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语言划界理论探析

2016-02-10 17:50黄诗博
知与行 2016年7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黄诗博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博士硕士论坛

维特根斯坦语言划界理论探析

黄诗博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逻辑原子主义的世界观之下,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语言中存在的先天缺陷使得语言不能超越自身进行表达,语言的规则成为语言的界限。另外,思想中的美、善、上帝等绝对的概念超出了语言表达的范畴,使语言不能真正表达出这类概念的内涵。同时,传统形而上学得不到逻辑的明证性,违反语言的基本规定,不符语法也不能进行表达。基于以上三点,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这个命题,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使现代哲学转向对语言的分析。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仍然为语言之外的不可说之物在思想上保留了一席之地,因此仍不能忽视对不可说之物的分析。

[关键词]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一、语言界限理论的前提

不同于古代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原子主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世界观。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基于现代逻辑的新型世界观,维特根斯坦才能够提出为语言划界的理论。

在逻辑原子主义看来,“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1]23。这种世界观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里世界是由事物构成的,哲学的使命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维特根斯坦继承了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学思想,提出逻辑原子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1]25。人们认识的是事实而不是事物,对事实的描述依靠的是命题,全部的命题即是语言。语言其实是由全部命题构成的,语言的实际意义就是判断。语言的本质是人对世界的判断,因此只有在语言之中人类才能阐释世界认识世界,虽然语言之外也存在世界,但是这部分世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更无法被分析,因此哲学无法谈论这部分内容。

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在现代逻辑之中,句子是表达意义和推理的基本单位,句子作为语言的基本单元其地位是高于名词的。一个名词可以具有多种意思,我们只有在句子中分析才能确定一个名词的意义,脱离了句子则无法确定一个名词的意义。在此种意义之下用以表达世界的是句子而不是名词。而在表达句子意义这个层面上谓词具有比名词更高的地位,谓词决定了一个命题的逻辑形式,而名词只是命题的函项。名词被替换句子的结构不发生改变,基本意义也不发生变化。在这种世界观之下分析命题意义的重要性要大于对事物的分析。另外在推理原则中,句子是推理中最基本的逻辑单位。“逻辑上的推论都是由命题而不是由名词和概念来完成的。”[2]这使得我们只能用句子来描述事实。而事实的总体是世界,命题的总体是语言。因此我们只能在“语言”之中描述世界、分析世界,由此产生了哲学由分析世界到分析思想再到分析语言的转变。而这一转向的根本就是确定语言的界限,也就是对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分。

二、语言界限理论的逻辑内涵

早期维特根斯坦受罗素与弗雷格的影响,希望建立一种理想语言来摆脱日常语言的漏洞和逻辑错误。他认为一切哲学的问题都是由语言的错误表达产生的,只有明确语言本身的能力和界限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语言的规则作为语言的界限规定了什么是可以清楚表达的,什么样的表达是不符合语言规则而不可说的。

1.要明确语言的能力,必先明确语言的界限。语言表达的是对经验的判断,全部经验就是语言表达的界限。这是因为理想语言的本质是逻辑,逻辑的作用是判断。只有能被知性判断的,才可以被语言说。但仅仅是能被判断的也不能被说,能被说的事实一定是具有共性的、被理性确定的。如“这个糖是甜的”这句话,这个糖既是经验之中的实体,也是被理性确定的可以被别人理解的共相。同理,甜也是这种共相,因此这个糖能够作为句子的名词被甜这个感觉所修饰。而若要修饰“美”或用美修饰他物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美不在经验之中,抽象的美不具备任何意义。日常语言中的美只是美的感觉,并不是美本身,知性无法判断什么是美。因此这句话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是不合理的。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划界方式区分了科学与哲学。科学是可说的,在语言世界之中的,科学的命题是可以判断的,真命题的总体就是全部自然科学。而哲学是在“语言之下”的。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活动。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1]48哲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将可以说的说清。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寻找到能够将思想表达无误的表达方法便是哲学的“唯一”目的。

2.维特根斯坦认为经验可说,但不能胡说,语言的表达必须建立在语言的规范之上。只有人工语言才能消除日常语言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和不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想语言的规则就是语言的界限。这是因为违反语言规则的表达虽然可以被我们说出来,但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说这个手机是电脑,这句话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手机和电脑是不同的类,这个手机只能是手机这一类,手机中没有电脑这个属性,无法做出判断,因此这句话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的表达一定是在规则之中的,在规则之外的语言虽然可以被说,但是没有意义,也不能被人理解。但作为语言的边界,语言的规则同样是不可说的。在理想语言的规则之中,命题不能描述自身,也不能以自身为函项。想要描述一个命题必须要站在命题之外而不能在这个命题之中,否则就会产生罗素悖论。描述语言的规则要站在语言之外,用语言描述规则,就是规则自己描述自己,这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语言的规则是不可说的。但是语言的规则是存在的,它可以通过语言显示给我们。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看到语言的规则,而不能去用语言来描述语言的规则。如对“否定”这样一个逻辑规则,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否定是怎样的,因为只要对其描述就一定会用到否定的意义,命题不能自己解释自己。但我们可以在语言的表达之中“体会”到否定的意义。另外逻辑形式是先验的,因为没有命题能对“形式”的存在进行回答,而且不能通过经验来判断逻辑形式的正确性,逻辑形式的正确性是先天的。逻辑形式规定了命题的表达方式,经验不能显示逻辑形式,经验只是命题中可变的函项。逻辑形式的存在这一点可以在“重言式命题”和“矛盾式命题”中显现,其真假都是不依赖于经验而只取决于自身逻辑形式的。这两类命题不表达什么,只体现一种逻辑形式,是逻辑形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标志。这使得寻找一种合理的语言规则成为可行。对于这个不可说的语言体系,我们不能直接描述,只能通过所有可说的命题来显示这个边界。

维特根斯坦认为理想语言是一个命题体系。在《逻辑哲学论》第五章开头便提到了所有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的真值只取决于事态的存在与不存在,与其他命题无关。一个可说的命题(非基本命题)是由多个基本命题按一定逻辑运算结合起来的复合命题。按照这种理论,一切命题都可分解为基本命题。知道了全部基本命题和全部运算规则也就知道了全部命题,也就知道了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命题运算系统和单个命题必须遵从的逻辑句法构成了整个理想语言体系。这个体系所包含的就是一切可说的。总结起来这个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唯一性,逻辑语句所采用的记号方式必定是唯一的,不同对象必须用不同符号来表示。2.完全的可分析性,每一个命题都可分解为多个基本命题。3.外延性,这个体系允许通过基本命题构造推理出新的命题。4.静态封闭性,这个体系中只要确定了基本规则即使基本命题具有无数多个,也不会改变其结构和性质。5.规定了命题的一般形式,即这个系统只由描述和断定语句组成[3]。这五点体现了理想语言命题体系使用中的“特点”,并未说明具体的运算规则。具体的逻辑规则只有在语言的使用中体会,全部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就是语言的界限。

三、不可说之物的理论意义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到过多种不可说之物,如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主体、上帝等,每种不可说之物都有其不可说的原因:不符合语言规则的不可说;无意义的不可说;处在语言之外的不可说;处在思想之外的也不可说。

维特根斯坦在全书最后一个命题中说道:“对于不可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1]105在考察了理想语言之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这个命题,对于不可说之物,我们不能说只能保持沉默,但保持沉默不是抛弃,而是用另一种方法去“观察”。因为“不可说的”不是“不存在的”,它们在语言中显现自己。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哲学观被认为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这明显是一种误读。维特根斯坦曾说:“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1]104这里面神秘的意思是任意的、不可知的意思,并不是传统的、宗教意义上的神秘主义。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神秘之物只是不可说,并不是不存在。因此不能站在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视角去理解神秘之物,而要从语言中进行理解。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形而上学不可说是因为违背了语言的规则,形而上学的对象在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指称,因此无法判断形而上学命题的真伪。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持拒斥形而上学的态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完全反对形而上学,只是将形而上学划出了可说的范围,将其置于了不可说的境域之中,如何显示不可说的这部分才是他哲学体系的真正重心。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其神秘性和抽象性被拒斥,只是因为其命题不符合语言的规则或者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命题,不能在语言中说出,要对被说的形而上学命题“拒斥”。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被说”是因为日常语言存在漏洞,使得人们误以为形而上学可以“被说”。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的哲学方法是只说与哲学有关的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一旦有人想说形而上学命题时要向他指正,形而上学命题没有确切的指称。因此在语言中无法谈论形而上学,只能保持沉默。

美学和伦理学也是不可说的。首先维特根斯坦指出伦理学的价值判断与通常意义的赏罚没有任何关系。伦理学的“善”是绝对的概念,与“外在的目的”和“后果”无关。伦理学的赏罚是内在于行为之中的,做了恶事内心不愉快,做了善事内心会感到快乐。这种不快与快乐是不受行为之外的世界影响的。在这种意义之下,任何真正的价值都是超验的、绝对的、不可说的。一个行为的善不是因为它具有某些品质使它成为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是善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伦理学必然是处于世界之外的,世界之中不存在任何伦理学命题,自然也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与伦理学是一个东西”[1]102。绝对的美等于绝对的善,对艺术的欣赏就是享受快乐,因此美学同伦理学相同,都是超验的,一个对象的美是与外在无关的,因此也是不可说的。同样,作为伦理学主体的“意志”也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即使意志可以改变世界,改变的也只是世界的界限而不是事实,语言之中的是不可以被意志改变的。

高于世界的,同样是不可说的。形而上的主体和上帝就是此类超验的、处在世界之上的。世界是“我”的世界,因为世界在我的语言之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上的“自我”不是人,也不是心灵,而是形而上的主体。形而上的主体不在世界之中,主体是世界的界限。不在世界之中的主体不可说,但是存在。维特根斯坦举了眼睛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眼睛看到世界,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但又因世界的存在而知道眼睛的存在。可是我们却不能知道是用哪只眼睛看到的世界。对世界的主体,我们只知道其存在,但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这种世界观的理论为唯我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不是传统心理学意义上对世界真实性怀疑的唯我论,而是站在逻辑学立场,立足于语言之中对世界本质考察的唯我论。另外,超验的上帝也是不可说的。在维特根斯坦自身的视域中认为上帝并不是独立于事物,而是操纵着事物的。从这一点上看来,上帝与形而上的主体是具有同样的意义的。维特根斯坦认为上帝这个词不应该存在,因为“上帝”是无限的,用任何词语来指称都会带有有限性。人们在请求上帝赐予自己力量时,其实是希望自己升格为主体获得那种幸福的状体。在这种意义之下,上帝等同于形而上的主体,因此上帝也是不可说的。站在宗教人士的立场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另一重要命题:“世界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完全无关紧要,上帝不在世上现身。”[1]103对于宗教者而言,上帝是世界之外的绝对实体,他创造世界和人类,也控制着世界和人类。人们在上帝中寻找幸福和解脱以及人生的意义,只有无条件地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才能得到上帝的偏爱,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宗教体验状态。而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不可用语言来说的,因此上帝是不可说的。

四、结论

综上,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原子主义的世界观之下,通过分析语言本身的逻辑结构,找出了语言本身所不能表达之物。这一论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维特根斯坦为语言划界,提出了哲学的目的是澄清命题的哲学观,把哲学变成了一种表达的活动,将哲学带向了新的领域。他发现在思维表达存在的这条路上仍然存在语言这个障碍,想要清楚地表达思想,必先要使思想跨越语言这道障碍。这就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哲学的使命从使思维认识存在到使思维能够表达存在。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哲学观使得哲学不具备探讨形而上学的能力,古典形而上学成为不具有明证性的猜测。这种哲学观的最终结果是把哲学限制在了语言之中,是对古典哲学的毁灭。对于语言分析我们并不能持一种过高的态度,把语言分析看作是哲学的任务并不是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是将哲学拉低到了语言学的层次。完美地澄清命题之时也是哲学失去存在意义之日。可以说清之事都是科学的领地,科学之外不可说的神秘之物人们只能“观看”不能说。语言并不是作为连接思维与存在的桥梁而是作为屏障出现的,思维无法穿透语言这道障碍认识存在,其本质仍然是不可知论。这使得哲学退缩在语言之后,不敢面对思维中其他真实存在的东西。而哲学正是以纯粹思维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不能抛弃那些不可说的神秘之物。但好在,维特根斯坦也为研究不可说之物留下了一条路。虽然这类事物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但却可以在语言中显现。哲学仍然可以通过研究思想在语言中的显现来研究真正的思维。早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其思想对维也纳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有着巨大转变,他转向了对日常语言的分析。但对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分是两个时期思想共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被忽视。所以我们不能只研究维特根斯坦后期对日常语言的分析,而忽视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对语言划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3-103.

[2]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贺绍甲. 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划界问题[J]. 哲学研究,1992,(12).

〔责任编辑:徐雪野〕

[收稿日期]2016-05-21

[作者简介]黄诗博 (199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7-0142-04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视角下汉语口语表达研究
别样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及其语言哲学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8卷本《维特根斯坦文集》面世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漫画
没有问题的问题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