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花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性的区际比较分析
彭丽花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运用协同发展度模型来度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性,结果表明,广东省一、二、三产业与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第二、三产业与高职专业结构的协同性良好,第一产业协同度较差,区际之间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专业设置的重复、失调,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比例过高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将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者的地位摆正,构建“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和“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才是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协同发展度模型
专业是联系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高职专业的设立、发展以及优化,应是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当地经济变化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自我调整的结果,这也是高职教育适应性办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与珠三角的“技工荒”,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两种既矛盾又内在关联的现象,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任务。国务院在部署这一任务时提出了“三对接”的新要求,其中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三对接”的核心。在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对现代技术和工艺的需求会日趋旺盛,这也意味着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目标定位落到实地,关键点之一就是要切实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产业结构是指区域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及各产业之间产值比重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代表了三次产业的发达程度和区域内经济发展模式[1]。配弟—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将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一)广东省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在向世界产业结构的一般趋势靠近。近年来,广东省放慢了经济增速,但每年GDP仍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十年间,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18.35%,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了42.12%,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118.09%。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广东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2]。
由表1不难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产业。第一产业占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5年下降至历史最低点4.6%;广东省第二产业占比由2006年的50.6%下降至2015年的44.8%,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自2013年起被第三产业连续超越;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历史性过半,达到50.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十年内,广东省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至“三二一”的升级。
表1 广东省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以来,广东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不断的努力之下,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8 172.20亿元,增长9.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 712.70亿元,增长10.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2 338.12亿元,增长11.9%,均超过当年广东省GDP的增速。数据证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一致的。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三角地区未来的产业体系是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三)地域差距明显
随着珠三角发展规划、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粤东西北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钢铁、石化等大项目投资建设,多项经济增长指标处在广东省前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以2015年数据为例,从GDP对经济的贡献来看,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分别占6.90%、7.72%、6.24%、79.14%,粤东西北三地的生产总值仅占全省比重的20.86%。从三次产业比来看,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分别为8.23:54.8:37.98、17.24:40.69:42.07、15.80:39.54:44.67、1.79:43.58:54.63。可见,从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效来看,珠三角的优势地位十分牢固。具体而言,粤东西北三地的第一产业比值较高,介于8%至18%之间,大大高于珠三角地区的1.79%。粤东、粤西的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态势,而粤北、珠三角两地的第三产业占比则高于第二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局面。
广东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省,也是高职教育大省。目前,广东省拥有高等职业院校78所,开设专业数达380个,专业点数2 948个。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规定的产业分类和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各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规定,将招生专业涉及科类进行对应产业分类,可见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等4大类,设专业14个;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等8个专业大类,设专业129个;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11个专业大类,设专业237个(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16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分布情况表
(一)从内容上来看,专业设置重复、失调[3]
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所开设的380个专业中,一、二、三产业所对应的专业结构比为1.02 :26.83:72.15,说明广东省的高职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所对应的专业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专业布点数最多的十大专业及专业布点数如下:会计(69)、计算机应用技术(65)、物流管理(63)、电子商务(62)、市场营销(60)、商务英语(60)、计算机网络技术(60)、工商管理(52)、软件技术(51)、磨具设计与制造(47)。分布最广的是会计专业,意味着全省78所高职院校中有69所开设了该专业,可见重复设置率之高。其中有9个专业都是对接第三产业的,只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对接第二产业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经费投入等角度去考虑,从而更愿意倾向于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与发展机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
(二)从区域分布来看,高职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广东省内的高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也呈现出珠三角地区发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地区相对薄弱的局面。
1. 高职院校的分布不均衡。珠三角地区共有高职院校67所,拥有广东省85.9%的高职教育资源,粤东有4所、粤西5所、粤北3所。广州的高职院校数量最多,拥有43所,而粤西地区的梅州、潮州连一所服务当地经济的高职院校都没有。
2. 高职专业分布两级分化严重。珠三角地区开设的高职专业数达364,涵盖了广东省95.79%的专业,这对珠三角地区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而粤东西北的高职专业数分别只占广东省专业总数的23.42%、29.47%、18.16%,高职专业覆盖面窄,由此引发的高级技工人才的缺乏使得这三地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后劲不足。尽管人力资源可以较为自由地流动,弥补当地劳动力的缺失,但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或者是待遇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工作,这样无形中给人才的流动设置了障碍。
3.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由表3可知,四地的专业结构都呈现出“三二一”的排序,均想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而粤东西两地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可见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匹配。粤东西北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而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甚少,才开设一两个专业。第二产业相关比重不高,四地均不超过40%。在麦可思公司公布的2015年高职高专的六大“绿牌专业”中,广东省总共布点数才11个。其中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这4个专业与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发展方向——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有关。第三产业相关专业重复设置率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连续五年被视为“红牌专业”,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在2015年为“黄牌专业”,而以上三个专业恰好是广东省布点前十位的专业。不根据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可想而知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有多大。
表3 广东省各区域高职专业分布情况表
国内学者对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关系进行定性研究时,大都采用协同度模型,杨林等用的是欧式距离协调度模型[4],蔡瑞林等将该模型进行改进,将协调度与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构建了协调发展度模型[5]。本文的研究参照蔡瑞林的方法,模型具体构建如下:
首先,将衡量子系统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协调度指数Ci-j确定为:
其中,fi为高职专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i, fi为产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J的评价指数。Ci-j值的大小反映了高职专业结构衡量指标i与产业结构衡量指标j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Ci-j∈[0,1]值越大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越好,两者之间越匹配,反之亦然。
为了弥补该种协调度不能完全反映两大系统交互作用后实际产出水平的不足,在该指标中加入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F),得到协调发展度(D),作为评价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度指标。
式中, 代表该产业第t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 代表上一年该产业的GDP。
根据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度,利用方差法构建系统总体的协调发展度指数(D):
式中, 为高职专业结构Di-j与产业结构j之间的协调发展度,p为参与几何平均耦合度的个数。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构建产业结构子系统时,选取了产业产值结构比和从业人员比作为衡量指标,在构建专业结构子系统时,相对应地选取了专业布点结构比和专业招生数量比作为衡量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原始数据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广东省2016年的统计年鉴;二是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三是阳光高考网2014年招生数据,2014年的招生数据大致等于2016年的毕业生数据。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结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可依次计算出广东省四个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
(二)分指标的协同度计算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可输出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广东省分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指数
(三)总体协调发展度指数计算
根据式(3)计算,可得到总体的协同发展度指数,查询蔡瑞林等编制的协调发展度分类表,可得到对应的协调发展类型(表6)。
表6 广东省分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协调发展度指数及类型
(四)整体协同度评述
作为供应端的教育系统与需求端的经济系统两大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自发的独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联运动[6],当外界控制变量达到一定的“阙值”时,两者之间的关联运动加强,表现为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度较高。广东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性的实证分析表明,尽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四个区域的一、二、三产业与高职专业结构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第二、三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较高,都属于优质协同发展类型,这对推进广东省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四个区域的协同度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尽管粤西、粤北两地第一产业GDP产值比例位居省内前列,但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的协同度却最低,分别为0.62、0.63。珠三角地区协同度稍高,为0.85,主要是由于该地拥有众多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全面,因此与其他三地相比拥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较为充裕的经费。整体而言,广东省的第一产业协同度不高,只有0.74,处于中级协同发展类型,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GDP占比过低(4.6%)造成的。
要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只有控制好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参数,才能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沿着平衡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这期间,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者不能缺位与错位,政府必须站在宏观调控的视角,起到事前统筹规划和事后监管评价的作用,可以通过构建“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7],即在专业数量规模、专业区域布局、专业技能层次三个方面实现对接,实现产业发展规划与高职专业调整相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必须站在微观主体的视角,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可以构建“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8],通过校企合作创建品牌、校企共育培养人才、校企互动科技创新等途径将产学研相结合,从而满足产业调整所需的职业人才和科技服务。
[1]于淑艳.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
[2]【美】钱纳里.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吴青等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71.
[3]陈婧. 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 2014, (6): 90-96.
[4]杨林, 陈书全, 韩科技. 新常态下高等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 (21): 45-51.
[5][6]蔡瑞林, 刘霞, 龙慧. 基于协同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 2012, (7): 82-85.
[7][8]周鸣阳. 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4): 97-100.
(责任编辑:微风)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ynergy in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PENG Li-hua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091)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is used in this paper to measure the synergy between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y structure and specialty structure reveal a trend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second, the third industry and specialty structure is i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ge while the synergy in the fi rst industry is relatively unsatisfi ed. The internal problems in higher specialty structure are blamed fo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ts educational resources, duplication and imbalance of specialty setting, high ratio of specialty setting related with the third industry. By using system theory, the autho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followed by the discussion of govern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e author also argues tha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wo-way docking"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of docking" ar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chieve the go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G719.21
A
2095-932x(2016)06-0014-05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课题“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1317)的研究成果。
2016-11-01
彭丽花(1984-),女,湖南衡阳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