最大振幅。

然而,次声引发的生物组织共振,也可发生于细胞膜上,甚至可以作用到各组织和细胞的原生质膜和线粒体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膜的功能以及酶的状态,进一步影响生物氧化过程和能量代谢与合成,降低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功能[21]。 因此,次声亦可以通过影响酶功能,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在冯勃等[12]的研究中发现,次声作用后21天Corti器有散在OHC静纤毛的融合、表皮板下陷、破裂,表皮板被Deiters细胞指突所代替,Deiters细胞指突哑铃形结构消失,这些形态学改变是支持次声波可导致内耳代谢性损伤的证据之一;组织化学研究[15]发现次声暴露后豚鼠耳蜗OHC的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显示次声波能影响内耳毛细胞的有氧代谢,细胞线粒体的供能功能发生明显改变,这一结果是支持次声波可导致内耳代谢性损伤的又一证据;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毛细胞的损伤可能还与继发性内、外淋巴液混合引起的细胞损伤有关[22]。

总之,次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如呼吸、心脏跳动、咳嗽等[14],也可来自日常生活的外部环境,如空调、交通运输、工业生产过程等[23]。目前有关次声对耳蜗形态学影响的研究尚不很明确,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疑问;明确次声对耳蜗形态学的影响,将有利于我们国家制定次声的安全阈,使生活环境免受声污染,有利于保护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利用次声。

4参考文献

1Yeowart NS, Bryan ME, Tempest W. The monaural MAP threshold of hearing at frequencies from 1.5 to 100 c/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67, 6:335.

2Leventhall G. What is infrasound[J]? Prog Biophys Mol Biol, 2007, 93:130.

3Jerger J, Alford B, Coats A.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tones on auditory thresholds[J]. Speech Hear Res, 1966, 9:150.

4MØller H, Pedersen CS. Hearing at low and infrasonic frequencies[J]. Noise and Health, 2004, 6:37.

5Cheng H, Wang B, Tang C, et al. Infrasonic noise induces axonal degeneration of cultured neurons via a Ca2+influx pathway[J]. Toxicol Lett, 2012, 212:190.

6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学效应[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9.

7Harris CS, Sommer HC, Johnson DL.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infrasound on man [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76, 47: 582.

8Hensel J, Scholz G, Hurttig U, et al. Impact of infrasound on the human cochlea[J].Hearing Research, 2007, 233:67.

9Russell IJ, Sellick PM. Low-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ellularly recorded receptor potentials in guinea-pig cochlear hair cells[J]. Physiol, 1983, 338:179.

10Dallos P. Some electrical circuit properties of the organ of Corti. II. Analysis including reactive elements[J]. Hear Res, 1984, 4: 281.

11Lim J, Dum E, Johnson L, et al. Trauma of the ear from infrasound[J]. Acta Otolaryngol, 1982, 94:213.

12冯勃, 姜泗长, 杨伟炎,等.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的损伤[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6,4:65.

13张桂茹, 杜宝东, 王晓明,等. 观察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3:199.

14Salt AN, Hullar TE. Responses of the ear to low frequency sounds,infrasound and wind turbines[J].Hearing Research, 2010, 7:12.

15冯勃, 姜泗长, 杨伟炎,等.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外毛细胞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163.

16张术, 黄维国, 邱建华,等. 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耳蜗毛细胞听毛形态学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 23:1742.

17张术, 黄维国, 邱建华,等. 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下位听觉通路形态学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6:1276.

18Flock A, Flock B. Hydrops in the cochlea can be induced by sound as well as by static pressure[J]. Hear Res, 2000, 150:175.

19Salt AN. Acute endolymphatic hydrops generated by exposure of the ear to nontraumatic low frequency tone[J]. JARO, 2004, 5: 203.

20Svidovyi VI, Kolmakov VN, Kuleba VA, et al. Change in the permeability and total ATPase activity of erythrocytes and blood plasma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on exposure to infround in vitro[J].Gig Sanit,1987,5:78.

21Harding GW, Bohne BA, Lee SC, et al. Effect of infrasound on cochlear damage from exposure to a 4 kHz octave band of noise[J]. Hearing Research, 2007, 225:128.

22Jerome B. Infrasound:a short review of effects on man[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75, 9:1135.

23Jeffery RD, Krogh CM, Horner B. Industrial wind turbines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J]. Can J Rural Med, 2014, 19:21.

(2015-08-24收稿)

(本文编辑雷培香)

【中图分类号】R76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99(2016)03-0305-03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6.03.022

通讯作者:朱雷(Email:lifeislife2005@126.com)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毛细胞纤毛豚鼠
实验动物前庭感觉毛细胞的定量观察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初级纤毛与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初级纤毛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鸟纲类生物鸡用于耳蜗毛细胞再生领域研究进展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
肺豚鼠耳炎诺卡菌病1例
小鼠耳蜗内外毛细胞胞吞功能的实验研究
做瑜伽的小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