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明
党委机关报如何举好评论这杆旗
——以《吕梁日报》为例
◇ 李小明
评论对于媒体特别重要。笔者由实践得启发,认为党委一把手重视、打造优质栏目、建设评论队伍,是党报举好评论这杆旗的制胜法宝。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这是公认的观点。但是,党委机关报如何举好评论这杆旗,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吕梁日报》2016年的评论实践,做一探讨。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工作同样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更是作用巨大。它可以密切联系工作实践和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认识,使其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统一行动;可以触及现实,激浊扬清,兴利除弊,为提高全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党委一把手要搞好党的工作,就必须重视新闻评论,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就会为党和人民带来无尽祸端。
事实上,我们党的领导一贯重视新闻评论工作。毛泽东办过以评论为主的报纸《湘江评论》,写过评论,为报纸修改过评论,作出过有关评论工作的指示,不仅指引了我国革命和建设工作,而且助推了报纸的评论工作。1958年1月他在写给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长韦国清的信中说:“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日报》头版开办了《之江新语》评论栏目,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了232篇短评,对推动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2007年5月,短评集结出版,2014年初成为畅销书。我们党的领袖们为党委一把手树立了典范。
2016年5月,王清宪担任吕梁市委书记后,吕梁正处在爬坡过坎、走出最困难时期的重要时刻,正处在迈向新阶段的重要关口,有媒体履历的他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在吕梁日报社调研、发表业务讲话,还经常召集编采人员商量业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吕梁日报》开办《吕梁新声》个人评论专栏,以“吕兴”的笔名长期发表评论,还以本报特邀评论员的身份撰写评论,并要求吕梁日报社邀请各级各部门领导撰写评论,为吕梁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吕梁日报》在王清宪的指导下,评论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改进。
栏目是报纸各个版面的骨架,没有栏目,报纸的版面就缺乏支撑;栏目是报纸的品牌,没有好栏目,报纸就难以创立名牌。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中国新闻奖为此专门设置了名专栏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新闻媒体努力促进新闻报道创新,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很多报纸的专栏不仅评上了奖,也在读者中形成了好口碑。新闻评论专栏当然也是这样,《人民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人民论坛》《今日谈》新闻评论栏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吕梁日报》过去也有评论栏目,如一版的《今日论点》、二版的《财经(三农、民生)时评》,三版的《每日一评》《教育时评》。但是由于稿源短缺、新闻挤占等原因,这些栏目断断续续,文章质量欠佳,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
2016年,《吕梁日报》在开辟新的特色栏目、注重评论可读性、打造名牌栏目上有了新动作,产生了新效果。一版新开辟了《吕梁新声》个人评论专栏、二版整合新开了《大吕洪钟》评论栏目,计划打造一版原有微型评论栏目《今日论点》成为名栏目。
《吕梁新声》作为时任市委书记王清宪的个人评论专栏,在全国也算一个范例。该专栏从2016年7月4日首发,到11月10日他离任,基本每周一刊发一篇,共发表专栏评论18篇。评论篇篇结合吕梁大事、急事、难事权威发声,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食粮、行动指南。市纪委干部觉得文章太好,通过报社熟人打听作者是谁,得知实情后连连发感叹。
《大吕洪钟》受时任市委书记王清宪重视评论的启发,整合了原来的三个栏目,着力打造评论吕梁本土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栏目。栏目首先以名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该名称由吕梁联想开来,想到了洪钟大吕的词语。洪钟大吕意思是音量“宏大”而且“正”,有“振聋发聩”之效。把洪钟大吕调换词序,改为大吕洪钟,合起来不失原意,也能表达言论的意思,把大吕和洪钟分开来理解,也能附会为大吕梁的洪钟,既有区域指向,又有洪钟大吕的原意和言论的意思。栏目推出后,刊登了不少可读性强的评论,得到领导和群众肯定。2016年11月16日刊发的《重提“吕梁精神”好》,受到新任市委书记李正印的表扬。
2016年11月7日,在吕梁市庆祝第十七个记者节表彰会上,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雷建国要求媒体把创办名专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吕梁日报社把一版的微型评论栏目《今日论点》作为首选打造目标,计划举全社之力把它办好。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搞好新闻评论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尤其特殊。
评论是一种相对高深的文体,需要评论人员具备政治、理论、社会、知识、文字等多种素养,不仅要求高,而且成长慢,胡乔木曾说:“培养一个评论员至少需要10年。”
评论长期形成的刻板写作模式,在新媒体、自媒体环境下,越来越难以形成良好的传播力,亟需进行创新,这更离不开高素质的评论人才。
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搞评论容易犯错误,要担风险,写评论不像写新闻报道那样具体、讨巧,还经常奉命作文搞突击,等等,因而,愿意搞评论的少,较为成熟的评论工作者更是凤毛麟角。从中央到省一级的新闻媒体普遍缺少专职评论人员,严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评论队伍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要求新闻媒体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
吕梁日报社虽然有理论评论部,但只有一个人,有理论版,但没有评论版,理论评论部的评论工作主要是为要闻提供一些官方评论。报社评论人才匮乏,记者。编辑的素质参差不齐,善写愿写评论的人员很少。随着2016年报社评论工作力度的加大,评论人才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为此,吕梁日报社在评论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全社总动员,号召所有采编人员参与评论的写作,有年轻人在动员之后马上就研究《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写法。全社一盘棋,由社长、总编辑牵头,成立由部分业务部室主任参与的评论写作小组,重点完成社论、本报评论员等官方评论;小组组建后,已经多次完成了官方评论的写作任务:2016年6月25日,吕梁市“迎老乡、邀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举行期间,在基本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小组三人的三篇系列本报评论员文章得到肯定;2016年9月,中国共产党吕梁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时,评论小组两人完成了开、闭幕的社论写作任务。要闻部在打造《今日论点》专栏时,约请其他部室的采编人员组成比较固定的写作班子,以保证稿源的高质、持续。报社参照国外评论记者制度,派评论作者参加一些需要配发评论的活动,促进评论水平的提高。报社贯彻中央《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高评论稿酬,官方评论由每篇200元提高到500元,后改为300元,《今日论点》每篇由35元提高到120元,调动大家写稿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措施的推进,吕梁日报社的评论队伍开始壮大起来。
(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
(责任编辑: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