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结构范型与心理平衡效应

2016-02-07 06:42阮莹钰
黄河之声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主部展开部呈示部

阮莹钰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关于经典结构范型与心理平衡效应

阮莹钰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音乐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众所周知,经典的音乐结构原则之所以流传下来是有一定原因的。本文将具体的音乐结构与心理平衡效应联系在一起,并分别举例说明二分性原则以及三分性原则与心理平衡效应之间的关系。从二分性曲式结构和三分性曲式结构的角度,以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为例,针对其音乐结构的分析,从宏观上论证结构平衡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心理;平衡效应;音乐结构;结构形态

一、关于心理平衡效应

当听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映。心理平衡则是心理反应的重要因素。

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应对不同的外部或内部环境时,其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机制。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心理平衡效应通常是指具有若干平衡特征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人的心理时,音乐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对于音乐音响的若干变化形式而应激产生的动态的自我调节机制。音乐结构作为音乐音响的布局方式,一方面,它是心理平衡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在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音乐音响布局形式的音乐结构,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方面。具有天才结构感的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作曲家内心的心理平衡感总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从而能够创作出使听者产生心理平衡效应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心理平衡效应与二分性结构

二分性结构是一切平衡结构的基础。音乐学家雷曼曾说过:“严格的平衡,所有潜在的二分性,是一切音乐形式中的本质基础。”①二分性音乐结构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存在于一个整体中,并且两部分形成对比和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形成了结构中的相互转换。

作为一种天然的结构原则,二分性结构广泛的存在于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具体表现为音乐结构中相同或不同材料的呼应、结构规模的对称等不同形式。就结构规模而言,二分性结构原则主要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结构形式,“对称的二分性结构表现出一种等量的比例关系,具有一种静态的稳定匀称性质,非对称的二分性结构则大多体现出黄金分割的结构原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自由平衡感”②。

试以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V.545)》的第二乐章为例

图表1

曲式乐段乐句小节调式调性a复二部曲式A 1-16 G b 17-32 D-G b1 33-48 g-bB-g a 49-64 G结尾(补充)65-74 G B

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是由两个单二部曲式构成。A乐段与B乐段各为32小节,每个乐段都是16+16的结构形式,在结构长短上形成平衡。

从节奏上来看,右手旋律部分的节奏型属于顺分型③(谱例1)。这类节奏型的特点是继节拍的重音后力度逐渐变轻,音符的时值就慢慢变短。随着音符长时值的逐渐细分所带来的不平衡性到期待出现另一个长时值,这样的过程即为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谱例1

从调性方面来看,此作品的A乐段是从主调发展到属调再回归到主调。在作品的四分之三处,出现g小调→bB大调→g小调的发展,最后回归到G大调。这种表现手法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也能够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

从材料方面来看,(1)重复与变化:A乐段中的a乐句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来巩固主要动机(谱例2与谱例3的变化重复)。

谱例2

谱例3

(2)对比与再现

在本首作品中,A段与B段形成主题形象的对比,同时,B段的材料与A段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B段中的b1句是A段的b句的变化重复,B段a句是A段a句的完全重复。由此,从乐句的组成形式上来看,作品在结构上形成逆行,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3)宽放与紧收

此作品的主题采用宽放陈述④的手法,能够使主题显得更加平衡稳定,同时,放在作品的结尾处,也可以创造一种逐渐平衡的效果。紧收陈述蕴含着一种紧张的因素,往往放在作品的高潮部分,以此达到不平衡效果,引申出后面的平衡性(谱例4)。

谱例4

(4)补充

一方面为了营造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作品在第64小节的结尾处(如谱例5)加入10小节的补充,和声向下属调发展,形成T-S-D-T的和声走向,因此,增加作品的平衡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乐曲在终结时渐行渐远的效果,加入补充部分这使得情绪逐渐缓和并为此转变做准备。

谱例5

大部分情况下,补充所使用的素材与前面音乐出现的素材相似,避免了新素材与前面音乐素材的抗衡,既起到收束作用,又能满足心理平衡。

从结构的长度方面来看,整部作品一共74小节。A乐段共32小节,B乐段共32小节,A乐段是一个16+16的结构,B乐段也是一个16+16的结构。像这样等长的结构为方整性结构,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所追求的心理平衡。

三、审美心理平衡效应与三分性结构

三分性音乐结构是在二分性音乐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三分性音乐结构主要包括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又分为带有再现部分(常用)和不带再现部分两种形式。通常三分性音乐结构遵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形式,三个部分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相对独立,并且前后呼应,达到心理平衡。

下面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九首(k.311)第一乐章为例:

图表3

曲式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乐句小节调式调性呈示部主部a 1-7 D连接部b 8-16 D副部c 17-27 A结束部d 28-37 A e 38-39 A奏鸣曲式展开部中心一e1 40-47 e中心二e2 48-57 b-G中心二d1 58-65 G中心三b1 66-78 G-D副部c1 79-90 D-d结束部d2 91-99 D再现部a 100-105 D结束段106-110 D结束部e 111-112 D主部

由上述图表3可以看出:呈示部四个部分,结束部有两个结束主题;展开部分别对连接部和结束部的材料进行发展,并且与呈示部的顺序相反,按照倒序(e→d→b)进行;再现部按照副部→结束部(d)→主部→结束部(e)的顺序倒装再现,这种主、副部倒装再现的形式,便是以展开部为对称的中心,形成对称结构。

虽然奏鸣曲式整体上为三部性结构,但就局部来说可看作二分性结构:呈示部中主题与副题是相互对比的材料,主部常常具有刚毅热情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冲击性,而副部则与主部形成对比,多表现为抒情含蓄的性格特点。但是副部的内部发展要比主部的内部发展更加复杂,在规模上也相对主部来说较为长,如作品K.311的主部为七个小节,副部为十个小节。从作品的冲击力上来说,副部与主部完全相反的性格特点在整首作品中形成平衡的对称感。展开部中的结构往往是对主题或副题材料动机的发展,通常采用转换调性和材料变换的方式。从调性上来说,作品主题的调性在再现部分呈示时,往往会回归到主调上。平衡目的是为了经过展开部的不平衡在再现部得到满足。

(一)呈示部

(1)主部:本首作品的主部是由谱例6中的材料和此材料的重复构成的。这种重复的手法能够加深听众对主题的记忆,通过重复记忆来加深听众的心理平衡感。

谱例6

(2)连接部:连接部作为一个过渡性段落,它的作用是把主部和副部两个具有对比性的主题连接成为统一发展的整体。在调性上,连接部的调性从主部向副部主题的调性过渡,并结束在属和弦上,即副部的主和弦上,副部主题进入。

(3)副部:绝大多数情况下,副部主题的调性是主部主题调性的属调,本首作品的副部为A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关系就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因此听众对平衡的需求越强烈。节奏音型则是另外一个对比主题之间的重要因素,如谱例7与谱例8。

谱例7:主部节奏音型

谱例8:副部节奏音型

副部同样用了主题重复的手法来加深听众对副部主题的印象,如谱例9。

谱例9

(4)结束部

结束部的主题同样是以重复的手法来发展的,结构为2+2形式。如谱例10。

谱例10

(二)展开部

本首作品的展开部分为四个部分,中心一e1可以看作是呈示部结尾处的变化重复,如谱例11与谱例12。

谱例11:呈示部的结尾部分

谱例12:展开部的e1乐句

在e1乐句中第40~47小节是右手部分的变化重复,中心二e2乐句中第48~51小节则是e1乐句材料的左手部分的变化重复,第52~55小节又回归到右手部分的变化重复。

中心三d1乐句是呈示部中d乐句的变化重复,结构为2+2的形式,如谱例13所示。

谱例13

中心四b1乐句是呈示部中连接句的变体,如谱例14。

谱例14:呈示部连接句

谱例15:展开部b1乐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展开部按照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多数为呈示部中连接部和结束部材料的变体;按照调性来看,展开部的调性布局较为复杂,构成的心理不平衡因素较多,因此听众期待再现部的出现。在展开部里,呈示部中连接部和结束部的因素在调性上发生改变,并且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新的因素和新的形象,形成了音乐的矛盾冲突,因而也把主题因素很好的呈现出来。

(三)再现部

杨儒怀曾说过:“再现可以使相同的主题之间的陈述结成一个稳定的、具有一定向心力的‘拱形骨架’,抵制任何因对比主题的陈述或其积极的展开等所形成的离心力倾向。”⑤因此,再现部是三分性结构平衡的核心要素。

本首作品的再现部并不是完全再现,经过发展部中一长串的音阶变形,首先呈现的是副部的主题,但这与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又有一定的变化,如谱例16。

谱例16:呈示部副部主题

谱例17:再现部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后紧跟着呈示了d2句,即呈示部中结束部的主题。之后,主部主题以完全重复的形式出现。最后以呈示部中结尾的六度音程的音型结束本乐章,如谱例18。

谱例18

从曲式结构上来说,本乐章中的再现部更加明确地表现了前面呈示部中陈述的音乐形象,体现了曲式结构原则中的“起开合”原则。从功能上,再现部起着平衡对称、总结概括作用的“合”的部分,不仅能够突出展开部造成的矛盾对比,还能弥补音乐中的不平衡性,使听众产生心理平衡效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注释:

① 路多尔夫维勒,徐金梅.音乐中的平衡对称—谈音乐与数学的相互配合.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3.

② 贾达群.音乐艺术:结构分析学引导.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③ 顺分型:顺应节拍规律的节奏。继重拍或次重拍上的长音之后,出现在轻拍、较轻拍上的短音或细分音,有时还可以再出现更短或更细分的音。

④ 宽放陈述:乐思在相同或近似的节拍中,将乐思按某种比例放慢的陈述。

⑤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3:295.

[1]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贾达群.音乐艺术:结构分析学引导[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3] 路多尔夫维勒,徐金梅.音乐中的平衡对称—谈音乐与数学的相互配合[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3.

猜你喜欢
主部展开部呈示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传承与引领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