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亮
(中国气象局 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试析小康社会构成的全面性
周亮亮
(中国气象局 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全面性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发展目标的全面性,造福对象的全面性,衡量指标的全面性,战略举措的全面性,共同构筑了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必须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规划,把全面小康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推进。
全面性;小康社会;系统性工程;统筹;协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勾画了蓝图,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小康提供了遵循。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今后五年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建议》和《纲要》两份重要文件,使我们对小康蓝图认识更清晰,对实现全面小康艰巨性认识更清醒,对全面小康构成的把握更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性、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实质。
全面小康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做过原则界定,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小康社会构成的全面性,首先体现在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一)全面小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
1.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走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路。通常人们往往容易从经济视角去理解“小康”,认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就是实现小康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完成了目标,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了,就算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议》在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两个翻番”指标后,对“十三五”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中高”的要求,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实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进一步界定。我国经济从1978年到2010年,已经长期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再这样高速发展已不太可能。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单纯是经济目标,而是“五位一体”综合发展的指标体系。《建议》提出的目标包括更多新内容: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
(二)全面小康各项目标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小康目标的全面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从系统集成的高度把握各项目间的关系。第一,经济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经济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核心。因此,建设全面小康,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第二,全面小康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目标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由此构成了发展目标的整体性或系统性。例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小康生态目标,要以经济发展、经济小康为基础,要有必要的物力财力投入和支撑;政治小康作保障,建立健全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文化小康为引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小康作依托。否则,难以建成美丽中国。同时,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又是关键。小康生态目标实现,又进一步助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和绿色转型。目标指导方向,领航实践。全面小康各目标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三)全面小康目标体现了质量、民生和问题三大导向
1.质量导向。《建议》提出“十三五”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要求前,加了一个重要前提,或称为先决条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其后又强调“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这就是说,经济小康不是单纯数量概念,数据的翻番,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要求未来我国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粗放型增长,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之路,使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建议》的这些要求,突出彰显出经济发展要坚持质量、效益第一的价值导向。
2.民生导向。全面小康目标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提出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以及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具体要求,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看得见,能直接受惠的实事。
3.问题导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使现有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针对于此,《建议》特别提出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具体目标要求。当前,我国大气、水、土壤问题突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建议》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具体目标,还首次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提出:“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1]直接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表达了党和政府对大范围雾霾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全面小康覆盖的人群和地域是全面的
全面小康是13亿人的小康,56个民族的小康,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的小康。不仅是发达地区居民的小康,也是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小康;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小康,也是农村居民的小康;不仅是汉族居民的小康,也是少数民族居民的小康。[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3]
(二)全面小康造福的内容涉及民生的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的语言说,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
(三)小康造福之“全面”就是共享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全面小康题中应有之义,它折射出“十三五”采取的措施会更加贴近民生,反映民意,凝聚民心。要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就必须要:打赢扶贫攻坚战;调控好收入分配;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抓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工程。
(一)衡量指标的全面性是小康构成全面性的重要体现和保证
全面小康如何扎实推进?是否实现?如何检测、评判?过去,人们往往将GDP或GNP看作是衡量发展和政绩考核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导致社会患上了“GDP崇拜症”。这种导向致使我国经济长期片面追求GDP,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增长,致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指标体现发展理念,是发展的指挥棒
全面小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小康社会的全面性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科学指标体系的制定和颁布,作为落实、衡量、验收的硬杠杠,引领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发展数量,而且要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不仅要反映经济发展,而且要反映民生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
(三)按照全面性标准衡量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科学设置了25个量化指标,引人注目。指标涉及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针对性强。坚持经济发展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统一,经济指标与民生指标的统一,经济指标与生态指标的统一。坚持“三个统一”,实际是要求解决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和突出问题,处理好决战小康进程中的一系列复杂关系。
1.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必须要继续扩大经济总规模。为此,《纲要》提出的经济发展数量指标有两个:一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二是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5]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解读“两个翻番”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时指出,2010年我国GDP总量约为40.15万亿元,翻一番就要达到80.3万亿元,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要实现这个翻一番,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做不到的。[6]6.5%的增速适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不仅保证了2020年的“两个翻番”目标和经济总量指标的实现,还充分兼顾了就业、结构调整、环境改善的需要。在保证经济总量和一定的发展速度的同时,《纲要》更突出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出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任务艰巨,难度不小。靠什么大幅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回答是:创新驱动。《纲要》作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要达到“60%”,以此衡量创新发展成效,还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5%”的量化指标,以保证创新战略的实施。
2.经济发展与民生的统一。以人为本,大幅提升人民福祉,彰显共享发展理念。《纲要》用“民生福祉”取代了以往“人民生活”的表述,一词之差,反映了政府发展理念的升华。表明着力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国家努力的重要之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如何?获得感强不强?关键要看钱袋子鼓不鼓。《纲要》明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大于“6.5%”,并提出了一系列民生硬指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以上,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一个个亮眼的数字回应了人民的殷切期盼。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以绿色化引领发展,《纲要》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十三五”规划也是环保指标考核史上最严格的规划,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一,指标针对性强。不仅备受关注的空气质量pm2.5(细颗粒物)指标首次明确写入规划,而且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地表水质量,也被列入约束性指标。资源环境指标从“十二五”时期的8项升级为10项,且全部作为约束性量化指标。这反映的是政府以问题为导向,不护短、不回避,迎难而上,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决心。
第二,指标操作性强。《纲要》确定的指标涉及了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3%、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累计下降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超过70%等等。[7]十项约束性指标形成了一整套可测量、可比较、可公布、可监督的综合性指标考核体系,具有很强指导性和操作性。
(一)五大理念引领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发展的效果以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一个最突出最重要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红线,也是指导“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2.五大发展理念指向鲜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五突出”:新常态、调速换档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突出的问题就是短板。以问题为导向,就要补上短板,开出良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是聚焦“五大突出问题”,为破解短板而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奏响建成全面小康“协奏曲”。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公平正义问题,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二)全面实施三大战略
1.三大战略是引领中国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又进一步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对接互动,就能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带动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龙头性重要作用。
2.要立足国际国内视野,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秉承亲诚惠容、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带。依托黄金水道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互动,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建设陆海双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三)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纲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称作“发展主线”,列出专章,进行了具体部署。
1.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目前,“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而且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近些年来,国内扩大投资的效果递减明显,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不少消费品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凡此种种说明,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中央经济会议确定的这五大任务,是五块难啃但又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只有化解过剩产能,才能为优化供给腾出空间;只有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才能焕发活力,轻装前进;只有化解房地产库存,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实现良性发展;只有扩大有效供给,才能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只有防范金融风险,才能坚决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重点做好“去”、“降”的同时,也要在“补”上有创新之举。这就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着力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既化解无效产能,又培育新动能,让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四)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法治规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坚持理论领航,问题和目标导向,而且要强化制度保障,让制度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贯穿于《建议》和《纲要》的各个部分。第一,绿色发展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能源储备制度,以及环保监督、考核、问责等机制。第二,民生方面。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行职工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完善人口战略,全面实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些都将给广大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经济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投融资制度,改革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和国资监管制度等等。
(五)打赢扶贫攻坚战
1.必须如期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按照201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2800元的脱贫标准,2014年底全国有贫困人口7017万,2015年底有贫困人口5575万。[9]国家实施扶贫开发30多年都未能脱贫的这几千万贫困人口,是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设定时间表”,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10]只有把这几千万人口脱贫问题解决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必须千方百计打赢扶贫攻坚战。第一,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帮扶。通过产业转移、创业扶持、教育帮扶、人口迁移等办法,解决几千万人口的脱贫问题,剩下难以靠自身脱贫的人口,由国家兜底解决。第二,要多管齐下,既要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也要改善外部环境。要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要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贫投入。
(六)调控好收入分配
1.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居民收入。[11]“两个同步”实际解决的是如何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的问题,是还富于民,蕴富于民的问题。让人民对未来充满预期,这是对政府工作新要求,也是小康之全面的重要体现。
2.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要完善“三个机制”,即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市场评价要素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3.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要明显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抓好四大民生工程
要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工程人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
1.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教育公平,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要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2.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发展之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要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3.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关乎民生,联结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几方面内容。要织密社会保障网,实施全民参保,法定人员全覆盖。要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要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要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泽及每个百姓的最大福祉,人民健康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总之,发展目标的全面性,造福对象的全面性,衡量标准的全面性,战略举措的全面性,共同构筑了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决战小康,抓住“全面”是关键。要突出“全面”建小康,全面发力奔小康,万众一心话小康,全面小康蓝图必将如期展现于中华大地。
[1][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7、36.
[2]赵园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依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3]习近平.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2.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6]徐绍史.“十三五”中国的战略机遇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5-11-04.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
[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经济日报,2016-03-01.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4.
责任编辑:马树勋
2016-08-04
周亮亮(1980-),男,河北唐山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D616
A
1671-2994(2016)05-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