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寻找经济与环境的另一种出路
2016年春节期间,杭州新华书店外“借”书过年的蜿蜒长队成为西湖十景外的又一新景,杭州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推出的“悦读服务”,让我读书、你买单成为现实,同时也使得读者从接受者和终端转变为发起者和首端。上线45天,“悦读服务”为杭州人买单约80多万元。
与“悦读服务”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优步、闲鱼等被称为共享经济时代的产物。借着互联网之东风,共享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方兴未艾。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在40%左右。
共享经济热席卷而来绝非一夕之间,正如从量变到质变前的循序积累一样,在经历了几十年来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进步、问题的发酵孕育后,共享经济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而单就我国来看,除互联网发展外,特有的环境也催生并将加速共享时代的到来。首先,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大量的需求,传统行业的有限供给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共享为“就医难”“出行难”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案。其次,老龄化的社会下,老年人所具备的经验与闲暇时间将通过共享经济激活。再者,共享经济已经起步,消费者的消费习俗与观念正在转变,“使用而不占用”“闲置就是浪费”的理念逐步形成,而这种理念与习俗的形成将成为共享经济壮大的原始推动力。
备受推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绿色化节约化是共享经济的内在基因和与生俱来的品质。所谓共享,“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应有之义,其核心是寻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共享经济》一书作者蔡斯认为,美国1/5的家庭生活用品从以前的购买转向租用,平均每年减少近1300万吨的使用量,降低了2%的二氧化碳排放。滴滴出行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仅快车拼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一年下来能节省5.1亿升汽油燃烧,减少1355万吨碳排放……
然而,共享的世界并非全是阳光,当共享经济发展迎来掌声与喝彩声之际,纷沓而至的不乏质疑与反对,甚至冲突和对抗。在我国,即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包、众创、众筹、众扶”已响彻神州各个角落,共享经济领域的应用亦如雨后春笋,但共享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共享经济,从起步到腾飞的距离究竟会有多远?共享中的技术难题成为相对容易解决的部分,信任危机、理念冲突、信息安全等与更好的服务之间的权衡取舍成为共享向前必过的关卡。
共享经济给予我们的不单单是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康庄大道,更有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时代任务:横跨技术之梁,越过信任之坎,培育文化之本,重构理念之基。但终究,这是互联网时代——或许以后的物联网时代——势不可挡的趋势,闲置物品有偿共享的低廉成本让消费者选择向“产消者”的角色转变,认同共享即共赢的理念。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变得更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世界将变成开放社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将更为开放,这一天或许为时尚远,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完善,效率的提升,共享经济将更加蓬勃,也必然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
《中华环境》编辑部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