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盈盈刘海玲刘 智
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邱盈盈1刘海玲2刘 智3
颈椎病;神经根型;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气滞血瘀;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而产生的以颈肩背痛、上肢麻木、肌力减退等表现为主的综合征,占颈椎病的60%~70%,且逐年增长,并呈低龄化趋势[1]。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法与手段多样,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确切疗效。笔者采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来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湖南省宁乡县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26~64岁。按照纳入时间先后编号,再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龙虎交战针法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26~64岁,平均(41.63±9.76)岁,平均病程(16.67±14.65)个月。常规针法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28~64岁,平均(44.43±9.01)岁,平均病程(18.80±15.4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科康复学》[2]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因颈部外伤或损伤而发病,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次症:常伴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者;(2)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者;(3)年龄25~65岁,性别不限;(4)纳入前1个月未治疗者;(5)能够坚持完成治疗,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等以上肢疼痛、麻木为主的疾病。(2)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不愿加入本课题研究或不能坚持针刺治疗者。
取受累节段颈夹脊(双)、肩外俞(双)、曲池(双)、后溪(双)、血海(双)。穴位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中穴位的具体定位[5]。
操作方法:(1)龙虎交战针法组:患者取靠坐位,双上肢自然屈曲置于双侧大腿,掌心向下,双下肢自然屈曲。选取相应病变节段双侧颈夹脊穴(2对),常规消毒后,以0.30mm×40mm毫针快速刺入穴位,颈夹脊穴直刺0.3~0.5寸,得气后施以龙虎交战针法(参照王富春《实用针灸技术》[5]中的手法描述统一操作):先拇指向前左转9次(拇指向前用力重,速度快;向后用力轻,速度慢),再拇指向后右转6次(拇指向后用力重,速度快;向前用力轻,速度慢),左转右转反复交替,每穴约施该手法30s,留针30min,间隔15min用龙虎交战手法行针1次,出针前不行手法。肩外俞穴(双)向外斜刺0.5~0.8寸,曲池穴(双)直刺1.0~1.5寸,后溪(双)向合谷方向透刺0.5~0.8寸,血海穴(双)直刺1.0~1.5寸。常规操作后,施以平补平泻法,提插幅度(10±5)mm,捻转角度180°~360°,频率90~120次/分,每穴约施该手法30s,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出针前不行手法。(2)常规针法组:患者取靠坐位,双上肢自然屈曲置于双侧大腿,掌心向下,双下肢自然屈曲。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以0.30mm×40mm毫针快速刺入穴位,颈夹脊穴直刺0.3~0.5寸,肩外俞穴(双)向外斜刺0.5~0.8寸,曲池穴(双)直刺1.0~1.5寸,后溪(双)向合谷方向透刺0.5~0.8寸,血海穴(双)直刺1.0~1.5寸,得气后,每穴行平补平泻法,均匀提插捻转,提插幅度(10±5)mm,捻转角度180°~360°,频率90~120次/分,每穴约施该手法30s,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针1次,出针前不行手法。
两组均1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以上手法的操作皆由参加过统一培训的针灸师实施,对于龙虎交战针法及平补平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捻转的角度、频率和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手法实施时间均作了统一的规定。
观察指标:(1)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采用日本田中靖久[6]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2)视觉疼痛(VAS)评分: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PQ疼痛询问量表中的目测类比定级法(VAS)[7]评定。比较治疗开始前、首次治疗后(代表即刻效应)及最后1次治疗后(代表累加效应)的平均疼痛分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孕<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症状体征评分改善率≥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症状体征评分改善率≥70%、<95%;有效:症状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症状体征评分改善率≥30%、<7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率<30%。
3.2 两组患者治疗即刻和累积镇痛效应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和最后一次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1);龙虎交战针法组VAS评分降低优于常规针法组(孕<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常规针法组比较,△△孕<0.01;与治疗前比较,**孕<0.01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1),龙虎交战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孕<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注:与常规针法组比较,△孕<0.05;与治疗前比较,**孕<0.01
3.4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组总有效率87.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加上一定外界因素,引起颈部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局部组织痉挛、缺血、水肿粘连,刺激压迫相应神经根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年龄、外伤、劳损、先天畸形、后天发育、新陈代谢、咽喉部炎症、精神等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和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古典医籍对该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痹证”、“眩晕”、“颈肩痛”等条目之下。《灵枢·经脉》:“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而致,即“不通则痛”;或因素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而致,即“不荣则痛”。
龙虎交战针法是一种以镇痛为主的九六补泻与捻转补泻相结合的复式补泻手法,通过毫针行针过程中反复左右交替捻转针体而达到治疗作用。首载于《针灸大全·金针赋》谓:“……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龙,指苍龙,为左,意指左转捻针,为补法;虎,指白虎,为右,意指右转捻针,为泻法。龙虎交战针法,是比喻龙虎争斗之声势,以交替操作,达到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有研究表明龙虎交战针法可能通过其操作时一左一右、一正一反有节律的反复行针,对穴位所在区域纤维的牵拉及对神经、体液的影响较强,使各类镇痛神经递质(主要是P物质)在血浆中的含量显著降低,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8]。陆瘦燕[9]阐明龙虎交战针法治痛机制时说:“龙虎交战一左一右、一反一正的反复捻针,对气血的运行产生一推一拉的双向影响,可疏通壅滞的气血,从而起住痛移疼的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痛、腰腿痛、颈项背痛、肘膝关节痛、原发性痛经等,也可用于肝郁气滞型失眠、抑郁性神经症等。
本研究选取的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是督脉和足太阳经经气相重叠覆盖之处,其定位、循行,以及作用功能与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密切相关,而督脉总领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项部,因此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夹脊穴可以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10],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研究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解除周围组织对脊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11]。配合肩外俞、后溪、血海、曲池,共奏调和阴阳、疏导经气、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夹脊穴龙虎交战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即刻和累积镇痛效果,能有效改善颈肩背痛、上肢麻木、肌力减退等临床症状体征,且效果优于常规针法。从远期疗效来说,笔者认为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法均能有效改善疼痛、上肢麻木及其引起的功能受损,因龙虎交战针法为“住痛之针”,镇痛效果显著,短期疗效较优,而本研究是短期疗效(2个疗程)的比较,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龙虎交战针法操作简单易行,疗效肯定,起效快,即时镇痛效果显著,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59.
[2]陆廷延.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59.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3.
[5]王富春.实用针灸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36.
[6]姜宏,施祀.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7]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7.
[8]温雁云,袁宜勤,赵峰,等.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9):67-69.
[9]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87.
[10]安光辉,赵毅,孙鹏.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29-131.
[11]王亚渭,李岁奎.颈夹脊穴在治疗颈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24.
(收稿:2016-03-23 修回:2016-05-26)
1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台州 318000);2湖南省宁乡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宁乡 410600);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沙 410007)
邱盈盈,Tel:13967606872;E-mail:535650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