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赢新 郑 茜 刘华英
用航天科技托起民心工程
—— 记航天三院智慧管网产业发展
■ 李赢新 郑 茜 刘华英
按:今年是航天科工三院建院55周年,55年来该院胸怀强军报国之志,用航天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征程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正面临着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隐患突出、“马路拉链”问题严重、应急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的挑战,智慧管网建设已经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成为服务于“公共安全、公共民生、公共管理”的必要支撑。
2016年7月,三院承担的全国首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成功完成初验,项目建设效果得到了用户单位的高度认可。这背后,凝聚了智慧管网研发团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汗水。
2014年底,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为契机,三院304所作为项目总体单位,围绕智慧管网探索开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借助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全面开启了智慧管网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实现智慧管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三院组建了智慧管网事业部,并积极筹备智慧科技产业公司,产品和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以住建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为依托,加大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了完善的智慧管网产品和技术体系,并以“智慧管网+产品”和“智慧管网+领域”的发展模式为主线,形成了智慧管廊、智慧水务等重点领域的总体结合解决方案。
该所自主研发的航天海鹰智慧管网“一张图”展示系统、航天海鹰智慧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航天海鹰智慧管网规划管理系统、航天海鹰智慧管网建设管理系统、航天海鹰智慧管网门户系统、航天海鹰智慧管网数据资源管理系统、航天海鹰物联应用支撑平台等7个系统成功获得国家版权局发放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标志着智慧管网事业部在城市地下管线软件研发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经过“一穷二白”的创业期,三院的智慧管网产品及解决方案得到了业内认可,2016年4月成功入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智慧管网学组副组长单位。
智慧管网产品将卫星定位、航天物探、无源传感等技术实践于智慧管网领域,解决地下安全和城市安全问题。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地雷达、管道漏磁检测器等对地下管线的自身隐患、周边环境隐患等进行排查;在重点区域加装管线传感器,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和系统,实时监测地下管线运行状态;在地下管线关键节点加装精确定位装置,实现管线信息管理的精细化;构建智慧管网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基于“一张图”的综合应用,实现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管线权属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了排洪模型、管线健康评估模型,加强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了安全隐患的预测能力。通过试点项目建设以及航天技术应用,解决重复开挖问题,杜绝“马路拉链”,防止“误开挖”,有效降低安全隐患造成的重大事故可能性,提升城市安全和管线安全的整体水平。
该所研发的智慧管网综合管理系统在城市和地下管线安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德州市2016年6月12日和7月20日的大暴雨中,通过排洪模型、管线排水能力分析模型等的应用,及时对城市重点低洼地段的积水变化趋势、管线排水能力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实现准确防汛预警,为防汛部门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了必要支撑,确保了积水及时排放,保障了城市和人民生命安全,得到德州市防汛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系统通过加装在各类管线上的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管线运行状态,准确掌握各类参数变化情况,为管线异常情况提供预警。系统在德州市运行期间,通过在线监测数据的预警,成功发现了燃气管线泄露危险点,并精确定位了泄漏点的位置,为管线及时抢修提供了精准数据,有效避免了燃气爆炸恶性事故的发生。
住建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建设,构建了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的智慧管网综合管理平台,创新了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标准规范体系,面向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管理,初步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综合管理模式,目前已向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镇江等城市进行推广,得到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三院成功承揽了镇江市新区地下管线智能化试点建设项目;与成都市建委签署了智慧管网与智慧管廊项目合作协议,智慧管廊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与湖南省怀化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扩大,使三院在智慧管网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