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林
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看待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
■ 杨 林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同样企业的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也需要与环境相适应。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中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给统计分析工作可能带来的变化,最后对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提出了四点措施建议。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同样企业的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也需要与环境相适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和适应的最根本的环境就是供需的严重不匹配,进而也就导致很多过去被检验为有效的统计分析工作方法有可能变得低效甚至于失效。针对供需的不匹配,中央在宏观层面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药方,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而在微观层面,企业同样需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重新构建新的统计分析工作体系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大型国企及其下属企业,大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运营管控和统计分析的工作体系,从而便于各层级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动态,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统计分析的频率不断加快,如笔者所在集团公司已在其统计信息化平台成功上线了周统计业务并成功运行,大幅缩短了数据填报的周期,提升了经济运行调度管控的能力和水平。
但是,认真分析也不难看出,当前企业内部运行管控和统计分析工作同样也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更准确地说主要是因为数据统计的及时性仍然不够、高质量统计分析等有效供给不足而使得其对决策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进而导致统计服务的客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员对结果不满意逐步转为对工作不关注、不重视。
总结笔者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与众多同行日常的交流情况,目前国有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供需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数据过于繁杂,未成体系
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控要求的不断完善以及外部相关方掌握企业信息需求的更趋多元,企业的各类统计数据、报表层出不穷、不断叠加,既包括企业基本的财务数据和市场开拓数据,也包括了日常管理中的计划进度、质量控制、物资供应、人力资源和党务工作等相关管理数据,还包括了各种临时性数据。目前,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不高,相关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处于分散、隔离的状态,暂未理顺各类原始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取数规则,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重复、矛盾甚至错误等问题频出,统计数据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这是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供需不平衡的第一大特征。
(二)分析报告泛泛而谈,不够聚焦
企业内部运营分析报告种类繁多,要求、责任主体和侧重点均各有不同,同一个月通常需要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等数篇报告,碰到了季度的节点往往要求更加繁复;而且为了增加时效性,部分单位还出现了分析报告向周节点转变的迹象。但认真翻阅这些报告,往往可以发现其中泛泛而谈者众,大都格式固定、内容平淡、篇幅冗长,且不同种类报告之间、同种报告不同月份之间多有重复,少有能够密切联系业务、聚焦具体问题且真正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报告。这是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供需不平衡的第二大特征。
(三)主管部门疲于协调,见效缓慢
随着统计分析工作作用的显现,企业管理者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大都明确具体部门主管统计分析工作,笔者所在的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统计分析和调度管控等相关工作,足见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但从这些部门日常的工作可以看出,在原有的组织体系和管控模式下,较难很快地达到设定的目标,相当多的主管部门疲于协调关联部门、梳理工作流程、制订新的工作标准,而无法对本职统计分析工作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导致工作见效缓慢,也不断考验着企业领导的耐心。这是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供需不平衡的第三大特征。”
(四)工作人员任务繁重,难见出彩
伴随着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提升,日常统计分析工作也日渐繁重,过去那种一年就报几张报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报表和分析报告,往往是刚填完一套报表,就有一份报告等着要写,而且由于微信群的广泛应用,很多上级的通知能够第一时间传到具体的统计分析工作人员手中,使其总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加班成为新常态。但另一方面,企业中的统计及经济运行监控人员借助于各类报表和理论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企业的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及自身的主动性都制约了他们深入实际挖掘和探求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经营动态,致使对领导决策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是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供需不平衡的第四大特征。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需求管理而提出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概念,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初,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二战后几十年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之后。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与之对应的是“需求侧”。在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拉大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在供给侧,则更突出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发展要素。经济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和认识,对调控经济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有本质的差别。
凯恩斯学派强调通过需求管理调节经济周期,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加大政府公共支出保持经济的稳定;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侧的作用: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激励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提高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要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升级。供给侧改革是经济调控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短期来看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为解决供需矛盾,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从深层次和长期看,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必然意味着经济思维、政策哲学和经济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和管理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和调节经济。
(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
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其提出的基础是供需关系的严重不平衡,核心和落脚点在于推进结构性改革,目的是要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而其实质还在于改革创新、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等措施手段,最终希望能够实现新结构下的新平衡。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供给结构的大幅变化,表现为无效供给的减少和有效供给的增加,其实质还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在充分掌握需求变化的前提下,由供给端自发地开启结构调整。对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而言,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聚焦关键业务和关键数据开展分析,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坚持改革和创新,而且更加注重原创性的变革创新,逐步实现新动能取代旧动能。对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而言,就是要不墨守成规,拓宽统计分析工作的思路,积极主动加强学习,敢于采纳运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借此新动能提升统计分析工作水平和质量。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在新动能的推动下,加快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一减一增,逐步完成结构调整,达成供需关系新的平衡。对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而言,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存储、加工、输出能力,使海量数据运算和处理成为可能,排除各类无效数据,捕捉经济运行动态,更好地发挥统计分析工作对领导决策的支撑作用,增强与企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提升并巩固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供给侧改革,从宏观来讲,对系统性地解决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来说,无疑被视为一剂良方,而在微观层面,如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其核心思想来指导具体工作,相信也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统计工作的实践,尝试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看待当下的企业统计分析工作,提出几点措施建议,谨供广大统计分析工作同仁讨论、指正。
(一)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体系
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统计分析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自身能力素质是开展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完备有序的工作体系是开展工作的平台和载体,因此第一要务就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分析工作队伍建设,配备具有相应技能且熟悉企业主业的工作人员;同时,要不断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数据关系,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部门间对接的工作流程,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有效供给
从增强有效供给的要求出发,改进统计分析工作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改进和提升原有的工作方法,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统计而言,重点是要提升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解决顶层数据定义和取数规则的设定问题、解决不同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逐步实现、自动实时取数,保持数据的唯一性、及时性和正确性;对分析而言,要针对不同的分析需求,选择适用可行的分析方法,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并尽可能用合适的图表展现出来,辅以明确有力的观点结论和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编写出高质量的分析报告。有条件的企业探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来开展统计分析,使各类统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相应层级管理者可得、可信、可用。
(三)更好融入业务,提升工作粘性
供给侧改革绝非不关注需求,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以有效的供给来满足真正的需求。数据是企业统计分析有效供给的基础,数据汇成信息,信息就是资源,资源创造价值,价值转化为财富,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本身的价值。对统计分析工作来讲,有效的供给自然就应该包括与企业主营业务密切联系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未来业务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分析报告等。对广大统计分析工作者而言,应该更好更主动地融入企业的业务发展,围绕主业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同时加强与企业内部其他管理职能的融合,为企业内外部数据和分析报告需求方,特别是企业的领导提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增强需求方对统计分析工作的依赖度,提升统计分析工作的粘性。
(四)对标一流企业,构建新的平衡
在统计分析工作上推行供给侧改革,同样也激励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积极对标一流企业,用一流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来改进和提升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更优质的统计分析服务,重点是要像华为等优秀企业那样,通过及时的统计分析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并看出其本质,形成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以落实,直接为一线人员提供足够的支撑,从而促进企业主业的健康发展,达成统计分析工作供给与需求新的小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工作的改进,推动企业运营管控体系的变革与重塑,促进企业的管理提升,达成企业内部管理供给与需求新的大平衡。
在刚刚闭幕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对当前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调整。而我国“十三五”又明确要更加强调创新和提高发展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复苏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除了加大科技创新,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加有效供给外,在内部管理方面,也可以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推动统计分析工作的改进和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包含内部管理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
[1]李稻葵.“十三五”时期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解码“供给侧改革”:群言出版社,2016年:32.
[2]《中国经济运行风险指数》课题组.供给侧改革与未来中国经济运行风险,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风险指数 2015年4季度:35.
[3]向松祚.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与政策建议.解码“供给侧改革”:群言出版社,2016年:68.
江麓集团董事长李刚利获湘潭市“杰出企业家”称号
10月14日,在湘潭市召开的2016年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国兵器江麓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刚利被授予湘潭市“杰出企业家”荣誉称号。
近年来,江麓集团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及行业竞争中,坚决履行核心使命,积极推进“两化”和军民深度融合,坚持“一主二元多点”民品发展思路,抓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实现稳步提升,出色完成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2015、2016年俄罗斯国际比赛等重大任务,实现历年装备订货100%履约,获得了上级和军方的称赞。公司被兵器集团公司认定为“为集团公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之一。同时,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大工艺项目和技改项目,企业实现了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江麓集团三分厂加工中心操作工张鑫,特种车辆事业部装甲车辆装配工、高级技师罗坚同时被授予湘潭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王慧崎 王泽芬)
江麓集团在省级大赛中创佳绩
10月18日,中国兵器江麓集团7名选手,在由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16湖南技能大赛•全省数控赛暨全国选拔赛”中喜获佳绩,其中朱军获数控车一等奖,刘枢获数控车三等奖,杨康、周永红获数控机床维修二等奖,杨柳、陈淮清获数控机床维修三等奖张鑫获加工中心(四轴)三等奖。同时在湖南2016年“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的比赛中,朱军获数控车冠军,刘枢获“百优工匠”称号,再次展示了公司技能人才的高超水平与实力。(王泽芬 唐志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