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谦,雷 静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北京 100084)
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机和教育效果的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谢 谦,雷 静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北京 100084)
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和体验,为进一步完善体育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运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动机和教育效果进行调查。结论:促使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的动机包括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深入了解和服务社会,以及丰富个人人际交往等方面;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体验和教育效果都表示出很高的满意度和认同度,说明实践活动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认可,实践的教育效果也得到一致认同,活动组织者的工作目标和参与者的参与目的达到较好的契合。
体育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效果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北京体育大学历来重视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利用暑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2012年开始,学校在政策、组织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力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短短几年内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快速增加,活动形式得到丰富,教育的成效明显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构建和规范体育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工作,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对近5年来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活动开展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同时还以参与活动的学生为重点进行调查,构建组织者与参与者沟通桥梁,力图全面了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机和实际感受,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暑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1 研究对象以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和教育效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中国知网(CNKI),以“体育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效果”等为主题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根据需要对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动机、实践经历评价、组织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最终问卷包括4部分,包括22道题的动机部分、16道题的参与经历与组织工作评价部分、被访对象个人资料和参与基本情况部分。问卷向参加过由学校资助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包括研究生)发放,共随机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83人,占48.26%,女生89人,占51.74%;学习术科专业学生85人,占49.42%,学科专业87人,占50.58%;大二年级学生35人,占20.35%,大三年级57人,占33.14%,大四年级学生20.35%,研究生45人,占26.16%;全部受访者中,有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60人,占34.88%,共青团员101人,占58.72%,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只有11人,占6.4%;其中大多数受访者担任学生干部职务(136人,占79.07%)。
1.2.3 专家访谈法 为获得全面资料,通过实地和电话访谈等方式向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申键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庚全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团委书记周启迪老师等进行访谈,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2.1 活动开展基本情况2012年暑期,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若干意见》精神,北京体育大学组建了社会实践团赴四川分队,由校党委书记、时任校长杨桦教授、原党委副书记彭晓吉担任顾问,师生一行45人探访并慰问四川地震灾区,走访邓小平同志故乡广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活动不仅使师生受到深刻教育,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产生积极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政策、组织,特别是在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扶持力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短短几年内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快速增加,活动形式得到丰富,教育的成效明显提升。
2013-2016年间,由学校组织或由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分别牵头,院系组织申报等形式,受到学校资金资助的实践队伍共计91支,总参与人数达到1 246人(表1)。
表1 2013-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情况
在91支受资助实践队伍中,由学校承接国家体育总局扶贫项目组队4支(队伍由学校职能部门及各院系师生组成),占总体4.4%,学校团委、学生会及下属社团等组织11支,占12.1%,13个院系共组织实践队伍72支,占79.1%。此外,由学校团委资助足球志愿者组队开展足球志愿服务实践队伍4支,占4.4%。在院系队伍组织数量方面,竞技体育学院组织11支,数量最多,其次是管理学院和武术学院,分别为10支和8支。实践队伍的活动内容多为混合型,如日程中安排有红色教育、开展支教活动、健身指导、社会调研等多项内容,单一活动内容的队伍较少。从实践队伍活动内容的类型看,以接受红色教育和开展全民健身服务2项为主,都分别达到32支(次),随后是扶贫/支教活动24支(次),社会调研21支(次),足球志愿服务13支(次),赛事组织和服务2支(次)。实践队伍服务地域涉及全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在北京开展的活动队伍有10支,京外81支,开展活动最多的地区为北京(10次)、黑龙江(10次)、河北省(9次)、江西(7次)、山东(7次)、贵州(6次)。活动组织时间长度多为5~10天左右,部分活动时间持续较长,如2013年外语系开展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运动设施和居民锻炼情况调查达40余天,2013年武术学院赴江苏宜兴开展武术推广、交流、教学活动达40余天,外语系赴大兴佟家务村开展红色“1+1”支教活动,每年活动均达30天左右。到革命遗址接受红色主题教育实践队伍活动时间则普遍较短,多为2~4天左右。除了学校承担的对口支援项目和著名革命教育基地外,各单位、院系组织的队伍中,只有极个别是长期固定对口地点或单位,其中持续开展8年的外语系大兴佟家务村开展红色“1+1”支教活动,是坚持时间最长的实践活动项目。
2.2 对活动参与的态度与评价被访者中大多数(72.09%)参加过1次学校或院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过2次活动的占17.44%,有4.65%的学生参加过3~4次活动,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有5.81%。在调查中,95.3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很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另有1.7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被询问“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83.14%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10.47%的学生表示“愿意”,剩余6.4%的学生选择“看情况”。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实践活动开展1~2周时间比较适宜。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各项组织工作,受访者也给出了十分正面的评价和期待。在涉及的8个方面选项都得到了志愿者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其中获得认同度最高的3项分别是:“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实践团队成员展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能充分实现教育的目标”。获得认同度较低的3项依次是:“活动前得到充分的动员和培训”、“通过社会实践对当地提供了应有的帮助”、“对实践整体组织工作感到满意”,但上述3项评价也都为正面,且与认同度排名前列的选项只存在微弱差距(表2)。
表2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评价
2.3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机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动机调查中,问卷共列出22项动机选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选项的符合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之间的5个选项进行选择。根据统计,排在动机选项前3位的依次是“我想增加个人阅历”、“我想做些有价值的事情”、“通过活动可以提高与团队同学的关系”。相比较而言,获得学生认同度最低的3个动机选项依次是:“因为我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因为学校领导、老师动员我参加”、“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表3)。
表3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动机
其他的动机选项中,在体验不同生活状态、结交新的朋友;更多了解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专业服务、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个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改善个人感觉、获得荣誉感等方面也都得到被访学生较高的认同。
其中需要注意到,在“我想推进体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的选项中,虽然大多数(79.05%)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但在总共22个动机选项中,仅排第15位。考虑到北京体育大学是培养体育高级人才的专业院校,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学校办学和育人的主要目标,因此出现上述结果,与研究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多是学生骨干,笔者认为更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原因,并进一步加强活动设计和对学生的引导。
2.4 社会实践体验和教育效果评价在对社会实践经历的总体评价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感到“满意”(37.79%)或“非常满意”(52.91%),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不满意”(0.58%)或“非常不满意”(2.33%)。
对于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受访者普遍持积极态度,其中认同度最高的前3项体验分别是:“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提升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感到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和提升”;相对认同度较低的3项分别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得到提升”、“对国家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表4)。
可以说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学业学习,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值得关注的是,在调查中“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8个实践体验与效果评价选项中获得最高的认同度(“非常同意”占56.98%,“同意”占35.47%,总计92.45%)。但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得到提升”的选项虽然认同度超过80%,但却排在8个选项的最后。当然,学生认识到的需要提高的方面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与对于学业的重视和学习动力的提升方面没有更好地对应起来,一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提升自身的需要,但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也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引导。
3.1 结论
3.1.1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序,成效显著 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有效地调动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在活动队伍组织数量、参与人数、服务的领域和地域等方面较以往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从实践参与者的角度看,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志愿者们的参与经历增加了对活动的认同和期待,增加了继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3.1.2 学生参与动机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责任观念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动机倾向性非常明显,参与的目的也比较明确,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对于增长社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服务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期待更好更多人际交往的心理诉求,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指示要求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
3.1.3 实践活动体验和教育效果得到学生高度肯定受访者对于活动体验和教育效果都表示出很高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实践活动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肯定,实践的教育效果也得到一致认同,活动组织者的工作目标和参与者的参与目的达到较好地契合。
3.2 建议
表4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体验和教育效果评价
3.2.1 加强设计和规划,突出导向作用 建议从学校整体组织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引导。在活动的定位上,应更加主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健康和体育事业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积极呼应各地方、各领域推进人民健康和体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自身的科研和智力资源优势,突出体育院校专业特色和专长,开展多层次体育服务和推广活动,逐渐树立品牌特色,增强实践活动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更加突出对学生体育专业思想的培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
3.2.2 强化支持和引导,延展辐射效果 建议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提高普通学生参与比例;丰富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形式,以校、院(系)组织为引领,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对于表现突出的,建议给予荣誉奖励和学分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继续强化实践的宣传和总结工作,深入挖掘和凝练活动中展现出的科学成果和人文精神,用优秀的作品扩大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3.2.3 细化组织与管理,提升教育功效 进一步强化组织管理工作,校、院(系)两级加强工作的沟通和协调,细化设计、组织和总结等各环节工作流程;加强对学生行前的培训和教育,深化学生对实践意义的理解和对服务对象的了解,熟悉生活和服务技能,提高实践体验的质量;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联系,确认对方需求和实践服务内容相对应,确保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功效,提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价值认同。
[1]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 2006(6):63-64.
[2] 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107-109.
[3] 乔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5):91-94.
[4] 彭兰.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倾向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5(5):179-182.
[5] 肖述剑.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58-59.
[6] 邢红斌,李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4):51-56.
[7] 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69-70,77.
[8] 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9] 刘云龙,汪元平,田侃.构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50-153.
[10] 吴小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1(2):82-83.
[11] 张育广,秦卫民,陈未娴.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14(1):65-67.
[12] 连鑫.暑期社会实践的迷失——对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现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240-242.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Efect of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Summer Social Practice—In the Cas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XIE Qian, LEI Jing
(Department of Sports Art,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Social practice is the main approach and important form of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 for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efect of student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through expert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ive and experience of sports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ummer social practic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ummer social practice in P.E. colleges. Tak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sample, this study reviewed and analyzed all social practice case in last four years, as well as investigated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efect. The result refected that the main motive of social practice is to enhance personal ability, have insight into society, serve for society and enrich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udents show high satisfaction and identifcation towards the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efect of social practice. The social practice is a highly-identifed activity, which earned consensus of education efect and combined the goal between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efect
G80-051
A
1004 - 7662(2016 )07- 0006- 05
2016-06-12
北京体育大学2015-2016学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通信作者:雷静。
谢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