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群众做新闻的主角

2016-02-07 16:12杜建勇
新闻采编 2016年6期
关键词:吕梁百姓民生

◇ 杜建勇

如何让群众做新闻的主角

◇ 杜建勇

作者从分析吕梁广播电视台的《吕梁新闻》栏目《问效民生清单》系列报道,探讨了让群众做新闻主角的路径。

倾听 诉求 追求 创新

一、掌握清单,瞄准百姓诉求

2016年初,吕梁市“聚焦民生,服务群众”活动办与吕梁广播电视台新闻部联合开展了“聚焦民生 服务群众 问效民生清单”采风与调研活动。新闻部根据郭月秀总编要求,抓住这一契机,把采访活动作为“深化走转改、践行三贴近、检验活动成效、了解民生实际、强化群众意识、提升记者水平”的一次实践,选派了四“老”带四“新”的四组采访小分队,对参与活动的记者提出了“深入一线、走近基层、瞄准百姓诉求、了解民生实际、想百姓所想、报百姓所需、解百姓所难”的要求,同时提出每个县市区在《吕梁新闻》发稿三条,四个采访组在《山西新闻联播》各发稿一条的目标,让记者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奔着目标采访,以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事后,新闻部就此专门作了总结汇报、经验交流。参与活动的记者把此次的采访概括为“听取汇报找亮点、实地调研听诉求、拍摄采访抓细节、编辑报道选典型”的四步曲。生动曲折的采访经历、真实感人的心路历程、鲜活丰富的基层生活,让所有听讲的采编播人员身临其境、受益匪浅。有的年轻记者当场主动请缨,要求参与下次“问效民生清单”集中采访调研,以增加切身体验,感受百姓生活,提升锻炼自己。

二、用心倾听,长一双发现的眼睛

截止目前,这次调研采访活动已在《吕梁新闻》播发《交城:磁窑村老人的幸福生活》《柳林:社保一卡通 便民又惠民》《临县:公交开到家门口》《兴县:家门口看病不再难》等20余篇,其中《交口:小网格 大民生》《中阳:核桃保险惠果农》《临县:实施城郊公交覆盖工程》《柳林:分级岗位津贴让山区教师安心从教》先后在《山西新闻联播》播出。内容涵盖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公共交通、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关乎百姓生存、发展、服务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基层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一时成为《吕梁新闻》的画面焦点、报道重点和关注热点。这些报道在全面反映“聚焦民生 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成效的同时,通过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调研、观察、思考,挖掘政府部门工作亮点,发现基层百姓点滴变化,用群众语言、群众视角、群众感受,讲述百姓故事,反映群众生活,大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记者李凯介绍说,他们这组由郭月秀总编带队,每到一地首先要求各家在汇报中找特色,找亮点,找存在的问题。采访组再从中遴选出政府工作与群众愿望契合点、有当地特色的创新点,大家交流汇总、精挑细选后再到实地采访调研,用心倾听,发现发掘。比如,空巢老人吃饭难,交城县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来解决;偏远山区办证难,中阳县乡镇派出所来代办都是记者在基层走访调研中发现后采制的。

在《交城:磁窑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中,生活在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李厚高兴地告诉记者:“给子女们减少了很多负担,老伴也不用做饭了。我们两个都在这。”

老人儿媳则一脸轻松:“去了工地上(上班)也不用愁婆婆吃饭了没有呀,(灶)火灭了没有,煤熏着了没有,在这里娱乐娱乐,身体也好。”

老少两代人由衷称赞,幸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阳暖泉,这个距县城60公里的偏远乡镇,村民办理户口、身份证等再也不用三番五次跑县城、担心找不到门了,他们只需把相关资料交到乡派出所一切就可以了。

暖泉村村长 王二海:“礼拜二拿过来,礼拜五就拿回来了,今天我就取来了,非常快,又省时间又省钱。”

之前,对于老百姓来说,与公安打交道是难事,办理户口是大事,如今难事不难,大事化“小”,群众的称赞发自内心。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新闻报道也一样,近年来,吕梁以“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为基本要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放在低收入人口、弱势群体身上,放到条件差、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在强农惠农、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文化惠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收到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肯定。这些既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基层百姓的关注热点,更是记者选材和报道的源头活水。“问效民生清单”系列报道播出后,业界评论、社会反响较好,吕梁广播电视网,公众微信平台“吕梁电视台”的转发量、点击量都创了新高。

三、生活是不竭的源泉,创新是永恒的追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电视新闻要发挥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作用,就必须在报道中充分关注群众、关心群众,把更多的群众视角、群众语言融入到报道之中,想百姓所想,替百姓发声,让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以往的主题性报道,更偏向于评功摆好、偏向于主流声音、偏向于政府部门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群众的想法、意见、疑惑、不平等鲜有涉及。这次采访调研和新闻报道中,记者勇于创新,让群众发声,不平则鸣;让“政府”回答,解疑释惑,给百姓交账。这样的新闻朴实无华,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可感可信。

记者郑芳民、薛亚飞采访的《交口:小网格 大民生》里,村民李银保对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提出了质疑:

李银保:“想不通这个事情么,因为我们是交的1000块,后面的人是交100块钱,100块钱和1000块钱领的是一样?”

这样的问题,在之前老百姓可能觉得无处问也无人管,疑问写在脸上,怨气窝在心里。现在通过民生网络平台,老李的咨询信息上午发出去,下午就有了回应。

交口县回龙乡均庄村网格长 赵建平:“他们(村民)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咱们就立马上门服务,有啥事情咱村里能办的就办了,办不了就上报乡里、县里。”

老百姓的大事小事不仅有人管,而且“管”得快、有结果。矛盾化解在基层,政府信用在提高。

面对新常态,记者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做“想当然”,不当“百事通”,要沉下身子走进一线、走近百姓、走进生活,做倾听者、提问者、探索者、发现者。这次采访活动中,《柳林:分级岗位津贴让山区教师安心从教》就是记者在深入一线采访中偶然听到的鲜活素材,从一对乡村教师的视角和感受现身说法。这种报道没有刻意雕琢、没有导演痕迹、无需添加任何解说,由衷的回答、灿烂的笑容,已经回答了电视观众的所有问题和想法,这就是电视新闻细节的力量。生活这口“泉水”需要记者用心去挖掘。新闻部副主任耿瑞山带着记者李凯在采访柳林县教师分级岗位津贴时,发现大山深处的苇园沟乡村中学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在座谈中发现这所仅有36名教师的乡村中学竟然有八对教师夫妇,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安贫乐教,让这所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乡村中学成为全县闻名的好学校。从“教师分级岗位津贴”到“八对夫妻的坚守”,从“爱上一所乡村中学”到“哪里都有出彩的人生”,记者巧选角度,深挖细掘,用三天左右的拍摄采访,时长十三分钟的一组系列报道,揭示出这所乡村中学越办越好的内在原因,展现了八对夫妻执着奉献的高尚情怀,成为新闻部近年来走基层、接地气,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当然,这组新闻受时间仓促、记者采访经验和驾驭新闻事件能力的局限,普遍还存在手法陈旧、创新不足、铺陈不够、挖掘不深等缺憾。记者要真正讲好故事,捕捉新闻事件细节(包括画面细节)的能力,以百姓思维、民生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在采编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细节真实、情节丰富、故事感人,让群众做新闻主角,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关乎百姓冷暖的故事,电视新闻就能有血有肉,主题报道就能入脑入心,传播效果就能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晓红)

猜你喜欢
吕梁百姓民生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不让百姓撇嘴骂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