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淡如
自我运营与服务外包
■文/鲍淡如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外包已见诸实践者,但尚未成为基本规则。
随着社会劳动和社会服务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队伍来做成为普遍现象,这是比较优势在起作用。经济领域如此,社会领域亦如此。市场化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就是在专业优势下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的还是用政府资金在从事管理服务工作,这也是一种外包。可以说服务外包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社保经办服务能不能搞外包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服务外包的探索,既有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成功案例,也有将服务外包扩大化的情况。总的来看,自我运营比重仍居高不下,服务外包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处于起步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笔者以为,服务外包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社保经办服务外包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领域的体现。
从当前已有的探索来看,服务外包已涉及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的多方面。比如,作为独立单位、纳入医疗保险联网结算的医院、药店,代行医保与个人的医保费用结算业务,是服务外包。养老金等社保待遇委托银行支付,社保机构不需要自己专设支付的渠道和窗口,也是服务外包。上海市社保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年抽取一定量的用人单位,委托给专业的社会审计、会计机构,查核这些单位上年工资总额的实际情况,然后依据审计查核的数据和政策规定作出稽核决定并督促整改。这也是一种服务外包形式。由于外包,上海社保稽核量放大了,最多的一年稽核了4万多户,追回上亿元的社保基金。如果完全自己来做,两个人一天审计一户,以1万户计,需要67个人每人干300天,还不包括后续的核定基数及督促整改的工作量。而且社保中心也没有那么多审计、会计专业人员。自我运营和服务外包孰优孰劣已经很分明了。稽核是社保的核心业务,适合外包吗?其实稽核监督权仍在社保中心手里,在查核数据(或叫做采集数据)、对数据按政策进行核定、作出稽核决定、执行稽核决定4个步骤中,不过是将采集数据外包了。
由于法定机构的服务外包处在探索中,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因经办机构人手紧缺,在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时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将参保登记、保费缴纳、个人账户管理等都包了出去,是不妥当的。还有的地方在开展居民大病保险时采用了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险种、政府和参保人共同投保的方式,这也不是服务外包,而是开设了政府支持的新险种。
服务外包也是有限制条件的。一般来说,不能全流程外包,不能核心业务外包,不能将体现管理权的审核确认权限外包、不能一项业务“一包了之”。社保经办机构具有法定职责,因为人手紧而超越外包界限,经办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不能豁免。
随着社保业务量增加,完全靠社保机构自身努力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应当更积极地探索服务外包,从而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使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至少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着手总结实践经验研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界定社保服务外包的范围、条件和程序。三是提高自身能力,不仅会自己干,还会调动各方力量干。要有较为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好管理骨架,使我们的管理能力有可靠的支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